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孙子兵法》“五利”新解
张志刚
关于《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五利”,各种版本和历代名家均有不同解释。本文首先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版本中历代名家关于“五利”的相关注释;同时利用网络百度搜索,归纳关于孙子兵法“五利”的网络观点。然后,作者通过分析“五利”在《九变篇》之内上下文语境,以及跳出《九变篇》在十三篇中分析“五利”,并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推理“五利”所指。最后得出自己不同于上述各种理解的观点,即“五利”指“智、信、仁、勇、严”。
五利 新解 智信仁勇严
关于《孙子兵法·九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①中的“五利”,各种版本和各代名家均有不同解释,现举几例如下:
《十一家注孙子》于《九变篇》中“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之下注: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贾林曰:五利、五变,亦在九变之中。遇势能变则利,不变则害。在人,故无常体。能尽此理,乃得人之用也。五变谓:途虽近,知有险阻、奇伏之变而不由;军虽可击,知有穷蹙、死斗之变而不击;城虽势孤可攻,知有粮充、兵锐、将智、臣忠不测之变而不攻;地虽可争,知得之难守、得之无利、有反夺伤人之变而不争;君命虽宜从之,知有内御不利之害而不受。此五变者,临时制宜,不可预定。贪五利者:途近则由,军势孤则击,城势危则攻,地可取则争,军可用则受命。贪此五利,不知其变,岂惟不得人用,抑亦败军伤士也。○梅尧臣曰:知利不知变, 安得人而用?○王晳曰:虽知五地之利,不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张预曰:凡兵有利有变,知利而不识变,岂能得人之用?曹公言“下五事”为五利者,谓“九变”之下五事也,非谓“杂于利害”已下五事也。②
十一家中,仅曹、贾、梅、王、张五家在“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之下加注,梅尧臣虽有注,但未谈及“五利”。由上文所注可知:
曹操认为“下五事”为“五利”者,即“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贾林曰:“贪五利者:途近则由,军势孤则击,城势危则攻,地可取则争,军可用则受命。”所以,贾林认为“五利”为:可由之近途,可击之孤军,可攻之危城,可争之取地,可命之用军。简而言之,“五利”即为“途”“军”“城”“地”“军”。王晳曰:“虽知五地之利,不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王晳认为“五利”即为“五地之利”。关于“五地”,王皙与曹操的观点相同,因其在“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句下注:上之五地并同曹公。因而王皙认为“五地之利”为“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亦 即上“五事”,恰好与曹操关于“五利”的见解,即“五利”者为下“五事”相反。所以,曹操与王皙关于“五地”所指的见解相同,但关于“五利”的理解正好相反。
《武经七书》在注释《九变第八》中“五利”时,特地指出:“五利”指“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变通的好处。也有人认为指“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的好处③。
可见《武经七书》的注释者也注意到,关于“五利”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认为以上两种解释都是可取的。和《十一家注孙子》的注释作一比较可知,该版本认为“五利”为上“五事”或为下“五事”。
《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一书中,钮先钟先生在《九变篇》中谈到“五利”时,先引用了《孙子书校解引类》的提法“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④,然后在这句话下面解释:赵本学认为“五”字应作“地”字。所以,钮先生亦认为“五利”即地利。学界对于“五利”的理解不一致,钮先生虽然与赵本学的看法趋同,但他本着治学态度应严谨的精神,借用了赵本学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样,在本篇中,钮先生还引用了刘寅在《孙武子直解》的提法:“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⑤钮先生在这句话下面解释:刘寅遂又把这五句称为“五利”。由此可以看出,尽管钮先生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他实际上是认为“五利”即为“五地之利”。
在《孙子兵法正宗》一书中,作者任俊华认为“五利”即上文所说的“途”“军”“城”“地”和“君令”⑥。此说与《十一家注孙子》 中贾林认为“五利”为“途”“军”“城”“地”“军”有一点差异,主要是对最后一“利”是“君令”还是“军”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任俊华先生的解释更有道理,与“曹公言‘下五事’为五利者”意思相近。
百度网络搜索关键词“孙子兵法”“五利”,得到的关于“五利”的观点,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还有以下几条,简要归纳概述如下:
1.“五利”就是“五危”,即后文所言之“将有五危”的“五危”。
2.“五利”在这里是不是有可能就是“道、天、地、将、法”。
3.“五利”的具体内容是“道义之利”“形势之利”“天时之利”“地利之利”“人和之利”,一共“五利”。
在研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我对“五利”有着不同于上述各种理解的观点。
在“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句中共有两句话,若连起来看,则可以作为一句话,即:“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前后两句连起来以后,理解上更连贯,前后两种形式在流传最广的两种版本中各自存在(详见参考文献,指“十一家注本”和“武经七书本”),意思是一样的,区别主要在于“不能得地之利矣”之后标点符号是用句号还是分号。此句共讲三层意思,即:将领能通晓灵活机变的好处的,就算懂得用兵了;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人”(亦可作军队讲)的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治兵”者,将也。所以,后两个分句可看作:“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将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这两个分句,前、后句式一样,对应工整。前半句讲“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由“将不通九变之利”,讲到“地形”,进而讲到“不能得地之利矣”,后面都是谈“地”。后半句讲“将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由“将不知九变之术”,讲到“五利”,进而讲到“不能得人之用矣”。由于前、后分句句式一样,对应工整,根据前半句后面都是谈“地”,类推可知,后半句后面部分主要谈“人”,即“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主要谈“人”。由“不能得人之用矣”,反推可知,“五利”应该是与“人”有关的内容,而且此处的“用”与“地之利”的“利”相对应,作“用处、作用”讲,也有“利”的意思。
为了弄清楚“五利”的意思,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人”究竟具体指什么。在《孙子兵法》中,提到跟“人”相关的词或字有两类,一是“人”这个字直接出现在文中,二是“将”“兵众”“士卒”“善战者”“明君贤将”等代指人的词。第一类,“人”这个字直接出现。除去“不能得人之用矣”之外,“人”这个字共在《孙子兵法》中出现了48次,多数指代别人或敌人,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成分。而在“不能得人之用矣”中,此处的“人”亦作定语修辞“用”,与“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中的“人”相类似,但此处不作敌人讲。“得人之用”中的“人”此处似乎和我方相关性更强,于是我们讨论第二类情况。
首先,我们讨论“将”,因为下文谈到了将的“五危”,“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⑦关于此句,陈皞曰:良将则不然。不必生,不必死,随事而用;不忿速,不耻辱,见可如虎,否则闭户。动静以计,不可喜怒也。⑧由此观之,莠将有“五危”,良将则不然,那么良将有没有“五利”呢?
