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蒙
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对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刘蒙
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弱势群体犯罪逐渐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犯罪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危害性。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犯罪的现状和原因的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的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犯罪;危害性
一、弱势群体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进行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私有制逐渐增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下岗职工而言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若长期处于无业、待业的状态,极易产生消极的不满、仇恨的心理。务工人员的劳动权利、薪资待遇等问题都使得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感。在城市的生活中,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在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又找不到好的方法解决。无奈之下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方法,甚至会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制度因素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存在弱势地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着积极的意义。据有关社会调查研究最低生活保障落实的情况却不尽人意。其大都是以当地生活标准而定,但多数地区生活标准还很低,无法满足困难群众的最基本生活。随着物价的上涨,生活资料的费用逐渐提高,但政府的社会保障却没能及时的提高。
(三)道德文化因素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社会道德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金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充斥着以往建立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社会的变革冲击着原有的社会准则,而新的道德标准又没有及时的建立。当弱势群体无法找到工作时,内心就会出现道德的冲突,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内心缺乏归属感有着直接的联系。道德的失衡使得人们缺乏自律,当他们的生活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弱势群体犯罪的个人原因分析
(一)生理原因对弱势群体犯罪造成的影响
由于受到生理原因的影响,弱势群体自身身体存在缺陷,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到阻碍。生理有缺陷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工作、生活中都处于劣势,缺乏竞争力。弱势群体因为个人能力不足以及缺乏社会竞争力,很难从正常的方法渠道获得物质资料,长久下来生活难以维计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因此,当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极易产生消极情绪,而通过违法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心理原因对弱势群体犯罪造成的影响
弱势群体虽然其规模和数量在不断的扩大,但相对社会整体来说,他们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当前很多人还不能平等的看待弱势群体人群甚至歧视他们,使得他们不能正常的从事生产生活。长期如此就会产生压抑的心理态度,严重的会发生心理扭曲的现象。弱势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使他们产生心理落差,形成自卑心理状态。身体上存在的伤口会慢慢变好,但心理造成的阴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他们就会消极的看待社会,遇到事情会往不利的方向看,甚至运用暴力方式解决难题。
三、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一)减少社会不利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分析,能够看到生活贫困是其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减少其犯罪的发生,我们应当改善其经济环境,让他们摆脱贫困。首先可以通过加大就业培训来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能力,促进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物质资料,满足个人的生活需求。政府还可以建立咨询服务平台,定期发布相关的就业信息,使得他们及时的获得有效信息,得到好的就业机会。这也是一种宏观的政府指导措施,弱势群体个人的力量往往很有限。我们还应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弱势群体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咨询工作。政府还可以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多方面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达到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中能够充分考虑各个地方居民在所需必要的生活费用。
(二)加强社会道德和文化建设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建立新的核心道德标准,使人们有着核心的价值体系,增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凝聚力,摒弃不良思想的影响。对于弱势群体犯罪很多是缺少符合社会发展的积极健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素质。因此国家应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大在文化领域的宣传力度。国家应重视对弱势群体思想意识的改善,使得他们适应社会的需求,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还应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让弱势群体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做个守法、懂法的好公民,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在遭受不公的事情时,能够通过合理或正常的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而非采取极端的手段。
(三)创新法律保护机制
法律对于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强制力和权威性使得国家秩序得以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我国若将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归入到法制建设中来,这样会使弱势群体的保障更加有利。落实到法制建设中,将切实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做到于法有据、保障有力。这样不仅会改变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中不利状况,而且会积极保护弱势群体合法的权益,使弱势群体不致于产生仇视或者反社会的思想意识。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切实的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结合弱势群体的特点加以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保护。只有通过立法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他们才会有主人翁意识,在合法权益遭遇损害时,可以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来解决。
(四)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弱势群体犯罪很多是在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时产生的,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将会是最行之有效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方法之一。弱势群体在遇到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难以有效的解决,得不到积极有效的帮助。而司法救助制度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正确行使自身的诉权,与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做斗争,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违法的手段解决。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司法机关应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减免诉讼费用的范围,减轻诉讼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对于弱势群体的诉讼案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以方便诉讼和节省的诉讼费用。同时,在针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执行的案件中,应加大执法力度,讲究效率和质量,切实的保障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注意到弱势群体犯罪的发生,有着现实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根本的解决方法不是加强预防和控制,而是从弱势群体内心和完善社会各项保障制度入手。通过对弱势群体内心思想道德进行改善,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政府政策、社会保障、司法救助等多方面的扶持弱势群体,使其能够积极健康的生存和发展。这样弱势群体犯罪才会减少,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文建学.转型期弱势群体犯罪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2).
[2]魏猛.基于社会质量理论分析视角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3]徐光华.转型期弱势群体犯罪的刑法适用与民意[J].江西社会科学,2013(5).
[4]张丽丽.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及其防控对策[D].华东政法学院,2006.
[5]张慧凡.法律缺陷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影响[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3-0204-03
作者简介:刘蒙(1989-),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