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理与行为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

2016-02-01 23:18梁宗保
心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子女青少年儿童

夏 敏 梁宗保

(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6)

父母的心理与行为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

夏 敏 梁宗保

(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6)

父母控制是养育方式的核心成分,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父母对儿童外在行为的监督和约束能够减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越轨等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也能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以爱的撤回等方式使儿童产生内疚感,从而达到对儿童心理上的控制是中国父母更多采用的一种养育行为,尽管这种心理控制在西方儿童身上表现出了消极的适应意义,但却在中国儿童中出现了比较矛盾的结果。在梳理中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父母的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意义以及文化差异,并试图用现有的理论进行了解释,以期为后续实证研究和干预指导提供建议。

父母;心理控;行为控制;社会适应

1 养育方式的核心成分——父母控制

父母控制是养育行为中的一个核心维度,其包括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心理控制是指入侵儿童想法、感觉,对儿童过度操纵的养育行为,例如采用引发内疚、爱的回收等方式[1]。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向子女施加规范、规则、限制以及通过主动询问和观察等方式了解子女活动[1]。与西方国家父母相比,中国父母在养育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控制。例如行为控制上,中国父母在儿童个人问题上会帮助儿童做更多决定(如穿什么,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2],对儿童的行为表现出严格的监督和更多的管教;心理控制上,中国父母使用“引发内疚”、“爱的撤回”等方式引发儿童的羞耻感和内疚情绪,借此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3]。在儿童抚养过程中,中西方父母对和行为和心理控制上的差异植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管教”文化深深根植于父母养育观念,即父母有责任监管控制子女的行为,使子女行为表现符合社会期望。儒家文化强调人际间关联性(interpersonal connectedness)要高于个体独立性[4],父母、子女之间界限模糊,表现在父母侵入子女的心理世界,操纵子女的思想、情感。然而以“自主取向”(independence-oriented)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西方国家强调自主、独立的价值,因此父母的心理控制被认为会侵害子女的自主性、自我感。可见,中西方文化在关于界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父母对子女行为和心理控制的程度的巨大差异。

2 父母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相同,父母对儿童外在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与儿童发展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密切相关,即自主性(autonomy)和调控能力(regulation)。自主性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其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的建立产生深刻影响。控制能力的发展意味着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限制和规范自身行为、表现出社会认可行为,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是个体社会适应行为的重要指标。父母的心理控制操纵儿童的思想、情感、行为,剥夺了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概念的形成,行为控制通过对子女行为进行监督监管,有利于子女内化外界规范,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出适应行为,若缺乏行为控制,个体容易表现出攻击、违纪等越轨行为,并且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缺陷。

2.1 行为控制与社会适应

行为控制强调父母对子女行为的知晓、限制和约束,并建立行为规范,其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儿童青少年由于其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及生理成熟原因,对于自我的情绪、行为的约束和调控能力有限,需要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外在监督和管控,从而把成人或社会的规则逐步内化,逐渐达到自我约束的程度。父母对儿童外在行为的管控首先表现在对儿童适应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外在行为的控制程度可以预测儿童当前或后期的攻击、违纪等外显行为问题。父母的行为控制水平越高,儿童表现出的外显问题越少,反之,则表现出更多攻击行为以及网络成瘾等外显行为问题[5-6]。这说明父母对子女行为了解的多少,即父母对子女“行为的知识”(parental knowledge)是儿童适应行为的有力预测指标。如,一项追踪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行为更多的知识能够有力地预测其子女行为问题的减少[7]。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也表明,父母对初高中学生的行为控制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一年后的网络成瘾倾向[6]。由此可见,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外在行为的关注和监督,的确能减少儿童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出现攻击、违纪、物质或精神成瘾的适应问题。

然而,父母对儿童青少年行为的管控,是否也能够减少害羞、焦虑以及抑郁等情绪问题?实际上,当前研究者主要探讨了父母行为控制对外显行为问题的影响,而很少探索行为控制与情绪问题或者内隐问题的作用关系。Kerr等人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青少年报告的父母行为知晓还是父母自我报告的行为知晓,都与抑郁情绪、低水平自尊显著相关[8]。国内学者在探讨父母控制与初中生学校适应关系时发现,先前的父母行为控制能够预测儿童后期的害羞、焦虑等情绪问题,但是这种预测关系仅仅在初中生入学的前两年成立[9]。李丹黎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父母行为控制与青少年早期社会退缩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偏低和偏高的行为控制伴随较少社会退缩行为,中等行为控制伴随较多社会退缩[5]。但也有很多研究并未发现父母的行为控制与儿童青少年情绪适应问题上的明确相关关系或预测关系,如Arum和Shapka的研究发现父母行为控制不能预测青少年的内隐行为问题[10]。这说明,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外在行为上的约束,可能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情绪问题,但可能会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如自尊、自我概念等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绪问题,父母对儿童行为的监控,使得儿童的自主性受限,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感,产生了能力缺失感,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适应问题。

