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勃 张珍华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浅谈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对当代农民教育的启示
彭勃张珍华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备受关注农民教育问题,也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思想和方法,彭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首倡者和开拓者,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重要价值,在新时期、新阶段对其农民教育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对我党进行农民教育,更好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本文拟从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入手,分析和探讨其对当代农民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彭湃;农民教育方法;当代;农民教育;启示
近年来,学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农民的教育问题。很多学者就如何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作了论述,却鲜有学者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度论述农民的教育问题。教育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民教育工作、更有效地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在这些方面,作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和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本文就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进行探析,以期对当代农民教育提供可资借鉴。
一、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说,在工作中,“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只是瞎说一顿”,[1]方法对于任务的实现是起“桥梁”作用的。张耀灿说:“方法是主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的总和”。[2]农民教育方法就是教育主体针对农民的实际状况实施教育达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的总和。彭湃农民教育的方法就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从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实际和农民的自身特点出发,为启发农民团结起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自身解放所采用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3]
作为我党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者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者,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考验的。他的教育农民方法经分析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群众,为开展农民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最初,彭湃在农村做工作时,语言文雅,理论性强,还是学生打扮,农民们态度冷淡,见他就躲,有些农民甚至认为他是地主豪绅的剥削者,视他如敌人。据此,经过认真分析,彭湃明白是自己打扮很难接近农民,且语言不通俗,农民难听懂,应该脱掉学生装,换上农民装,主动改变自己走近农民、融入农民,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用更加贴近农民生活的通俗化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一系列改变,彭湃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里,主动和农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想法。此时,彭湃俨然成为一个农民,也得到了农民的身份认同。在不断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开展农民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宣传艺术
为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彭湃非常注重宣传艺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法。首先,他采用轮回演说、临时演说和定期演说等多种形式演说形式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其次,他用多种艺术方式吸引农民,有时表演魔术,有时用留声机放音乐,有时开音乐大会教牧童唱歌,有时开展民间文化运动,当农民聚集到一起时,彭湃就抓紧时机进行宣传教育。此外,彭湃还经常到年轻人喜欢去的拳术馆练习武术,借以结交更多的农村青年。他方式灵活,能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他的赤诚之心感染了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和身边的人。曾经和他一起战斗过的区梦觉曾回忆道:“他知道我是学生出身,有较多的小资产阶级习气,亲切地教导我说,‘知识分子必须放下架子深入工农群众中,向他们学习,与他们打成一片,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好的共产党员。我也是学生出身,在这方面有过教训的’”,“他又对我们说,‘中国革命不能轻视农民,工人阶级要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没有农民这个同盟军是不行的,农民占的人数很多,且受压迫也很重,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共产党领导和工人联合起来’”。[4]他用实际行动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人都上了生动的一课,他是真正践行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
(三)多管齐下,深入开展农民教育
通过调查,彭湃发现,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旧中国没有权利和机会接受教育,因而农民文化素质极低。同时,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和农民身上根深蒂固,很多农民小农意识严重,不够团结,存在于农村之中的旧习恶习仍屡见不鲜;再者,很多农民缺乏信仰,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要提高农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多管齐下,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水平,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
鉴于此,彭湃主持创办了农民学校。在思想教育上,彭湃主要针对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封建思想、“天命”思想、奴性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盲目散漫、一味顺从、不懂团结的现状,分别开展了思想观念教育和阶级意识教育,从而一步步解放了农民的思想,唤醒了他们的阶级反抗和斗争意识,为农民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理想信念的培育上,为了坚定农民们的革命信心,鼓舞士气,彭湃还适时的开展了共产主义信念教育,这为农民指明了革命和斗争的方向,让广大的贫苦农民了解了革命的前途、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文化教育上,彭湃坚持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教授普通农民计数、珠算、识字、写信、写农具及食料名称等内容。这样做,一是教会农民不为地主所骗;二是可以抵制土豪劣绅对农民的欺负、压榨和恫吓。这样的教育方法,既启发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又使农民受到了革命教育、坚定了理想信念,更为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这一系列有效举措仍有其可取之处。
二、当前农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农民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广大农民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支持改革开放的,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同时,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农民思想中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民的教育工作,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我们必须清醒的正视当前农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强有力的教育队伍
据向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等省下发1000份问卷,收回600份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搞得好的占5%,比较好的占10%,一般的占45%,比较差的占20%,特别差的(处于瘫痪状态的)占20%。[5]这充分说明我国部分省的基层组织相当涣散,有的形同虚设。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无人讲解,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导致基层组织与农民脱节,无法凝聚人心、号召农民群众,党的方针政策更无法在农村、农民中贯彻实施,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教育者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只是简单的将党的方针政策照本灌输,加之个别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服务态度差,仅停留于表面工作,不能深入实际,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队伍,因而农民教育成效甚微。
(二)教育方式单一,缺少与时俱进新方法
教育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若能选择适合农民的教育方式,农民教育就会有好的效果,反之则无效果甚至会产生农民厌烦抵触的负效应。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农民教育方式还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灌输和单纯说教,念条文、讲套话、脱离实际、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结果农民不买账还使干群关系紧张。有些基层教育者做农民教育工作不分时机、地点和类别而“一锅煮”,缺乏针对性且效果不佳。农村中使用开会作报告、广播宣传、贴标语等方式教育农民仍屡见不鲜。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QQ、MSN等大众媒介和自媒体却很少运用于农民教育工作。民主讨论、互动交流、实践锻炼等科学的农民教育方式目前在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更是很少使用,[3]因此,整个教育工作就如空中楼阁一般,很难深入实际,效果如何,可见一斑。
(三)农民素质低下,缺乏系统全面教育
