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溥仁寺与康熙造像

2016-02-02 05:43高俊杰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高俊杰

(河北省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溥仁寺与康熙造像

高俊杰

(河北省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承德溥仁寺是康熙五十二年,蒙古诸部来避暑山庄为康熙祝六十寿辰,圣祖应蒙古各部所请,依多伦诺尔建汇宗寺的先例而建。这座寺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建成最早的,也是现存的唯一一座康熙时期喇嘛寺庙。寺内造像不仅具有康熙宫廷造像风格,还具有喀尔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造像特点。

【关键词】溥仁寺;康熙造像;一世哲布尊丹巴;喀尔喀蒙古

一、溥仁寺兴建的历史背景及缘由

康熙帝执政后,南方平定三藩叛乱,接着把注意力转移到治理边疆问题。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在承德设置木兰围场,并于每年秋季亲率皇子、皇亲贝勒、及满、汉、蒙古王公、 大臣到木兰围场进行狩猎,这样既训练了军队,又达到了“抚绥蒙古”的目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喀尔喀蒙古三部在藏传佛教领袖哲布尊丹巴的率领下投归清政府。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同内外蒙古各蒙部旗札萨克、王公贵族在木兰围场西北50公里的多伦诺尔以“赐宴”的形式举行会盟。圣祖应诸部王公贵族之请,在多伦诺尔建汇宗寺“以彰盛典”。从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六年,清帝四次率军出塞,在蒙古各部的配合下,彻底平息噶尔丹的叛乱,巩固了北部边疆。通过多伦会盟和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深知团结蒙古民族的重要,深感塞外热河地理位置的重要。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祖在热河开始兴建行宫,也就是现在的避暑山庄。从此这里既是清帝北巡塞外,习武木兰的驿站,又是召见、宴请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朝政的夏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康熙帝六十大寿,蒙古各部王公贵族前来避暑山庄朝拜祝贺,敬献白银20万两一致上书恳请修建寺庙。康熙遂依在多伦诺尔建汇宗寺的先例,在避暑山庄外武烈河东修建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两座寺庙。

康熙帝在碑文中详细阐述了建庙缘由,其一:朕六十寿辰,蒙古诸部来避暑山庄庆贺,各部首领们为表达热诚拥戴的心意,联名恳请建庙以示祝贺与纪念;其二:各部首领自愿献白银20万两用于建庙,无需动用国库银两;其三:天下太平,远服要荒,建庙是结好少数民族的良好契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蒙古首领们的祝寿心愿,又为他们提供了一处瞻礼膜拜的场所。实质上对清廷来说,“以蒙古为屏障”,又多了一道“无形之长城”。

在建庙选址上,康熙在碑文中这样写道,“因指山庄之东,无关于耕种之荒地,特许营度为佛寺。陶甓于冶,取材于山。工用无输挽之旁,金钱无逾侈之费。”意思是说在避暑山庄的东面,选择了一块无人耕种的荒蛮之地建庙,既不会扰民,也省去了相关拆迁与征用土地的费用。并且砖瓦就近烧制,所用木材在就近山林采伐,这样修建材料不用远途运输,经费开支也不会有浪费,所以从开工到完成,很快就建成了。就地取材大大缩短了建庙的时间。从中体现出康熙是一个节用爱民、勤俭廉明的君主。

据前辈考证:在承德武烈河东岸,磬锤峰脚下有一个不到5公里的小山沟,名五窑沟。其北坡,均为浅黄色的泥土所覆盖,俗称“白糖土”,是制作砖瓦的良好原料。这里分布着二十几处古窑遗址。建庙所用砖瓦应出自五窑沟。又据陈宝森《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一书载:“1915年,溥仁寺至安远庙一带的原始森林亦被姜桂题的毅军砍伐。”说明在民国时期溥仁寺到安远庙一带尚有原始森林存在,那么,早在三百年前溥仁寺兴建之时原始森林应是极为茂盛的。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康熙皇帝是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的。

二、溥仁寺建筑布局及殿内佛像供奉情况

溥仁寺规模较小,占地32000平方米。是平坦的汉族寺庙式样,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30米。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山门、天王殿、慈云普荫殿、宝相长新殿,两侧对称分布钟楼、鼓楼、配殿、僧房等建筑。据嘉庆二年十二月《溥仁寺陈设档》记载:山门內供哼哈将2尊;天王殿内左右供天王4尊;慈云普荫殿三世佛3尊,殿内龛内供铜佛3尊,两座铜塔内共铜佛2尊,铜站像佛3尊,罗汉18尊;宝相长新殿长寿佛9尊,铜佛1尊,小长寿佛9尊,菩萨8尊,佛龛佛塔内供玉佛石佛白檀佛共30尊。从《溥仁寺陈设档》看,寺内供佛像总计92尊。而现在寺内保存下来的佛像只有天王殿内天王4尊,慈云普荫殿内三世佛3尊和罗汉18尊,宝相长新殿内长寿佛9尊。总计34尊佛像。可惜那些铜佛、玉佛、石佛、白檀佛,上面没有款识标识已不知所在,无从考证了。