此外,父母的监控和约束也会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对儿童社交行为的监控。如,在对儿童青少年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与什么样的同伴交往,甚至与同伴或朋友从事什么样的活动。父母高水平的行为控制通常能够预测青少年儿童高水平的适应能力。如,张光珍等人采用追踪研究发现,父母前一年的行为控制能够正向后一年儿童的适应能力[9]。另一项中美跨文化比较的研究也发现,无论是中国父母,还是西方父母,他们对青少年的行为控制均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在学校的适应能力和学业成就[11],这说明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控制,尤其是社交行为管控,的确能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利他行为。实证研究表明,父母行为控制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的管控和约束水平越高,其子女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表现出助人、合作分享、以及情感关怀等亲社会行为,而且父亲和母亲的对个体行为约束的内容还有所不同,父亲以规则制定为主,母亲以行为监控为主[12]。2.2 心理控制与社会适应

父母采用心理控制使儿童的想法和行为被迫与其期望及规范一致,父母通过爱的撤回、引发内疚、引发焦虑等措施对儿童思维、情感、行为进行操纵。而这些措施通常以微妙、不易察觉的方式实施,但却对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情绪问题或内隐问题方面。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的情绪问题有显著预测作用。如,Nanda等人发现父母心理控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8—11岁儿童的焦虑症状[13]。追踪研究也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情绪[14]。国内学者王美芳等人以焦虑/抑郁、退缩、体诉为内隐问题行为指标,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内隐问题行为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心理控制不仅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内隐行为问题,而且通过青少年消极完美主义间接影响其内隐行为问题[15]。在学前儿童群体中进行的研究也同样表明,父母消极的心理控制能够预测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父母的内疚感和焦虑感引导、监管,与学前儿童的沉默害羞呈显著正相关[16]。可见,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心理控制对内隐行为问题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父母高水平心理控制能够预测儿童的焦虑、抑郁和社会退缩等情绪问题。

然而中国文化异质性背景下,也存在区别于基于西方文化价值观研究的结论。一项跨文化研究考察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父母心理控制对学前儿童内隐、外显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父母心理控制与学前儿童内隐、外显行为问题相关不显著[17]。另一项跨文化研究旨在了解中国、美国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早期心理社会功能影响是否存在文化差异,研究发现美国父母心理控制能够预测子女学习策略的减少,而在中国父母中这种关系不显著[18]。这说明中国文化背景下,子女可能没有把父母心理控制理解为对自己心理世界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顺从父母、父母管教子女言行等观念根植于世代国人的文化记忆中,因而子女将父母心理控制理解为日常的教养方式,所以父母心理控制在对其消极社会适应结果影响不显著。

尽管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控制与内隐情绪问题存在着特异性联系,而与外显行为问题关系不够密切,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心理控制不仅与内隐行为问题相关,而且也与外显行为问题相关。在一项追踪研究中,Lansford等人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能够预测女孩外显行为问题的增加,然而在男孩中没有发现这种联系[19]。还有研究者发现父母心理控制与攻击行为呈线性关系,并且青少年对父母心理控制的认知评价是二者之间的中介因素[5]。国内研究者也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会导致儿童表现出对立违抗行为[20]。为什么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攻击、对抗等外在问题呢?Nelson和Crick对于心理控制与儿童青少年关系攻击的作用机制给出了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21],因为关系攻击是指蓄意操纵和破坏别人的同伴关系从而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表现得更加隐蔽和间接,心理控制与关系攻击包含着相似的成分,如爱的撤回等。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习得关系攻击行为,当子女行为不符合父母期望,父母会采用相关措施对子女不友善,所以当同伴不符合自己期望时,子女会习得不友善的措施并告诫同伴“如果不按我说的做,我们就不是朋友”。而且,在父-子中,关系攻击与父亲引发羞耻、限制词语表达、爱的撤回、引发内疚相关,母-子中,关系攻击与母亲引发羞耻、爱的撤回相关,母-女关系中,关系攻击与母亲引发羞耻、引发内疚相关[22]。可见,父母的心理控制不仅仅会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适应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他们的行为适应。

