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高温下多些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
本刊编辑部
气温攀升,又到了可以领取高温津贴的时候。各地纷纷出台新的高温津贴标准,媒体也陆续曝光了一些企业不“走心”的状况:“每人每月225元的高温津贴,很多人没拿到”、“中小企业高温津贴仍是‘纸上清凉’”、“高温津贴难发:没编制就啥也没有”……
问题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要解决问题,目光不能只盯着高温津贴政策,每个月多了几块钱、发几个月的数字上;也不能只带着旁观者的挑剔眼光,对企业横加指责。在国家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我们会发现高温津贴仅仅只是后补措施而已。更多的,企业应该尽量采取措施防暑降温,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开高温作业。只有在因工程进度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让劳动者进行高温作业,同时发放高温津贴。因此,政策背后的人文关怀之深意更值得关注。
高温津贴本是给高温劳动者提供健康安全保障的安抚手段,然而,部分企业缺乏对劳动者的关怀,把高温津贴视为同劳动者对立的一面墙。企业觉得高温津贴增加了经济负担,对企业效益产生影响;员工担心高温津贴发放不到位甚至不发,工作中产生抵触情绪,敢怒不敢言。高温津贴成为双方的负累,成为梗在彼此心头的一根刺。可见,部分企业已然背离关怀劳动者的初心。
许多媒体针对“高温津贴应该发放多少”的问题进行探讨,网上反复粘贴雷同内容,却忽略了政策背后蕴藏的人文关怀富矿,未能触碰政策背后的情怀。当我们对高温津贴多了几块钱这种问题斤斤计较的同时,更应该正视高温津贴政策背后隐含的最初设想——关怀和保护劳动者。
高温津贴应该是企业对于员工关怀的自然流露,而不应是形式化的模板。诚然,以发放高温津贴这种形式安抚劳动者,无疑最为直观。然而,企业若只把高温津贴发放当作“走形式”,却不关注背后的人文关怀,对员工没有真正的体谅,没有落实的“纸上清凉”,会凉了劳动者的心。为酷暑下辛勤劳作的一线职工送上一杯清茶,递上一块毛巾,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尊重和慰藉。
不可否认,在有些地方,高温关怀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劳动保护监管不够到位,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尚显乏力。有的单位口头上也讲“高温关怀”,可实际上却以“工期紧张,耽误不起”等为借口,依旧要求工人们在高温情况下作业,不予以任何相应保障措施。
千千万万社会劳动者需要的,从来都不是形式,而是企业对员工的真正关怀,是激起内心荡漾的感动——这是一个企业凝聚力的开始。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尝到辛苦劳动的滋味,才能明白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才能让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从政策本身的讨论中抽离出来,思考劳动者真正需要的东西,关注高温津贴背后的人文关怀,这才是真正引导高温津贴从批量印刷的规范文件中走向落实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