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云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大理龙首关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郭亚云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龙首关西倚苍山,东临洱海,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以锁山控海、易守难攻的特征,成为大理历史上的重要屏障。龙首关是研究南诏以来西南地区历史、政治、军事的重要实物载体,然而当初的宏伟工程如今只剩下一道荒凉的土墙。
【关键词】龙首关;西南历史;遗址价值
大理地处祖国西南,犹如一颗明珠,闪耀在中国边疆。唐宋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文明集汇地,南诏国和大理国广受关注,这也奠定了大理如今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提及大理的历史地位,不能不提的是南诏统一大理地区后,分别在洱海的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建立的两座关隘,即龙首关和龙尾关。根据资料记载,龙首城占地约两平方公里,四周城墙、城门以及各种军事设施。明清时期进行了整修,龙首关是自北进入大理地区的唯一通道。
(一)蒙氏建国与龙首关
唐代樊绰的《蛮书》,是对龙首关记载较早的文献资料,“开元二十五年蒙归义逐河蛮,夺据大和城。数月后,又袭破咩罗皮,取大理城,仍筑龙口城为保障”当时为了对付南诏,时任安南经略使的蔡袭命樊绰调查南诏情况,作为当时历史的见证者,樊绰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龙口城在太和城北约三十公里处,由于其建立在点苍山与洱海之间最狭窄的地方,成为通往西洱河以北地区必经的咽喉之地,利用天然的地理环境建立防御系统一直是古代兵家擅长之举。蒙氏建立南北两座城池,形成南北门户的犄角之势,有效地保障了都城的安全。
继樊绰之后,时隔三百多年,郭松年亲历大理,写下《大理行记》,“自后,郑、赵、杨、段、四氏皆在其中,是城也,西倚苍山之险,东挟洱海之扼,龙首关于邓州之南,龙尾关于赵之北;昔人用心,自以为金城汤池,可以传之万世,及天兵北来,一鼓而下,良可叹哉。”尽管郭的言语中透露着些许不屑,但从其描述中可知,龙首关在军事防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大理地区建立的独立地方政权存在数百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治国固然重要,但是离开了龙首关的天然屏障,恐怕不可同日而语了。
(二)元世祖平云南与龙首关
关于世祖平云南,史书多有详细记载。“宪宗三年,世祖征西南夷,由吐蕃入云南,命兀良哈台自旦当岭入降摩些部,涉金沙江,攻下诸寨,取龙首关,世祖遂入大理国城。”“兀良哈台遣其子阿术迎击之,寨兵退走。遂并其弟阿叔城俱拔之。进师取龙首关,翊世祖入大理城。”“而段氏所居地倚点苍山以为固,前临珥河,表里环抱,段氏筑两关于险隘,名曰龙首、龙尾。元兵不攻其间,乃潜行点苍山后,扳援而上,下瞰国中,段氏惊溃,遂降。”历史真相的曲折往往不是文字所能简要概括的,但是文字能能够提供历史的片段供后人瞻仰,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犹可见龙首关的重要性,骁勇善战的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南征,所到之处往往是战无不胜,但在龙首关却遭到了大理国将士的顽强反抗,迟迟攻打不下,最后只好将主力转移到苍山背后,越过苍山天险,最终才攻下大理。龙首关于大理国的军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元代述律杰曾作诗曰:“两关龙首尾,九曲势蜿蜒。大理城池固,金汤铁石坚。四洲从古号,三岛至今传。罗阁凭巇崄,蒙人恃极边。”述律杰是当时元朝派往云南的参知政事,尽管对于他在云南的时间和踪迹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其在云南的相关记载来看,他在当时云南颇富才气,见闻记录自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三)明统一云南与龙首关
历史总是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当元朝灭亡时,大理成了明朝久攻不下的“顽疾”,当时据守在云南的梁王一直不承认明朝统治,继续沿用北元纪年,“元孽梁王自鸩河,扳点苍山而上,立旗帜。”明朝征服云南之后,对龙首关进行了修建,“大理卫城洪武十五年建,周围一十余里,四门,东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点苍山,北曰安远。其上各有楼,西门外有校场。上关城周围四里,四门。”
龙首关的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片段所能概括的,它作为南诏大理国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了其功能。明清大理府城也正是继承了南诏时期形成的古都防御体系,以苍山为壁,以洱海为壕,结合坝子南端的龙首关,坝子北端的龙尾关,把大理坝子围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空间形态。
(一)历史价值