父母通过引发内疚或焦虑来控制儿童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的抚养方式是否会引发儿童社交能力的不足?当前针对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社交能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或者成年子女。例如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欧裔美国青少年中,母亲心理控制与其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而在非洲裔美国青少年中,父母双方心理控制与其自尊水平显著相关[23]。国内研究者也发现父母对儿童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其儿童越缺乏社会创造力,在解决人际问题时缺乏创造性的方法和技巧[24]。也有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能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以及职业投入等[25]。父母心理控制不仅影响子女情绪、行为问题,而且其影响也蔓延至子女学业成绩、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

3 父母控制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

不管是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外在行为的管控,还是对其心理上的控制都会对儿童的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在儿童养育过程中,父母对儿童行为上的约束和心理上的控制是如何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呢?当前,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态相互作用模型解释了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26]。自我决定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论,该理论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倾向,然而这种倾向不会自动起作用,需要社会环境支持和给养才能够实现。每个个体都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性需求、能力感需求、关系需求,这三种需求具有跨群体、跨文化的一致性,对个体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当这三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个体将发展出积极的社会适应行为,若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将发展出消极的社会行为。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父母养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近端环境,其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父母采用心理控制会直接影响三大心理需求的满足。首先,父母心理控制挫伤了子女的自主性需求。如,Vansteenkiste等人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少年报告了更多的学业控制性动机,较少的自主性动机[27]。父母采用隐蔽的方式,例如对子女说“你没有取得好成绩,真让我感到羞愧”,来操纵子女的内心世界,使得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思考、感受、行动,丧失了自己行为的自主性,长期心理控制下子女的自主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妨碍子女形成安全、稳定、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也增加了子女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风险。其次,父母心理控制阻碍子女能力需求实现。父母采用引发内疚、爱的撤回等方式,让子女感受他们不能有效的实现父母期望,即不能够胜任子女这一角色,因此这种感觉概化到生活中各个方面,子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信任感,能力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下,子女学习更容易分心、组织学习时间上效率更低,即学习效能感低下[27]。最后,父母心理控制阻碍子女关系需求实现。关系需求是指个体能感受到与重要他人紧密关联,感受到关爱。为了维系和父母亲密的联系,子女会按照父母的期望去行动,行为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同时子女还面临两难的冲突:选择自主性还是选择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同时子女也感知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需要服从父母的意愿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此外,父母心理控制会让子女形成不安全依恋[28],而这种不安全依恋也会泛化到子女其他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子女今后的社会适应。因此,父母采用心理控制的养育方式会阻碍子女三大基本需求的实现,三大基本需求与众多社会适应结果相关联,而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对个体社会适应产生不利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影响子女的三大心理需求,从而造成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尽管父母的行为控制总是与儿童积极的适应结果相关,但这种作用机制也可能是通过影响儿童的心理需求而间接影响社会适应结果。自我控制能力(self-control)与自我决定理论中能力需求密切相关,自我控制过往的成功和失败经历会影响个体能力感的建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形成较高的能力感。研究表明父母行为控制与自我控制能力正相关[29],在父母的监管和督促下,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父母通过监督和限制来约束儿童行为,使儿童识别什么是适当行为以及如何表现出适宜行为。因此父母行为控制让儿童的行为更合乎社会规范,也让儿童体验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与众多积极社会适应结果相关。

动态相互作用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该模型认为发展是儿童特征与外部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与环境之间双向影响是同等重要,外部环境持续不断地塑造儿童的社会行为,反过来儿童也不断地影响他所处的外部环境[30]。该模型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个体特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个体特征,如气质、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亲子关系之间会相互作用。Soenens等人认为父母心理控制和子女抑郁情绪双向作用,一方面心理控制可以预测儿童的抑郁情绪,另一方面父母因子女抑郁情绪产生养育压力,与此同时子女的退缩和情绪化行为使得父母对其行为期待受挫,因而父母采用更多的心理控制使得子女表现出符合父母期待的行为[14]。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假设,如,有追踪研究表明第一年父母心理控制能够预测第二年子女抑郁情绪,第二年父母心理控制能够预测第三年子女年抑郁情绪,第二年子女抑郁情绪可以预测第三年父母心理控制。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看,儿童不仅可以影响父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结果会反作用于儿童后来的发展,形成动态的、双向的作用。不但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儿童的心理适应存在这相互作用关系,而且父母行为控制与子女社会适应也存在着双向作用关系。Laird等人的追踪研究发现,在14岁的青少年中,低水平父母行为知晓能预测其违纪行为增加,而高水平违纪行为则能预测父母行为知晓减少,父母行为知晓与违纪行为之间是动态相互作用的[31]。Pardini等人也发现,6岁男孩中父母监控与高水平问题行为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32]。由此可见,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作为两种相互区别的父母控制方式都与儿童自身特质相互作用,共同对儿童社会适应产生影响。

