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战略文化及现代启示

2016-02-01 23:49黄朴民
孙子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战略

黄朴民

《孙子兵法》战略文化及现代启示

黄朴民

《孙子兵法》的竞争之道、战略之道、将帅之道。一本奇书;二字箴言,核心是“算”与“骗”;五大关系是《孙子兵法》精华最集中的地方,对立统一规律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哲学的思维,所以《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军事著作,而且是哲学著作。

孙子兵法 战略文化 现代启示

本文主要讲《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核心精神和价值。为什么现在依旧有很多人在研究、应用《孙子兵法》,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一是一本奇书;二是二字箴言,核心是“算”与“骗”;三是三大板块:战争观和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术原则,建军思想和治军理论;四是四大原则: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五是五大关系:力与谋,利与害,全与偏,势与节,常与变。

一、孙子与《孙子兵法》

(一)《孙子兵法》的竞争之道

《孙子兵法》是兵书,讲军事问题,但又是竞争之道,讲竞争规律。两个步骤具有共性:一是运筹,包括搜集和汇总各种信息、数据,评估双方的实力;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预测事情发展的趋势,选择正确的突破方向。二是实施,包括合理配置资源,扬长避短,做到原则性的坚持和灵活性的运用等。《孙子兵法》的中心就是论述与揭示战前的运筹问题,战争过程中的实施问题,符合竞争之道和博弈之道。

(二)《孙子兵法》的战略之道

《战略学》一书指出:“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有四层含义,第一,战略的核心问题,针对的对象是战争问题;第二,战略具有指导性、决定性、引领性的特质,起关键作用;第三,战略面对的问题是全局而不是局部,是长远而不是眼前,是根本而不是枝节;第四,战略是方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方针和策略。

《孙子兵法》所要解决的,首先是做不做的问题,好多事有价值有意义,但是制胜条件不具备,那就无法去做。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有一句名言:军事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告诉你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其次是何时做的问题。把握时机,恰到好处,收放自如,见好就收,这是关键的一步,许多事情有价值有意义,但过早做,就会四面受敌,成为矛盾的焦点,陷于被动状态;过晚做,则成了明日黄花,同样不行。第三是何地做的问题。例如:曹操军队到湖北、江西、安徽一带打了败仗,错在错误的地点作战,虽然曹操拥有强大的骑兵,在北方平原所向披靡。可到了湖北,碰到了湖泊、丘陵、沼泽地、河流,马跑不起来,需要强大的水军,而曹操的水军实力十分薄弱,就成为制约曹操军事实力发挥的短板。

(三)《孙子兵法》的将帅之道

这就是何人做的问题,毛泽东说过:“思想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经常有很好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但环顾自己的团队,没有人能替你独当一面,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计划和思路,也只能忍痛割爱或暂时搁置,所以说用人是一个战略问题,《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领导艺术。

我们学习国学时,在西方的语言英文里你会看到明显区别,《司马法》的“法”翻译就是“法律”的“法”“law”或者是“rule规则”,《孙子兵法》的“法”被翻译成英文“art艺术”,没有翻译成“规则”。孙子的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用岳飞的话讲,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历史上不少将领由于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学教条,不但没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建功立业,反而大败亏输、覆军杀身,成为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三国时的马谡,对《孙子兵法》可谓稔熟于心,在街亭之役中,行军布阵,处处遵循《孙子兵法》的要求,兵法要求军队屯驻宜“居高向阳”,他就部署军队于高丘之上,声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别人提醒他山上无水源,若遭敌军包围,容易陷入不战自乱的困境,他亦拿出《孙子兵法》的话来为自己作支持,“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而忘了自己的对手乃号称曹魏五虎上将的宿将张郃,人家走过的桥比自己走过的路还长,吃过的盐比自己吃过的米还多,若不玩《孙子兵法》,尚不至于败得如此不堪,而拘泥《孙子兵法》的教条,则输得惨到连生命都搭了进去。

二、《孙子兵法》的“一本奇书、二字箴言与五大关系”

