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市扶贫办
扶贫攻坚:第一书记的“主业”
□ 莱芜市扶贫办
莱芜市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多措并举深化第一书记工作,促进贫困村脱贫致富,取得了较好成效。
打造过硬队伍。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原则,坚持自下而上、层层筛选,从市、区、镇(街)三级机关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宗旨观念牢的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市区共选派769名党员干部到287个村驻村开展工作,实现了软弱涣散村、省定贫困村全覆盖。对帮扶时间已满,但村貌没有明显变化、走访调查和民主评议中多数群众不满意的,第一书记不撤回,帮包单位不脱钩,直至实现脱贫。明确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6项职责10条工作要求和“七不准”纪律要求。明确第一书记为贫困户帮扶第一责任人,参与精准扶贫全过程,所有涉及精准识别、扶贫项目的材料第一书记必须签字认可。举办全市第一书记培训班,为第一书记讲解扶贫政策,增强他们带民致富的能力和水平。选出28个有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意向的村,联合市旅游局开展点单式培训。会同市委组织部举办第一书记精准扶贫业务知识考试,通过以考代训的形式,进一步提升第一书记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年终考核。
强化督查考核。制作《莱芜市直第一书记所在村位置示意图》,联合市委组织部每季度进行一次暗访督查,每次督查不下通知、不打招呼。督查采取随机走访、查看现场、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第一书记是否真正住在村里、干了哪些工作、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群众满不满意等问题。对暗访督查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在《莱芜党建动态》进行通报,对未按要求住村、未真正开展扶贫工作的进行点到人名、点到单位的批评,今年以来共暗访2次,点名通报批评16个单位21名第一书记,真正让第一书记和派出单位感受到了压力。制定出台《第一书记工作考核通报制度(试行)》,对第一书记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一季度一考核一通报。明确考核内容,将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作为加分项目。实行实名制打分,各类打分都分为A、B、C、D四类,其中A 为100分,B为90分,C为80分,D为70分,必须平均分成四类,坚决杜绝打同类分的现象。评价打分结果在《莱芜日报》通报,第一书记年底评优根据全年得分排名总成绩,由高到低按表彰数量确定。
加强政策支持。因村派人。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第一书记进行帮扶,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选派旅游局干部,适合土地整理开发的选派农业局干部,适合发展畜牧养殖的选派畜牧兽医局干部,如市旅游局干部杨忠同志,到雪野镇王老村担任第一书记,目前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成了72户贫困户脱贫的任务,2015年全村户均收入仅旅游一项就达到1.5万元。资金支持。在安排产业扶贫资金时,向第一书记所在村适当倾斜,力争2017年实现每个第一书记村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项目支持。实行立项优先,对各级补助的农村路网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一事一议”等项目,给予优先立项,确保三年内每个村都有项目。人才支持。征求第一书记对种植养殖、村庄规划等人才服务需求,开展“订单式”对口服务,先后协调各类人才开展技术指导、授课培训、政策宣传、项目攻关等服务活动3万余人次,受惠群众20余万人次。
强化激励引导。开设专栏。在莱芜电视台、莱芜日报、《莱芜党建动态》开辟“第一书记在基层”专栏,《赢牟先锋家园微信平台》开辟“我的驻村故事”,《莱芜调研》专门拿出专版刊登“第一书记在基层”图片,每周播发两个优秀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展示他们抓党建、促脱贫、谋发展、解民忧的工作实绩。建立微信群。专门建立“莱芜第一书记工作群”,鼓励第一书记将工作成绩、驻村感想、工作现场、百姓故事、政策支持等以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展示,随时随地亮晒自己的成绩,搭建“比党性、比能力、比业绩、比作风”的平台。建立临时党支部。各区成立由挂职副书记任书记的临时党支部,划分党小组,建立组织建设、学习培训、服务管理、考勤纪律等制度,支部每月开展一次学习研讨、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交流、每半年进行一次学习笔记评比、每年进行一次评先树优。截至目前,第一书记共帮助制订脱贫计划599个,组织外出学习考察203次,参与党员群众2414人;引进致富项目 371个,帮助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880多万元;帮助163个村新修道路,修路里程达到540多公理;帮助12个村新通电或新上电力项目,帮助104个村新上通水项目,解决其他行业扶贫类问题605个,有效改善了党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