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萍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山西太原 030024)
羊布病的诊断与防治
李雁萍
(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山西太原 030024)
[摘 要]羊布病为布氏杆菌病的简称,因感染布鲁菌而诱发的广泛存在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危害面积最广,程度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结合此病的危害性,而且,此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由此,掌握布病的诊断措施,针对性提出科学性防病理念,有着更为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病 危害 诊断
羊布病为布氏杆菌病的简称,因感染布鲁菌而诱发的广泛存在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危害面积最广,程度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此病典型症状,动物流产、生殖器官发炎、胎膜组织炎症。人同样有感染的可能性,表现为发热、神经和肌肉疼痛,严重情况下,可导致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男人感染后,可诱发睾丸炎,附睾炎,导致失去生育能力。女人感染后,将加重流产率,严重甚至导致胎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OIE)已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有报道称,每年全世界因布鲁菌病所造成的损失高达30亿美元。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已宣布将布鲁菌病进行了有效控制,然而,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布鲁菌病疫情又呈上升趋势。因此,建立快速、敏感、操作简便、适合于不同场合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对布鲁菌病进行准确的检疫和监测,有效地防控布鲁菌病奠定坚实基础,对保障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地某规模养羊场,饲养绵羊有150只。2014年8月,扩大养羊规模,自外省引进育成母羊达38只,扩大适龄母羊的比例。引进期末例行检疫措施。购进后,未报检,未经严格饲养检疫。2015年2月份,羊群中出现感染病例,典型症状:食欲废绝,机体消瘦,怀孕母羊流产,死胎数增多。部分感染病例,阴道内流出大量白色分泌黏液,羔羊新生后,渐显消瘦,病死率高升。
3.1 剖检病理
取流产胎衣,外显黄色,呈冻胶状,伴有出血点,表面覆盖纤维蛋白絮片,甚至冻胶液。取病死胎儿。剖检肠胃,内含淡黄色的絮状黏液。浆膜部,伴有出血点。而且,淋巴、脾脏、肝脏等处,均可见明显的肿胀。脐带肥大,症状较明显。
3.2 血清学监测
3.2.1 诊断液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防控所提供,诊断液为有效使用期范围内。
3.2.2 试验动物血清液
取本场饲养的150只绵羊血清
3.2.3 诊断方法
首次血清液监测后,间隔1周,重复监测,根据2次结果,推测受染羊只数。
3.2.4 结果分析
第1次,血清液监测。显阳性病羊,有14只。其中,疑似病例,有3只,占抽检比例的11.33%。
第2次,血清液监测。通过的方法,对150只绵羊进行复查。结果显示:阳性病羊,有15只,疑似感染病例2只。
通过结果分析,结合两次监测结果,将血清学监测显阳性的17只羊,确诊为羊布氏杆菌病。
羊布病危害大,诊治难度高,此病一旦发生,危害面广。由此,此病防控的关键,应落实到日常的防控管理上。
4.1 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
加强羊群管理,及时清扫圈舍,所有粪污集中堆积,定地点消毒,并经深埋无公害化处理。指定的消毒液,有火碱液、石灰乳、漂白粉等等,几种消毒药剂,建议轮换使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同时,注意羊体消毒,来苏尔液、百毒杀、碘伏等,可尝试轮换使用,加强灭菌消毒效果。
4.2 重视布病危害宣传
布病的危害是明显的,日常应加强此病的选宣传。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提升广大养殖户对此病的了解,认清布病对人畜带来的巨大危害。广大的农村地区,应作为宣传的重点,提升民众对布病净化重要的认识程度,一定程度上调动民众对布病检疫的积极性。
4.3 加强交易市场监管
严格对家畜交易市场的检测,同时要注意检查免疫合格证和登记册是否合格,严禁售前突击补打耳标,必须做到无标牲畜一律不准上市交易。若需跨省调运,必须严格按照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一律凭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出具的检疫合格证、羊群健康证、车辆消毒证等证明进行调运,调入后也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报告。同时进行隔离饲养观察2个月以上,待确定健康无疫病后才能混群饲养。
4.4 严格检疫制度
对于布鲁菌病的防控,必须切实执行“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方针,加大对产地、运输、屠宰等环节的检疫力度。严格把关,加强疫情监测,落实好每年2次布鲁菌病检测工作,经过反复检测,逐步筛选淘汰病羊。对扑杀的尸体、流产胎儿、排泄物、乳制品等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及时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严格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净化羊群。
4.5 组建专业防疫对位
布病的防控,作为利民工程,应引起财政、工商、病控中心等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发挥联动机制,齐心合理,构建整体化的防疫体系。同时,注意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定期组织防疫知识培训,配置专业性强的防疫队伍,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确保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此病防疫工作中去。
布鲁氏杆菌病重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人同样有感染的可能性。对于此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由此,生产实践过程中,应始终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本着科学防病的原则,重视日常饲养管理,逐步完善检疫制度,做好羊布病的监测诊断工作,对于今后科学控制布病的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科睿,汪洁,李俊玲,等.靖边县2010年-2012年羊布鲁菌病血清学调查[J]. 动物医学进展,2015,(3):128-130.
[2] 班泽清,高巍,金必勇,等.牛羊引种布病防控策略[J].吉林畜牧兽医,2014,35(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