(一)一本奇书

《孙子兵法》之所以是一本奇书,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兵书。它是中国成就最高的兵书,千百年来一直独占鳌头。中国的兵书有千百种之多,但真正称得上兵家经典的只有《武经七书》。其中第一部就是《孙子兵法》。唐太宗曾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朝茅元仪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最准确:“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充分表明《孙子兵法》是无法超越的。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以军事为例,外国人对《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研究非常重视,《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美国多所军校必修的经典著作。2012年我到美国纽约参加中美文明论坛,会上美方主讲嘉宾是天主教华盛顿总教区的枢机主教,他说:“中美两个大国意识形态不一样,体制不一样,尤其是国家利益不一样,有矛盾冲突是正常的、必然的!”讲得很坦率,但又说:“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国家,我们面临的好多问题是共同的,面临挑战也是共同的,比如说资源匮乏问题、环境生态问题、贫困问题、恐怖主义威胁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有效的磋商、有效的合作,就必须存异求同。你们中国不是有《孙子兵法》吗?里面讲到了苏州人和绍兴人是天敌,打得不可开交——“吴越争霸”,但是双方同坐一条船,遇上风浪,这时只能同心协力来划桨,而不能再打架,一旦船沉,大家都会玩完!”我很惊讶!美国一个80多岁的老人,还是宗教界人士,竟然用《孙子兵法》来强调中美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可见西方人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了解之深,也说明了《孙子兵法》的强大生命力。

(二)两字箴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是老布什。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给美国国会写了海湾战争总结报告,就提到“我们这次战争中地面作战很好地借鉴了《孙子兵法》的重要原则:示形动敌”。即“战略欺骗”,制造假象,隐瞒真相,引诱敌人上当。也就是“三十六计”中所讲的“声东击西”。取得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很快实现了战略目标。

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打了100个小时,时间一到,老布什下达命令就地停火。这么做恰恰符合《孙子兵法》 “穷寇勿迫”的原则,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出现狗急跳墙、鱼死网破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符合政治生态学的重要原则,即在政治上除恶不能务尽,留有敌人是我们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孟子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危险不在逆境恰恰是在顺境当中。

盛极而衰是历史规律,汉朝的盛世不是“文景之治”,而是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为了盛世到处打仗,最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差点酿成“亡秦之祸”。唐朝的盛世,是在唐玄宗 “开元天宝”年间,但这时候各种问题都来了,经济高度繁荣,政治开始腐败,最后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遂从兴盛的顶点走向衰落,这就是历史的教训。

《孙子兵法》的哲理极具启发性。台湾的著名企业家王永庆曾说过:现在的领导、企业家领袖都在抱怨一个“忙”字,但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盲目的“盲”,没有方向,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尤其是没有重点。《孙子兵法》对此早有深刻揭示,认为打仗最忌讳平均使用力量,因为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俱到,什么都是重点就没有了重点,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所以高明的领袖一定是兼顾全面、突出重点。

首先,战略运筹的要素应该具有综合性。《孙子兵法》的核心就是“算”和“骗”,5900多个字都是围绕这两个字而阐释展开。“算”就是战略运筹,孙子强调战略运筹的要素必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为此,孙子提出“五事七计”五个基本要素。

第一就是“道”。“道”是政治,把政治放在优先的位置,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只有政治清明、内部和谐,克敌制胜才有前提,一支军队有共同的目标、核心价值观,才能同心协力。所以,孙武倡导“上下同欲者胜”。认为了解敌人、了解对手更为迫切、重要,所以第一位是“知彼”,然后才是“知己”,两者都要强,却不能颠倒。孙子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也是一个道理。孙子认为,作为一个领导,首先得有自己的主见,跟在人家后面跑,就会陷入左右不是人的困境,毛泽东早就指出,领导干部不能当群众的尾巴。所以政治清明的标志,首先是领导有决断、有方向,引着大家走,这样才和谐。