历史是不可磨灭的“真实”,历史建筑是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真实载体,不仅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从公元738年,皮逻阁建立龙首关,到明清历代王朝的不断修缮,龙首关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对西南民族历史上的政治、军事防御、文化认同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尽管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作为一种防御措施,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龙首关置身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融入了西南民族的精神寄托,透过龙首关的兴衰演进,我们可以抚摸时代发展的脉络。历史的延续和传承是一个民族亘古不变的话题,龙首关在西南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此外,龙首关作为遗产的价值实质在于,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了当时历史生产力发展、文化氛围和政治制度等的真实信息。对于龙首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赋予它的价值也会有所变化,但龙首关作为历史的承载实体所蕴含的价值仍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文化价值
历史遗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某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内涵。就龙首关而言,其既是历史的见证载体,也是本土历史文化的继承、传播综合建筑。从相关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龙首关并不是一道冰冷的石头城墙,隐藏在其后的还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对这种文化价值的理解是要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更新。
透过龙首关,我们可以看出,西南民族文化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洱海地区在历史上接受汉文化较早。早在蒙氏统治洱海地区,就有派宗室子弟前往唐王朝学习汉文化的先例,更不用说,经济、政治上的往来,所带有的文化印记,这在无形中也会折射反映在当地的建筑设计理念中,纵观大理地区的建筑风格,以三塔为例,颇有西安大雁塔的特点。龙首关的建设过程中渗入了人们的文化理解和认识,因此,对龙首关的研究要探讨其背后隐藏的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
历史遗迹遗产是整个人类的财富,更是子孙后代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应该自私地将遗产毁于这一代,龙首关是西南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恢复和保护龙首关面貌刻不容缓。随着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持续破坏,龙首关正在逐渐消失,亟需引起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加大保护力度。为此,笔者提出三点保护意见:
第一,整体保护为主,完善相关单位责任。政府要切实履行其文物遗址保护的监督者和保护者的义务,合理规划,将遗迹遗址保护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大理文物保护单位确实履行文物保护的责任,当初在修建214国道时,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但最后的结果却不甚令人满意。由于政府职能的欠缺,文物保护单位的妥协,龙首关并没有得到完善的修复,反而日渐倾圮。政府要在完善自己职能的同时,合理制定龙首关相关保护措施和方案,建立龙首关保护与恢复专项资金;文物保护单位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的影响力,使龙首关的修护工作达到合理、公开、透明。恢复龙首城旧貌,增强其完整性和可观赏性,从而发扬其文化价值,进而发挥龙首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建立龙首关微型博物馆,利用大理丰富的游客资源,扩散龙首关的影响力。龙首关与西南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大理各地旅游的商业化,那些真正浸染着民族历史的遗址由于缺乏有效的运作,逐渐失去生命力。龙首关蕴含着大理一千多年的兴衰历史,在各类历史资料中,占据着一定的笔墨分量。建立龙首关微型博物馆,借用现代科技,还原历史场景,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引导人们感悟历史遗址的历史性、尊重和保护遗址景观的重要性。同时,配合大理地区丰富的人文研究,以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为依托,鼓励民族学学生发掘探索龙首关历史,各学科交叉影响,发挥高校的研究与扶助作用。
第三,将龙首关遗址保护落实到所属的各行政村,责任到户,适当采取激励措施。龙首关与文物遗址作为古人遗留下来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由于民众保护意识的缺乏,只见农田,不见城墙。面对日益消失的城墙,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将遗址保护落实到户,只是为保护采取的强制措施,保护的根本还是要让保护者切实了解龙首关的历史,清楚保护的意义,民众的忧患意识才是保护的关键。这样龙首关的保护才能存在于民众的心里和行动中,保护才不是一道空文。龙首关见证了西南民族尤其是洱海地区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完善保护制度之后,逐步实现民众对龙首关的经济价值期待。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