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华
人格修养:领导干部从政的“必修课”
□ 王新华
成全别人的好事、学习别人的长处、原谅别人的过失、容忍别人的伤害、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人格修养的集中体现,涵盖了做人、为官的基本要义,决定着一个人“气象”的高低。
人格修养是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炼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来自道德的深处,又表现在人们的一举一动中。它是成为一个好干部的内在要求,关乎领导干部的认知是非、心灵善恶、党性强弱、境界高低。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修的是从政之道,养的是为官之德。自觉加强锤炼人格修养,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更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必修课”。
“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尚德传统的民族,历来讲究“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重视和强调官德建设,并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崇名节道方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上好德则下无隐”作为判断官德人品的价值标准。屈原、包拯、范仲淹、海瑞等清官廉吏流芳百世、名垂青史,靠的就是他们穿越时空而不朽的道德影响力。
注重道德修养,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要求全党同志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刘少奇写下了被人们赞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经”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共产党员为什么进行修养、怎样搞好修养等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把“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郑重地提到了全党同志面前,并且强调说,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从政环境的高度,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道德,是领导干部行为的价值标尺,是领导干部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一种不威而严、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一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只有道德高尚、官德健康,才能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并不是出在无“才”上,而是出在无“德”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查处的一系列腐败案件来看,他们之所以腐化堕落,一方面是对党的纪律、党的制度视若无睹,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没有入脑入心,没有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守住道德的底线,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没有做到:有的善恶混淆、是非不分;有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有的淡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搞权钱交易,侵害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的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生活糜烂、腐化堕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其道德操守和官德修养的好坏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领导干部必须把立德、修德、践德作为终身课题,常修为政之德,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保持健康情趣,以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干好事业,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懂得包容的人,心胸豁达,气量宽宏。包容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它不仅是考量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指标,也是领导干部从政的美德和必备素质。
自古以来,为政者就将包容作为施政处世的大智慧。当年,身为唐太宗谏议大夫的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一开始,唐太宗既怕他又恨他,但过后一想,觉得他说得很在理,因而又总是从心底里敬重他,把他看作是可照见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对他的进谏一一采纳,终于开创了“贞观之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不乏能容忍异己、能接受异见的事例。长征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宣布开除毛泽东中央委员及党籍。但在揭发批判张国焘路线大会上,毛泽东不同意某些同志的过火行为,语重心长地说:对我们党内犯错误的同志,不应该惩办了事,斗争是为了团结,经过斗争,要达到团结的目的。一个同志落在井里,我们不能向下抛砖头,应该把他救上来。毛泽东同志正是以海纳百川的雅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
胸怀雅量,不是软弱,不是低头,不是丢面子,失身份,而是一种可贵的精神、高尚人格的体现,是给别人以充分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是对犯错者的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对敌人的一种无形的感化。它不是纵容和无原则的“求和”,而是与人为善、和谐共事;也不是软弱和无能,而是豁达与涵养,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理解和尊重。它是一种向善的力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胸怀雅量,是一个政党巩固执政地位不可或缺的政治品格。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只会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在无尽痛苦中度过。胸怀雅量,要能成全别人的好事,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乐于看到并能真心帮助别人开拓局面、建功立业;要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容人之长,善于用人之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事业才能向前发展;要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容人之过,对待下属错误,不以偏概全,不苛责求全,宽其过、恕其失、抚其痛、安其心,才能让那些有发展潜质的人才不至于被一个错误困住、被一个污点束缚;要能容忍别人的伤害,被人误解误会或遭人恶语攻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清醒的头脑,有大度之心,以“恕己之心恕人”;还要能帮助别人的困难,扶危济困,在别人面临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帮人所需、缓人所急、解人之困。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海纳百川的肚量,包容一切的气量,做到有容人之量、忍让之风、助人之德,才能形成团结共事、开拓进取的工作局面。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广的胸怀气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中磨砺,在实践中历练。领导干部树立起高尚的从政品行,应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的要求去涵养,努力修好这一从政的“必修课”。
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营养和道德力量,是党员干部加强人格修养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此来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养成浩然正气。
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道德滋养,广源民间。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是领导干部加强人格修养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领导干部加强人格修养,要真正做到取德于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习人民群众的优良品质和作风,真正把自己的道德修养、人格力量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美德之中。
时时处处见贤思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全党的榜样,也是共产党人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旗帜。领导干部以道德楷模为榜样,可以照出自己在道德上的是与非、得与失、荣与辱,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自觉洗涤自己的心扉,反省自己的灵魂,激发出加强道德修养的内生动力。
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领导干部加强人格修养,必须严于自律。要常存敬畏之心,敬畏人生、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人民,时刻警醒自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始、慎独、慎微,始终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经受住考验,练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在加强自律的同时,还必须自觉接受他律,增强纪律意识,无条件地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
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需要终身努力。领导干部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防微杜渐、善始善终,才能以坚如磐石、纯如金玉的人格力量赢得群众信任、成就事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