第二个要素是分析和评估敌我双方拥有天时上的优势。孙子这里的天时,第一个层面是自然之天,刮风下雨,南方打北方,一般都是选择初夏或暮春,因为这时河流解冻,水位最高,运兵运粮最方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北方地区打南方,大都选在初冬或者深秋,秋高马肥,这就是天时;第二个层面是指战略时机是否成熟。比较谁占有时机,就是前面讲到的战略时机把握恰当,何时做的问题。

第三个比较双方综合运筹中的“地”利。一是“战术地理”层面的地形地貌,没有战场战术地理概念,许多东西很难了解。我看古书,一万人军队居然能打败十万人军队,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去看了古战场后就明白了,因为战场的容积量只有两万人,你带着十万人去没有用,敌人来了一万,你也只能放进去一万,其他九万人没有施展的空间。一万人跟一万人打就有可能被打败,旁边九万人看着胆战心惊,肝胆俱裂,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败涂地,所以这就是“地”的问题。同时也是指战略区位、兵家必争之地、战略要点,这才是战略地理层面谁具有最大优势。两千五百年前,“地”放在这么重要位置评估,孙子是中国军事地理学的第一人。

第四个要素就是队伍——人和。我们讲人和、讲队伍,首先是靠群众,兵民是胜利之本。孙子的话非常实在,会用兵, “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但他更推崇的是“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的核心比较,双方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关键在于考量双方将帅的能力与水平,对兵要“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才是他真实的想法。

第五个要素是孙子重视法。孙子强调比较双方的制度建设,做到法制健全。做事要按章程、守规矩,法令施行是打仗胜利的前提,强调修道而保法。但是,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孙子的思维具有超常性,经常和老子一样做另类思维、逆向思维,但这正是战略家具备的最可贵素质。孙子一方面讲法、尊重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又强调在遵法的同时要超越法,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我们经常说军队行动的基本管理原则,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孙子兵法》讲:君命有所不受,后来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恰恰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形成这种合理的最佳的管理状态,这正是孙子睿智和超凡的地方。

其次,战略预测上要具有前瞻性,《孙子兵法》强调要全面了解情况,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但是更强调“先知”“早知”,提前掌握情况,知之不早不如不知。刘伯承元帅说《孙子兵法》讲的就是吃肉的道理,嘴巴里面要吃块肉,筷子里面要夹块肉,眼睛里面要盯块肉,心里面还要想着块肉。老话说要未雨绸缪,不要临渴掘井,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战略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在决策之前,要把各种可能性考虑进去,必须有上、中、下三策,立足最坏,争取最好。孙子认为,最佳战略手段是“不战而胜”,“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他主张“上兵伐谋”。兵不血刃,成本最小,效率最大。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虽有可能成功,但概率太低,这时要退而求其次,“其次伐交”。 “交”是什么?古代打仗先写战书,然后约定时间、地点,到空旷的地上,双方人马各站一面摆好阵势,向对手炫耀自己强大的实力。有一个词汇叫“耀武扬威”,伐交就是说到了战场,摆好阵势,引而不发的状态,叫做“交”。但是万一人家没被你威慑,还要跟你打呢,再退而求其次,“其次伐兵”。“伐兵”就是野战,这个成本更大,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孙子认为最糟糕的是在野战过程中没有将对手全部消灭,部分敌人跑到城里负隅顽抗,这座城池必须打下来,这时候就被迫做出最后、最坏的选择,“其下攻城”。攻城在冷兵器时代,需要爬上城墙去,敌方居高临下,用开水、滚油浇,用石头砸,用箭射,死伤惨重,这是最差的一种选择。但孙子认为即使是最差的一种选择也比没有选择要好,所以他强调,战略选择方案要多样性,就是在“算”的时候都要考虑进去。

其四,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可操作性。不要一味追求完美。而首先要考虑到方案有没有可执行、可操作的可能性,否则,最完美的方案恰恰是虚假方案,而不是真正执行的方案。孙子看来,真正好的方案是有缺点的方案,有问题的方案,这点非常高明,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认识。追求完美,追求圆满,实际上在战略上是个误区。