先看看十三篇中有没有与“危”对举的情形。纵观十三篇全文,与“危”对举的情形共有四处,两处为“安”“危”对举,另两处为“利”“危”对举。现举例于下:
《作战篇》:“国家安危之主也。”
《势篇》:“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军争篇》:“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火攻篇》:“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所以,“利”和“危”是可以对举的。以此推论,“将”有“五危”,则“将”亦可能有“五利”。谈到“将”的“五利”,很自然就想到《计篇》中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句之下,曹操注曰:将宜五德备也。李筌注曰:此五者,为将之德,故师有“丈人”之称也。何氏注曰:全此五才,将之体也。⑨所以,“智、信、仁、勇、严”可以称之为“五德”“五才”。不过,亦有学者称之为“五要”,更有学者分析其为为将之道的“五要”“五不要”。例如,《孙子兵法》研究学者马骏认为:“五要”即为“智、信、仁、勇、严”,“五不要”即为“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实为“五危”。“五要”与“五不要”是完全对举的,是故我也认为,为将之道“五利”与“五危”对举是完全成立的,则“人”即为“将”,“智、信、仁、勇、严”即为为将之“五利”。
从以上分析可知,“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句中“五利”即为“智、信、仁、勇、严”,“人”即为“将”。 “治兵”者,将也。所以,上句亦可看作“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将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纵观孙子十三篇全文,对于将的应知,在第一篇《计篇》中有一处谈到,即“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五者”即“道、天、地、将、法”,之中包含了将之“五利”和“地形”。可见,将知“五利”和“地形”,只是对“将”的应知的要求之一、二,仅是“五事”其二,“五事”相须,缺一不可。所以,将虽知地形,“不通九变之利,不能得地之利矣;将虽知五利,不知九变之术,不能得人之用矣”。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利”作“智、信、仁、勇、严”讲是很贴切的。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就是“智、信、仁、勇、严”在《计篇》中出现,而没有在《九变篇》中出现,而且离《九变篇》很远。这样联系是否显得很牵强?其实不然。“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句中的“地形”及“地”,首次论及亦在第一篇《计篇》中,即“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本文上段曾有论及“地”,“地”为“五事”之一。另外,孙子十三篇中专门论及“地形”或“地”,则在第十篇《地形篇》和第十一篇《九地篇》中,而没有在第八篇《九变篇》中详论。所以,“五利”的内容在第一篇《计篇》中出现是很自然的,为第八篇《九变篇》中“五利”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前后分析,上下贯通,加之逻辑分析推理,我认为: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五利”,为将之“五利”,即“智、信、仁、勇、严”。
注释
①〔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1-156页。
②〔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6页。
③骈宇骞、李解民、盛冬铃等译注:《武经七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孙子集成》第五册,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⑤刘寅:《孙武子直解》,《孙子集成》第二册,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417页。
⑥任俊华、赵清文:《孙子兵法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176页。
⑦〔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8-160页。
⑧〔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0页。
⑨〔春秋〕孙武著,〔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9页。
(责任编辑:李兴斌)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Advantages” in The Art of War
Zhang Zhigang
As far as the “five advantages” mentioned in the Chapter of The Nine Variables in The Art of War, different editions and famous scholars of many generation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is article, first of all, listed the related interpretations put forward by the representative editions and famous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by using the Baidu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network opinions on the five advantages mentions in The Art of War. Then, by analyzing the context of “five advantages” in the chapter of The Nine Variables, this article speculates what the “five advantages” refer to. Finally, the author concludes his own opinion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one, which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five advantages” refer to “wise, trustable,benevolent, brave and strict.”
Five Advantages; New Interpretation; Wise, Trustable,Benevolent, Brave and Strict
E8
A
2095-9176 (2016)03-0049-04
2016-3-9
张志刚,中共中央党校战略哲学专业博士在读,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