三、外八庙康熙造像

康熙在位61年,宫廷造像却非常少,目前刻有年款的康熙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也不过廖廖几尊。可以说在康熙三十五年以前基本不见任何造像的记载。在外八庙现存的金铜造像中能明确认定为康熙年间造像的也极为稀少,只有1尊金铜四臂文殊菩萨造像。那么,溥仁寺内仅存的康熙造像更显得尤为珍贵了。笔者就外八庙金铜文殊像和溥仁寺内旧存造像,结合故宫博物院藏康熙二十五年四臂观音菩萨像,总结出几点康熙宫廷造像特点:佛像面部圆润饱满,神态凝视垂目。头戴精致华丽的五叶冠,葫芦形发髻,髻顶饰珠宝。宝冠缯带从耳际作“U”形飞扬,缯带顶饰摩尼珠;胸前多为三圈精美的璎珞珠宝项链垂于脐部,上身双肩搭披帛,披帛由双肩经前胸下垂,再轻柔地绕过下臂由双腿两侧垂搭在莲花座两侧或对称垂搭在莲花座正面的座壁上;造像莲座宽大,莲座上多饰上下两层连珠纹,束腰莲台。仰俯莲花瓣上下对称分布,莲瓣宽肥饱满,雕刻有华丽的卷云边;金铜造像胎体比较厚重,铸造精细。造像在腿部衣褶的刻划上,衣纹往往形成同心圆的效果;从溥仁寺旧存造像看,不仅具备康熙时期宫廷造像特征,在躯体造型上不排除受到喀尔喀蒙古咱那巴匝尔造像风格的影响。如宝相长新殿九尊无量寿佛莲花底座,虽然莲座上的莲瓣均已脱落,但圆圆的莲蓬状宝座一目了然。特别是慈云普荫殿三世佛身边的两弟子像保存得比较完好,能清晰地观察细部特征,莲座为正圆形,仰莲分三层均匀地分布莲台一周,莲瓣间有莲蓬。这种座式是喀尔喀蒙古造像标志性的特点。

在承德外八庙中,只有溥仁寺有这种类型的造像,这很有可能与一世哲布尊丹巴有关。一世哲布尊丹是康熙时期漠北蒙古的宗教领袖,他与清廷关系密切,是漠北蒙古有名的雕塑家和建筑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名咱那巴匝尔是喀尔喀蒙古四部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西藏觉囊派高僧多罗那它被外蒙古诸汗从西藏迎往库伦(即今乌兰巴托)传播佛教,并深得蒙古王公的信奉和支持,蒙古汗王尊称他为“哲布尊丹巴”(意为尊贵的圣人)。多罗那它去世的次年,喀尔喀蒙古实力最强的土谢图蒙古汗王王妃生下一子,遂被确认为多罗那它转世灵童。起法名咱那巴匝尔,即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康熙三十年,清廷在多伦建汇宗寺,召集内外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举行著名的多伦会盟,宣布一世哲布尊丹巴为大喇嘛,主管喀尔喀蒙古的宗教事务。一世哲布尊丹巴与康熙帝在多伦会盟后,随驾进京。在康熙三十一年夏,首次同圣祖赴热河,直到噶尔丹兵败。咱那巴匝尔冬居北京,夏居热河,常侍康熙左右达数十年。由此看来,溥仁寺作为蒙古诸部请建的寺庙,殿内出现咱那巴匝尔造像风格也绝非偶然,极有可能有其本人或其弟子参与了供像的设计或制作。

溥仁寺中旧存佛像的制作工艺和衣纹服饰,更值得爱好者研究和探讨。

慈云普荫殿内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宝相长新殿中九尊无量寿佛,他们的制作工艺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中国传统工艺髹漆夹纻法,彩绘而成。“夹纻”又称“拖纱”或“托活儿”,是中国塑像艺术中最为精巧的技艺。工艺比较复杂,首先用泥土塑成泥胎,等泥土干燥后,把苎麻或绸布用胶水一层层往泥胎上贴,一直浸贴到半寸多厚,等全身干透后,从泥胎背后预留的洞口将泥土捣碎,再将捣碎的泥土掏尽,这称之为“换胎”。然后在内空的纻麻塑像上涂漆彩绘,这样制作出来的佛像其面目形态远胜于泥塑和木雕,而且体轻,表皮不易剥落,还防虫蛀。

慈云普荫殿中的十八尊罗汉像是外八庙保存下来的唯一一组康熙时期的罗汉造像,造像精美,惟妙惟肖,通体描金彩绘,衣着华丽袈裟,图案丰富多彩,是我们了解、鉴赏康熙时期宫廷特色装饰纹样重要的实物资料。罗汉袈裟图案系用天然矿、植物颜料绘制而成。虽然年代久远,但袈裟图案绘画之精美繁复仍清晰可见。颜色以红、绿、蓝、黄四种鲜艳色调为主,满绘各种吉祥纹饰,色彩鲜艳靓丽,纹饰的边缘大量运用描金画法,使袈裟外观富丽华贵,凸显皇家气派。溥仁寺中十八罗汉造像堪称外八庙造像的上乘之作。

四、结语

康熙兴建溥仁寺开启了外八庙的先河。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共建十二座寺庙,这些寺庙的兴建为大清朝在京畿塞外筑起了坚固的“蒙藩屏障”。其中只有溥仁寺和溥善寺是康熙时期兴建,而溥仁寺是现今仅存的一座康熙时期的皇家寺庙,它是我们研究康熙时期宫廷造像及清廷处理北部边疆问题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外八庙所藏各寺庙《佛像供器陈设等项清档》.

[2]罗文华.龙袍与袈裟[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9).

[3]兰义和.承德五窑沟历史探寻.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三百周年论文集[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12).

[4]赵玲.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讲解概要[M].北京: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7).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