第二个字就是《孙子兵法》的“骗”字,在孙子看来,打仗就是双方比试骗术高下的过程,会骗打败不会骗的,所以,孙子讲的很明确,用兵打仗最根本特征就是“兵者,诡道”。我们今天讲兵不厌诈,用兵打仗靠什么成功,就是靠“诡诈”“兵以诈立”,这个立就是成功。孙子一共列举了十二种方法,叫“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明明打得过你,对你有优势,我故意示弱,展示一种软弱姿态,使你放松戒备,狂妄自大,高枕无忧,暴露破绽,这时我趁虚而入,给你以致命的打击。“用而示之不用”,明明要打你,要整你,表面上跟你套近乎,这就是“用而示之不用”。一口气说十二种方法,但孙子认为,一旦说出的方法就不是最佳方法,真正高明的骗术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孙子强调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我认为这是《孙子兵法》活的灵魂,是给予我们帮助最大的地方,打仗不要有刻板的模式。毛泽东讲打仗的最高境界就是八个大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孙子打仗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句话“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最高的真理往往是最简单、最朴素的真理。 《孙子兵法》我们重点学习“算”,虽然是两个字,但是“算”更为重要。

(三)五种关系

五种关系是《孙子兵法》精华最集中的地方。对立统一规律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哲学的思维。所以,《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军事著作,而且是哲学著作。

1、力量与谋略的关系。也是实力和智慧的关系。《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是讲谋略的,但是有的人把孙子兵法强调谋略、运用谋略太夸张了,这就与《孙子兵法》的本意不合。甚至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见识。《孙子兵法》是名门正派,最早版本在汉朝就发现了,最早的纸本印刷本是宋朝的。《三十六计》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成都小书摊上发现的手抄本,我叫它地摊文学,来历不明、形迹可疑。《三十六计》思想方法上光强调谋略,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等,全是这类阴谋诡计。如果仅仅视《孙子兵法》为谋略的渊薮,那显然不是正确的有关《孙子兵法》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

《孙子兵法》讲谋略,但是更强调实力建设。你要战胜敌人,保证事业的成功,首先得做大、做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打败敌人的机会。“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才是它真正的主题,谋略和实力是不能割裂的,实力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客观,但作为战略决策者和指挥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不可偏废。

实力如果没有谋略激活就是一潭死水,激活它就可以发电、推磨,成了活水,两者不可偏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时,《孙子兵法》都在,那时还是打败仗,因为实力平台不一样,我们是封建落后的农耕文明与近代西方先进工业文明抗衡,打一次败一次。你要战胜他们,首先军事实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才能起作用。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田忌赛马,孙膑帮助田忌出了一招:马有三个等级,你用上等马对付人家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人家下等马,用下等马对付人家上等马,比赛结果是输一局赢两局,这说明谋略是有用的。当双方处于一种军事平衡的状态时,谋略能打破这种平衡,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关键性作用。但是如果你的三匹马都是下等马,不管你怎么组合,最后的比赛结果一定是0:3,这不就是实力和谋略之间的关系吗?

2、利和害的关系。孙子和老子讲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都是一个道理,成语中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说法。

孙子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杂,有利必有弊。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利与弊的统一体,没有单纯之利,也没有单纯之害。你在得到“利”的同时要接受它的“害”,把害排除了,利也不存在,就像一个铜钱的正反两面。孙子强调的是:最好的东西也有不利的一面,最坏的东西也有好的一面。孙子要求我们,作为战略决策者,关键是驾驭利害智慧,需要搞清楚哪些是根本的利,哪些是枝节的利;哪些是全局的利,哪些是局部的利;哪些是眼前的利,哪些是长远的利。以追求长远的、根本的、全局的利为宗旨。

3、全和偏的关系。《孙子兵法》求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全胜战略,但是孙子心里很明白,这种求全只是理想上的一面旗帜。站在道德、政治、军事的制高点,求全在真正战略实施中必须剑走偏锋,不能求全。因为求全做事情拖泥带水,考虑事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处理问题投鼠忌器、优柔寡断,不能大刀阔斧,一步到位,这个是很大的问题。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一面旗帜,真正重点是要懂得“舍得”的道理,放弃部分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和操作一定要分开,所以《孙子兵法》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怎样剑走偏锋,找重点,找关键,不要面面俱到。有时候放手恰恰是为了牵手,牵手有可能导致分手,这就是辩证法。