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整体素质不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难题,这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淡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不高等。长期以来,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农村封建迷信思想已有抬头,烧香拜佛、大修坟墓等现象很普遍,少数青年无所事事聚众赌博;农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较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之农民考虑近期利益者较多,对子女教育的支持不够;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术教育,有技术专长的不多;接受新事物能力不足,部分农民不愿意学习和使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导致农村经济生产率不高,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凡此种种,皆是由于农民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教育造成的。因此,加强农民全面教育已是迫在眉睫之举。
三、彭湃农民教育方法启示下的当代农民教育举措
彭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启发农民觉悟、开展农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创性的思想、方法和经验,这为当下的农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彭湃农民教育方法启示下的当代农民教育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力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教育队伍
要加大力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教育队伍,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教育者是农民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窗口,同时也是党的上级组织倾听农民呼声的主渠道。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所以,不仅要建立一支教育队伍而且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教育队伍。在农会创立之初,彭湃就曾坦言,“天下无难事,只怕少同志!”①(同志,即开展农民运动,从事农民教育工作的人)农会的声势可谓是一日千里,彭湃感叹:“我的最憾事,即是少同志。”②“快些设法使多些同志到乡村来!”③于是,为了农民运动的需要,彭湃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以适应革命之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期,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很多优秀的教育者不愿来或者来了留不住,所以,要加大投入力度,想办法让优秀的教育者去农村、留得住。其次,要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彭湃在农讲所创办之初,就明确的指出了农运干部的培养目标、原则、方法和任务。为了更好的教育学员,把他们培养成为“坚韧卓绝之农民运动的战斗员”④,他专门聘请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和其他进步人士授课,同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员。通过受教育,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了各个乡村农民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在教育者对农民进行教育之前,必须先让教育者接受教育,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以保证农民教育的质量。最后,要建立和配备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育队伍。进行农民教育固然要有专业的教育队伍把握我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同时,也要配备一支由农村党员、中小学教师、农民中的积极分子等组成的兼职队伍,他们对于农村、农民的情况更易把握、更接地气,可以辅助专业教育队伍进行农民教育。此外,还可以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农村,用新观念、新方法为农民教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样,三位一体的教育队伍,将更好的开展农民教育工作。
(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
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效。彭湃在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非常灵活,能够与时俱进,采取演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他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实施农民教育。
因而当前的农民教育工作只有摒弃“市区作报告、乡镇听摘要、村里喊口号、群众不知道”[6]的传统做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方法,方可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在教育内容与宣传形式上不断做出调整。借鉴彭湃同志的做法,教育者们可以将目前的新形势、我党的新政策与诗歌、地方戏曲、相声等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将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农民教育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开动脑筋,在农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教育者可以采取“送法下乡”、“送科技、文化、法律、政策”下乡等活动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将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里;可以创办和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报刊杂志,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党的政策、法律、科技等编写成诗歌、民谣等利于记忆和宣传的形式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还可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开展教育,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定时向农民推送科技知识,定时开展视频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等。此外,组建宣讲团深入农村进行宣讲,将我党的新政策、新精神传达下去,从而引发共鸣、树立我党威信。与此同时,不断构建和完善农民教育的模式与体系,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开展不同区段、不同梯度、不同时段的教育,要使农民教育能够持续进行,走出“一次性教育”的怪圈。
(三)高度重视,多种方法结合以提高农民素质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很重视农民教育问题,毛泽东曾明确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⑤教育始终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唯一方法。彭湃就是躬身践行的最好例证:他深入农民,了解农民,教育农民,通过思想、理想信念、文化等多方面开展农民教育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下的农民教育工作以启示。
因此,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以身作则开展农民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法结合,提高农民素质。
第一,要结合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教育农民。让农民有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
第二,要结合农民的现实生活和亲身经历,以通俗化、大众化、朴实化、接地气的语言讲解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如何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是如何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是如何维护农民自身利益的,让农民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
第三,要重视农民各方面素质教育。党和政府应不断构建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和模式,利用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夜校教育等资源落实农民教育工作,切实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做到“三个结合”,即: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将科技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只有农民各方面的素质都提高了,农民教育工作才能更有实效,农民才会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中去。
总之,农民教育的成效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彭湃给了我们太多启示,对此,我们应借鉴和利用好这些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将彭湃的农民教育方法运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三农问题”的更好解决增砖添瓦。
[注释]
①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②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
③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④华南农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广东海丰县红宫纪念馆彭湃传编写组.彭湃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1.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477.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5.
[2]张耀灿,张万桕.思想政治教肓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3.
[3]胡港云.彭湃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区梦觉.在纪念彭湃诞生八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1981.
[5]史红心.新世纪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2.
[6]张艳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论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283-03
作者简介:彭勃(1989-),男,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物与思想;张珍华(1964-),女,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