4 研究展望

4.1 需要补充跨文化研究的证据

不同文化背景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对养育方式的要求不同。同一种养育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意义不同。因此,父母控制的养育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影响不一样,尤其是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控制,存在着较大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父母采用行为控制直接替子女做出决定或者采用心理控制以隐蔽的方式操纵子女的思想、行为,对西方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会影响其自主性发展。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重视集体主义以及人际关联度,儒家思想提出的亲子关系的构建及相应的行为准则已经融入社会舆论,强调“子不教,父之过”、“孝顺”,因此在传统文化浸透的舆论背景下,中国父母认为自己有责任对子女行为进行管教,必要时可以为子女做出决定,子女认为自己理应孝顺父母,即顺从父母意愿,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思考、行动,以自己的顺从表达孝心。所以,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控制尤其是心理控制不一定被子女理解为消极控制,进而也不一定会对子女适应性行为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点需要与西方国家研究相区别。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鼓励独立和竞争的价值观逐渐被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所接纳,中国城市的父母也更加鼓励子女参与竞争,勇于表现自己。因此,以前被认为是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一些特质,如内敛、含蓄等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不适应的行为表现,如二十年前,父母和教师认为害羞、内敛是儿童学校适应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在班里表现出害羞退缩的儿童,会更多地被同伴排斥,也会被老师认为是缺乏社交能力的[33]。可见,父母的心理控制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尤其是自主、情绪等心理适应可能并非起积极作用,而可能起着消极作用。至少从本文前面所引用的国内近几年的部分研究结果来看,父母对儿童的心理控制也表现出了负面作用。当前,中国的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时期,父母控制,尤其是心理控制究竟对儿童来说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尚存较大的争议。因此,需要进一步补充跨文化研究的证据来消除争议,尤其是直接比较中西方儿童群体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

4.2 父母角色与控制策略

父亲和母亲养育子女的角色分工不同,所以对子女采用控制策略也不同,例如与父亲相比,初中生的母亲更多采用心理控制策略[34]。研究者进一步区分出父母因子女的不同性别采用不同的养育策略。例如国内研究者发现父母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水平高于女孩,但对女孩的行为控制水平高于男孩[35],还有研究发现初中生群体中,只存在父亲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心理控制与初中生的关系攻击行为间相关关系不显著[34]。可见,子女性别不同,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的社会适应影响不同,同时父母采取的控制策略也不同。这可能因为男生与女生的性别角色不同,社会对其要求的行为规范也不同,这需要父母依据子女的性别角色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今后的研究可以依据子女性别角色不同,设计实验考察父母控制对子女社会适应行为是否存在特异性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建议。

1 Barber B K.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Child Development,1996,67(6):3296-3319.

2 Qin L,Pomerantz E M,Wang Q.Are gains in decision-making autonomy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beneficial for emotional eunctioning? 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hild Development,2009,80(6):1705-21.

3 Fung H,Chen C H.Across time and beyond skin:self and transgression in the everyday socialization of shame among Taiwanese preschool children.Review of Social Development,2001,10(3):419-437.

4 Greenfield P M,Keller H,Fuligni A,et al.Cultural pathways through universal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54(1):461-90.

5 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等.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2):201-209.

6 房超,方晓义,申子姣.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12(12):70-74.

7 Willoughby T,Hamza C A.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among perceived parenting behaviors,adolescent disclosure and problem behavior across the high school years.Journal of Youth&Adolescence,2011,40(4):463-78.

8 Kerr M,Stattin H.What parents know,how they know it,and several forms of adolescent adjustment:further support for a reinterpretation of monitor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36(3):366-80.

9 张光珍,姜宁,梁宗保,等.父母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2014.

