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其变迁*
——对南京A村和B村的对比研究

2016-02-01 10:25:44苗晓菲宁傲侠
法制博览 2016年13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

苗晓菲 宁傲侠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其变迁*
——对南京A村和B村的对比研究

苗晓菲宁傲侠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摘要:人情礼俗消费是华夏民族在人际关系上进行发展和维持的重要乃至主要手段,是普遍而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于此背景下,人际交往密切的农耕文化,成为了孕育我国人情礼俗消费的一方沃土。本研究纵向从城镇化历史因素,横向从城镇化经济因素,对人情礼俗消费所受影响的客观条件以及其发展现状做出了尽可能的分析,旨在减少农民用于人情礼俗消费的开销,对人情礼俗消费的去留做出理性分析。

关键词:农村;人情礼俗;城镇化

“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有着“礼仪之邦”传承的我国由来已久的观念。这些礼仪,如今在农村之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情礼俗消费所占农村居民的收入比在不断地上升,甚至出现了个别地方人情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家庭纯收入的增长速度的异常现象。不少村民因此为“情”所累,“人情债”逐渐成了还不起的债,人情礼俗消费的异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农民发财致富,走向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的拦路虎。本文便是在此基础上,对人情礼俗消费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人民经济影响的一个实际考察及相应研究。

一、人情礼俗消费的内涵、现状、影响

在我们对A村及B村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人情礼俗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现状:

(一)人情礼俗消费的种类扩展,间接导致了人情礼俗消费的频率提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常提及 “大事”、“小事”。详询后才知道,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情礼俗消费的产生围绕着人的生命周期和人生大事而进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是常见的名目,这些称作“大事”;而近年来,乔迁新居、考上大学、职务升迁、购置新车、生意开张等等事件也成为了宴请发生的名目,而村民便将此称作“小事”。

(二)礼金数额不断提高

以前在农村参加婚宴、生日宴等,一般会赠送鸡蛋、面点或土特产品等,礼金大约都在二、三十元。但现如今只有关系最疏离的邻居才会送出低至五十元的礼金,赠送生活上的廉价物资更是无处寻觅。

调查显示,南京A村调查户单笔礼金额度大都在200以上,其中200-499元占70.3%,500-799元占18.2%,800-1999元占8.1%,2000元以上元占3.4%。单次礼金最高额度达1000元以上的有25户,占调查户的54.3%,单次礼金最高额度在2000元以上的17户,占36.9%。B村调查户单笔礼金额度大都在100 以上,单次礼金最高额度达1000元以上的有27户,占调查户的48.2%,单次礼金最高额度在2000元以上的19户,占33.9%。有80.3%的农户认为当前农村人情消费额度越来越高。

(三)人情礼俗消费面向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市场化轨道以来,乡村作为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系统,发展方向逐步跟随着市场导向。由于A村村的经济发展,使得村民们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增多。近几年来,A村村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诸多方面的发展共同导致了村民人际交往圈的不断扩大。

二、我国及两地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7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6.1%,比上个年度提高1.3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各地前提不同,进行的模式差异也较大。在我们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等人所著《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一文中,引入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模式”这一概念。本文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模式”划分为七种类型: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①这一创见极大地启发了我们对于分析两地现状、前景以及历史进程的思路。综合我们收集的资料,不难看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主导”的地位,以及反复强调“推进”一词的深刻含义——由于长期积累的城镇化压力,城镇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一种“快速”和“大面积”的情形,有别于任何其他西方国家的同期形势。因而,要做出合理化的研究,必定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已有的结论。

三、城镇化对人情礼俗消费的影响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成功实现了从半自给自足的商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化。伴随着这一股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农村居民的方方面面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悠久历史的农村人情礼俗消费传统也难逃例外。在长期的调查对比和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一)从人群特征来看,两地存在较大差异。在性别构成上,A村明显较为平衡;而B村则呈现出一种女多男少的趋势。据询问,这是由于B村有较多男性外出打工而导致的。年龄分布也因相同原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导致A村年龄分布均匀,而B村明显带有老龄化的趋势。平均文化水平上,A村高于B村。而居住时间的长短上,B村的居民居住时间大多数都超过了20年,A村则普遍低于10年。而居住在同一地点的亲友数目上,A村的居民也明显低于B村。分析中,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B村目前属于一种欠发达的情况,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外出务工。相比较而言,A村的男女比例更加均衡,可见大多数人都有固定工作,维持着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

(二)两地对于人情礼俗消费的现状持有相近的态度。从必要性来说,八成左右的农户认为,人情礼俗消费的存在必不可少,是一种联络和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从满意度来看,约三成的农户认为,虽然人情礼俗消费必不可少,但是当前的人情消费过高,极大的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社会风气;而对于是否积极参与人情礼俗活动,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微妙的细节:A村有着更少的人对于人情礼俗活动持有完全支持的态度。

对此我们认为:人情礼俗消费长久的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发展阶段,并长期困扰着我国人民。虽然有着相当高的参与度,但是少有人是心甘情愿进行的,人情礼俗消费陷入了一个不愿参与却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总体来说,城镇化确实通过某种方式影响着居民对于人情礼俗消费的参与情况,而这一影响并不太受地域、风俗等干扰:而是透过对居民生活的深层次渗透而产生影响。

四、结语

人情礼俗消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然而这个过程却在高速飞驰的城镇化道路中被改变被异化。礼金取代礼物,是同质化对差异化的取代。人情消费的初衷也由对亲近之人的关照和情感的共鸣同质化为彼此社会归属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研究所得的影响因素,也无一不指向“人情味儿越来越淡薄”这一句常常出现在人们口中的话。频繁送礼、各种名目的送礼,遮盖着一个个情感贫瘠、精神荒芜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这种行为发展至今,积极意义已经甚小,而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意义却日趋明显。然而我们认为人情的泛化只是阶段性的社会问题,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活的渐趋稳定,文化素养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适应,这个问题,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得到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更多的社会研究学者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引导人情礼俗消费走向正途,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建设添砖加瓦。

[注释]

①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参考文献]

[1]刘军.农村人情消费的经济学思考[J].消费经济,2004(6):17-20.

[2]李祥忠.中部山区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M].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8.

[3]孙春晨.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J].道德与文明,1999(1):20-23.

[4]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作者简介:苗晓菲(1995-),汉族,山东烟台人,江苏警官学院,法学民商法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3-0057-02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29043X)。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全球化(2015年2期)2015-02-28 12:38:55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