4、势与节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度”的问题。无论是力量与智慧的平衡问题,利与弊的分析把握问题,还是全与偏的取舍问题,关键就是度,孙子在这方面理解最深刻。在第八篇《九变篇》里孙子说,一个将帅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五种,这个错误孙子认为是颠覆性、致命的错误,是导致将帅身败名裂、国家灭亡、军队覆灭的重大错误。第一种,将帅打仗不怕死;第二种,打仗时候将帅不做无谓牺牲,善于保全;第三种,将帅打仗时有激情;第四种,将帅廉洁奉公;第五种,将帅爱民如子。这样看哪里是错误?都是优点。但是《孙子兵法》深刻在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是正面恒定,只要爱民就好,只要仁义就好,只要是道德总是好的。孙子认为要从正常当中反省不正常,要在合理当中找到不合理。好的优点,大家都会肯定、强调、推动,就容易推到极端,走向反面。所以孙子强调“节”,把握一个“度”,真理过了一步就成了谬误。

比如说廉洁奉公是美德,但是廉洁奉公的人,他人性当中的弱点,就是脸面比较薄,关心外界的评价,在乎自己的名声,容易犯“图虚名而处实祸”的错误。你怕什么,对手就用什么刺激你、算计你,你的作风正派,他给你造谣:假的,道貌岸然,装出来的。廉洁的人在思想上就会有阴影,在这种心烦意乱的状态下,就容易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出错误的决策。一旦犯错,敌人就会趁虚而入,咬住不放,给你以致命的打击,这时廉洁就不是正面的帮助,而是负面的障碍。

5、常与变的关系。跟儒家讲的“经”和“权”的关系是一回事,“经”就是原则性,“权”就是灵活性,通权达变。

《孙子兵法》强调“常”,就是原则性,指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事原则、军事经验;“变”就是这些原则、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对象、条件,灵活变化,应变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儒家和兵家侧重点不一样,儒家侧重前面的字“经”,即更强调原则性;兵家既强调原则性更强调灵活性,重心在后面的字“变”,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差别。

这个关系告诉我们稳定和变化是对立统一的。现在都在追求变化,中国落后时间太长,我们要追求发展、变化,高速的发展,高速的变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变化和发展是有问题的,有时候需要稳定,需要沉淀,需要积累,需要反思,需要传承,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现在光强调前面的,而忘了后面的,那就会有问题,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变化。不坚持原则是不行,但是现在好多事情没有灵活性那更不行。这个关系也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尊重传统和开拓奋进之间的有机统一。

结语:没有传统、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文化大革命对我们国家最大的伤害是对中国文化传承上出现了问题。经济不是问题,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键是百年树人打断了。今天的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回归传统,弘扬传统,使大家有敬畏之心、是非之心、感恩之心,而不一味地强调功利之心,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今天弘扬国学,千万不要走火入魔,变成让小孩子戴着瓜皮帽,穿着小马褂,摇头晃脑地念《三字经》《弟子规》,这不是敬古,是复古,是倒退。今天,《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不是具体的教导而是它的辩证思维方式,它使我们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站在更高的高度,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形势,能够应对自如,牢牢把握主动权,在复杂的挑战面前,步步前行,走向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此文是作者在临沂银雀山兵学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责任编辑:薛宁东)

Strategic Culture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The Art of War

Huang Pumi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mpetitive principle, strategic principle and high-ranking officer principle of The Art of War. The core of this amazing book is about “tricks” and “cheating.” The five relationships are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War.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ness is a kind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refore, The Art of War not only is a military book, but also is a philosophical book.

The Art of War ; Strategic Culture; Modern Enlightenment

E8

A

2095-9176(2016)03-0059-07

2016-1-26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会长等。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孙子兵法》组歌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