10 Ar1m R G,Shapka J D.The impact of pubertal timing and parental control o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2008,37(4):445-455.

11 Wang Q,Pomerantz E M,Chen H.The role of parents’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hild Development,2007,78(5):1592-610.

12 郑月清.父母控制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3.

13 Nanda M M,Kotchick B A,Grover R L.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childhood anxiety:The mediating role ofperceived lack ofcontrol.Journalof Child&Family Studies,2012,21(4):637-645.

14 Soenens B,Luyckx K,Vansteenkiste M,et al.Clarifying the link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s'depressive symptoms:Reciprocal ver sus unidirectional models.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8,54(4):411-444.

15 王美芳,冯琳琳,张朋云.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5):811-814.

16 曹婷婷.父母心理控制与幼儿社会退缩的关系.学前教育研究,2011,(12):41-45.

17 Olsen S F,Yang C,Hart C H,et al.Matern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al outcomes in China,Russia,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DC,US:Americm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XV,2002.

18 Wang Q,Pomerantz E M,Chen H.The role of parents’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hild Development,2007,78(5):1592-610.

19 Lansford J E,Laird R D,Pettit G S,et al.Mothers’and fathers’autonomy-relevant parenting:Longitudinal links with adolescents’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2013,43(11):1877-1889.

20 蔺秀云,李龙凤,黎燕斌,等.父母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抑郁、攻击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6):635-645.

21 Nelson D A,Crick N R.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Implications for childhood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In Barber B K(Eds).Instrusive parenting:How psychological control affects children and adolesconts.Washington,DC,US,2002,161-189.

22 Nelson D A,Yang C,Coyne S M,et al.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dimensions: Connections with Russian preschoolers’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JournalofApplied 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3,34(1):1-8.

23 Bean R A,Bush K R,Mckenry P C,et al.The impact of parental support,behavioral control,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esteem of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3,18(5):523-541.

24 满达呼,李建全,张景焕.父母控制对童年晚期儿童社会创造力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3.

25 唐俏.父母控制与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关系:行为自主的中介作用.陕西师范大学,2015.

26 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Springer US,1985.

27 Vansteenkiste M,Zhou M,Lens W,et al.Experiences of autonomy and control among Chinese learners:Vitalizing or immobiliz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97(3):468-483.

28 Doyle A B,Markiewicz D.Parenting,marital conflict and adjustment from early-to mid-adolescence:Mediated by adolescent attachment style? Journal of Youth&Adolescence,2005,34(2):97-110.

29 Li D,Zhang W,Wang Y.Parental behavioral control, psychologicalcontroland Chineseadolescents’peer victimiz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control. Journal of Child&Family Studies,2013,24(3):1-10.

30 Sameroff A J,Mackenzie M J.Research strategies for capturing transactionalmodelsofdevelopment: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Development&Psychopathology,2003,15(3):613-40.

31 Laird R D,Pettit G S,Bates J E,et al.Parents'monitoring-relevant knowledge and adolescents'delinquent behavior:Evidence of correlated developmental changes and reciprocal influences.Child Development,2002,74(3):752-768.

32 Pardini D A,Fite P J,Burke J D.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onduct problems in boy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ge and African-American ethnicity.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8,36(5):647-62.

33 Liu J,Chen X,Li D,et al.Shyness-sensitivity,aggression,and adjustment in urban Chinese adolescents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2,22(3):393-399.

34 刘文令,刘衍玲,刘燕.初中生关系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与父母心理控制的关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36-40.

35 张朋云.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2012.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on Child Social Adjustment

Xia Min,Liang Zongbao
(Key Laborat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Scienc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Nangjing 210096)

Parental control is core component of parenting and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children to socialization.Parents’supervision and constraint on children’s extrinsic behavior can reduce the risk of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such as deviant peer affiliation and also promote their social skills.Chinese parents use love withdrawal more frequently to make children feel guilt and then control their psychological world.Although psychological control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western children,it has a mixed effect on Chinese children.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Chinese and western studies,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parental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play a major and special role in children adjustment in different cultural.Besides,this study also use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ransactional model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mechanism behind.Finally,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empirical studies and interventions.

parent;psychological control;behavioral control;social adjustmen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十二五”规划课题(CBA140147)

梁宗保,男,副教授,博士。Email:liangzongbao225@163.com

猜你喜欢
子女青少年儿童
青少年发明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