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萍
关于发展职工多元化增收的探讨
□宋正萍
近年来,兵师党委高度重视职工多元增收工作,职工自主创收、多元增收的环境条件逐步形成。但由于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兵团管理体制的影响,仍有部分基层干部对职工多元增收工作重视不够,不少职工缺乏多元增收的积极性。本人就团场职工发展多元增收的情况,谈谈个人对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三十团现有职工3600余名,主要从事棉花、香梨种植,多元增收面窄路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团场农业职工增收途径单一。随着近两年来农产品市场经济的低迷,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生产和市场双重风险,职工生产结构单一,家庭收入大起大落。同时,随着连队集中整合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职工在城镇居住,用以发展庭院经济的空间几乎为零,职工庭院经济收入作为职工收入有效补充的作用逐年减弱。
2、地缘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师各团场在巴州境内分布广泛,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三十团在2015年挂牌成立双丰镇,位距铁门关市不足20公里,是铁门关市的后花园,团场蕴藏的商机还没被真正挖掘,干部职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因为团场长期沿袭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干部职工习惯和依赖于从事农业生产获取收入,市场经济观念淡薄,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整体素质比较落后,所掌握的从事产业或行业的技能还很缺乏,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弱,不善于开拓创新,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1、干部的思想认识要统一坚定。只有每名团场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重要性,才能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制定的实施方案,才能千方百计地为职工多元增收出谋划策,才能保证职工多元增收工作取得实效。
2、广大职工的认识要深刻具体。团场各级干部要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家庭的收入构成,理性分析家庭的开支状况,唤起职工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教育职工克服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逐渐由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寻求市场转变;引导职工特别是农业一线承包职工学会掌握多种技能,合理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
3、制定多元增收的方案要切实可行。职工多元增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这就需要团场在制定具体的的方案措施时,要立足一年,着眼三年,从职工是否能实现多元增收来通盘考虑,每年既订要实现的目标任务要确保能够实现,不能简单地把三年攻坚计划的目标任务简单一分解,每年靠倒推数据来实现。
4、政策配套到位,切实解决职工多元增收的后顾之忧。
要想实现农业一线职工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但要在每年上缴的统筹费用上有所优惠,且在职工身份的界定上也要有所考虑,否则,将很难实现职工多元增收。
1、优化产业结构。农业是团场的基础,更是职工增收的保障。在种植业上要充分发挥兵团组织化、机械化优势,要加大团场农业的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高效特色农业,各项传统农作物布局要认真谋划,投入要精准科学,产量要稳步提高,面积要适度扩大,为增收提供保障。
2、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团场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职工多元增收。在巩固提升棉花产业、提高单产和品质的同时,引导职工采取“田+园”“田+棚”“田+畜”等多种经营模式,同时要依托团场城镇化发展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职工多元增收。
3、以入股分红为载体,增加职工收入。入股分红是团场增加职工收入的重要载体,但在职工入股过程中应考虑入股时间、入股金额、分红比例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职工入股金额原则上为合作社固定资产的1/2左右较为恰当,确定的年度分红比例以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参照较为合适。三十团职工入股育肥牛养殖合作社,就采用这种入股分红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加快团场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带来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尤其是与经济发展和职工生活关心密切的商业、服务业、餐饮业等,这些行业投资少、收益快、就业量大,就业门槛低,但都能够创造优于传统农业的经济效益,极适合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进入。同时,要加强对职工进行较为系统的实用技能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
5、积极营造多元增收环境。团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职工,在资金支持、土地转让、技能培训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使他们能够先行先富、示范带动。使广大职工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团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决心和态度,从而有所触动、有所行动。
6、要加大培养各类经纪人队伍。对大多数团场职工来说,能否实现增收的关键,不在于“种什么,能否种好?养什么,能否养好?”的生产环节,而取决于生产的东西能否卖得掉,能否卖得好的销售环节。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缺的正是各类经纪人队伍。所以,要加大经纪人队伍尤其是职工经纪人队伍的培养,这样才有可能激活体制,迸发生机。□
二师三十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