仇笑雨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音乐表达“情感”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仇笑雨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文章针对音乐表达情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音乐表达情感的不确定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表达;情感;不确定性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的结晶,并且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可能并不存在于自然中,如果缺乏创造力,将不能将声音转化成音乐,音乐家借助音乐来表达所需要传递的某种情感状态。但是,由于音乐表达情感在对象、内容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其表达的情感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文章针对音乐表达情感不确定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和客观环境
人类的情感能够客观的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同时能够反映人类对自然环境以及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众多音乐家认为,人类在情绪激动时,能够发出各种富有情感的声音,因此,在制作音乐时应该重视对自然环境的应用。此外,音乐可以抒发情感的原因表现为:外部环境会对人类的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作曲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会与环境产生一定的共鸣,以此激发作曲家的灵感和乐趣,例如,作曲家在身处异乡时,在听到杜鹃鸣叫时,非常容易产生“还家”的情感,作曲家会以此为题材,创作具有思乡情感的歌曲;当人类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会使人体内部机体的变化,呈现出各种运动形态,例如,在高兴时会手舞足蹈。由此可见,音乐家通过音乐和外界环境产生共鸣,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音乐表情性
音乐是由音乐和语言组成的,不同的音乐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存在差别,因为音乐属于艺术范畴,音乐声音能够表现自然现象和语义含义,并且和语言的表达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音调轻快的小提琴,并不一定代表甜美的安庆,音调压抑的古筝,并不一定代表凄苦的命运,悦耳动听的笛子,并不一定代表杜鹃的叫声。此外,情感是人类宣泄与释放自身的要求,语言和音乐的关系非常紧密,通过音乐音调能够表达人类的感情,这也就构成了音乐具有表情性的根据。
(三)音乐的独立象征性
音乐的独立性在音乐形成之前便具有象征性,每一种声音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音乐不仅是音乐家控制的符号,还能够运用音乐的规律,形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音乐篇章。同时,音乐中还包括音调、和弦、音程以及节奏等其他元素,上述元素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大和弦表示铿锵有力,小和弦表示优柔寡断,小调象征委婉、犹豫、暗淡,大调象征明朗、辉煌以及阳光。由此可知,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象征性,音乐家利用不同音乐的不同象征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音乐表达情感对象的不确定性分析
不同音乐中所要表达情感的对象具体是什么,欣赏者、演奏家、作曲家?笔者认为情感表达的对象应该是欣赏者,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为欣赏者服务,音乐的最终使命就是音乐的欣赏,通过欣赏才能够从中获得所表达的音乐情感。作曲家通过音乐模仿社会、自然以及人类的各种状态,并将其转化成不同旋律的音乐。因为音乐语言的不确定性,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因素,仅仅起到一个物化符号信息的作用,从乐谱的音乐符号到乐器的音乐旋律,再到观众获得音乐信息,这个过程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听众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即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情感。正如《声无哀乐论》所述“音声有自然之和”,声音只是流动的物质信息,其自身并不具备感情,音乐只是激发了人类的情感,如何才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并保证欣赏者能够正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音乐家会用音乐的色、亮、值以及高等元素对音乐进行组织和再创造,上述元素的组合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音乐家通过自身的经验将共同的心理因素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让欣赏者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心理的共鸣,例如,平缓、长时、低沉的音乐,能够使人们血压降低、心跳频率降低,以此表达低沉、忧伤的情感;跳动、段时、高亢的音乐,能够使人们血压上升、心跳频率增加,以此表达兴奋、激动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家基于自身的经验,利用生命律动规律与音乐律动规律的相似性,赋予音乐生命的律动性,以各种各样的声波影响人类的情感。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有意或者无意地遵循该种生命规律,因此音乐的创作过程也是作曲家遵循生命规律的过程。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基于自身的经验认知,按照上述规律将零碎的音符添加至音乐作品中,这样既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能够赋予不同的音乐相应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信息体只是一种声波或者符号,是物理性的,并没有感情,只有信息接受者接收到信息之后,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心理,顺其自然地产生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感受音乐的风格体系以及情绪体系。欣赏者的反应和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等存在密切的关联,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不同的音乐作品融入了不同作曲家的生活经验,在欣赏作品时,不同的欣赏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而当生理感知不能和欣赏者的人生观发生关系时,则不能够产生思想共鸣,也不能产生音乐情感。因此,音乐自身并不具备情感,实际上是人类的情感,以《葬礼进行曲》为例,当音乐速度加快数倍之后,哀乐会变成俏皮、活泼的音乐,主要原因是音乐的律动规律发生了改变,所表达的情感、情绪状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音乐中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精神特征、风格体系以及基本特征,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人类主观的情感,依靠物理的声音传递作曲家的情感,《音乐的情感初探——再度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对汉斯力克音乐和情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分析,何乾三先生所述的音乐情绪为音乐的情感,在音乐中出现了两种情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音乐自身并没有物理情感,其情感的传输只是欣赏者的情感。音乐自身并不能够表达情感,同时也不具备情感内容,即情感表达并不是音乐的职能,欣赏着不同,即表达的对象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音乐情感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
音乐是一种非语言性、稍纵即逝的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是“非音乐性内容”,音乐作品的内容是表达情感内容,因为音乐传递信息的不完整性,欣赏者获得的情感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音乐情感内容与欣赏者所获得的情感内容存在差异,也就赋予了音乐情感的双重属性。正是由于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在理解内容时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即理解的信息会发生扭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尤其是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心理,在聆听音乐作品时以不同的情感状态接收信息,所接收的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音乐并没有固定的语言形式,与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信息不同,并没有稳定性、完整性、规定性的信息符号,这也就造成音乐情感传达内容的不确定性。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环境背景下,人在听相同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在于此。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需要通过三个载体,即作曲家、演奏家以及欣赏者,欣赏者作为信息的最终获得者,欣赏者获得的信息既可以是作曲家,也可以是演奏家,不同信息传递者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内容不同,即音乐情感表达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作曲家根据自身的情感、人生经历,将没有情感的音乐符号转化成音乐作品。因此,可以将音乐创造划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心理感受,第二阶段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即音乐作品的情感是表达作曲家内心情感的途径,用于描写作曲家的心情。乐谱创作是音乐创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音乐的再一次创作,而表演者的演奏是对音乐的二次创作,即在基于对作曲家内心情感的理解上,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与创作,通过表演的方式赋予音乐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并在音乐作品中添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例如,手风琴曲《青藏高原》,是从声乐曲《青藏高原》改编形成,但是,人们已经熟知了《青藏高原》的风格、曲调特征等,手风琴曲利用众多的声部,基于声乐曲的主旋律,采用更加丰富演奏方式进行表演,以此表达不一样的情感。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种以情感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但是,音乐表达的情感并不是特定的,作曲家、表演者以及欣赏者三者的情感存在差异,所表达和接受的音乐情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音乐表达的情感是不完整、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
参考文献:
[1]房亚红.音乐表达的“情感内容”之我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4):73-74.
[2]王倩.小提琴演奏中提高音乐表现力——以钢琴曲《埃斯特庄园的喷泉》为例.2015(11):176-177.
[3]刘锦贤.浅论音乐教学中音乐情感表达的艺术形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198-199.
[4]钱伟民.论音乐表达“情感”的不确定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1):12-13.
[5]林卫华.浅析音乐艺术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J].作家杂志,2013 (11):215-216.
[6]陈艳艳.论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淮阳“担经挑”为例[J].大众文艺,2011(3):125-126.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仇笑雨(1995-),女,江苏盐城,学生,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