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祖才
必须加快推动人才工作指导的根本转变
□ 鲁祖才
当前,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和全球经济的持续深度调整,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发达省份为抢占人才制高点,纷纷调整人才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制度和政策优势,地区之间人才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国内外人才竞争的新形势,面对新常态下发展动能转换的新任务,面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山东省必须加快推动人才工作指导的根本转变,在人才工作理念、定位、重点、方式、机制等方面全面转型,实现全省人才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前列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在工作理念上,加快推动从人才作为一般劳动力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根本转变。劳动力、资本、技术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要素资源,这里所说的劳动力既包含一般劳动力,也包含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资本、技术要素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和质量。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理念思维上过于强调人才的一般劳动力属性,没有或很少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来看待,工作中不注重发挥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导致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偏弱,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必须科学界定人才和劳动力的内涵特点,准确把握人才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真正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此,必须强化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统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引导人才向高效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布局配置。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抓住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制度瓶颈,聚焦用力,精准发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体系。
在工作定位上,加快推动从服务发展向更加注重引领发展的根本转变。人才工作如何定位,这是涉及人才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多年来,我省人才工作的定位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要规划和重点任务确定后,人才工作及时跟进布局配置各类人才,引领人才向重大战略、重要规划和重点任务涉及的领域聚集集中。这一定位对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实现省委、省政府的发展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重要特征,比如,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步入中高速,经济结构正在迈向中高端,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快转换,等等。这些重要特征,对人才工作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工作不仅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现阶段看,就是要引领经济增长速度转换,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引领经济结构转换,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培育和扩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引擎;引领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通过人才培养引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实现“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简而言之,人才工作必须在服务发展中引领发展,在引领发展中提升服务发展功能和水平。一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把握全球科技创新潮流,紧追科技革命最新趋势,加紧聚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学家或顶尖人才,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在某些创新领域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二是以更开放的眼界把握全球产业变革最新趋势,紧盯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聚集一批国内外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在某些产业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的重大跨越。三是以更宽广的胸怀把握制度创新最新态势,紧跟国内外人才改革动向,用全国一流的制度设计、政策体系、发展环境为人才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在工作重点上,加快推动从人才工程为主向统筹人才发展的根本转变。这些年,各地为了培养吸引人才,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推动人才工作持续前行的重要抓手。但要看到,人才工作是一个大系统,既包括体制架构、政策设计、形势研判等宏观层面的工作,也包括遴选评审、户籍办理、工资待遇等微观层面的工作,还包括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人才资源配置等中观层面的工作,必须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既要有点上的突破,又要有面上的推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协调展开。一是进一步强化宏观研判。把握宏观是谋划人才工作的关键,一个不懂宏观的人是干不好人才工作的。要善于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判人才发展形势和供需特点,分析人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强化产业和企业人才发展。产业和企业是一个地方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必须把打造产业人才、企业家人才、企业经管人才三支队伍紧紧抓在手上,创新政策、简政放权、强力支持。特别要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特事特办政策,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认定可直接入选各类人才工程。三是进一步强化县域人才发展。人才活则县域强。在现阶段,如果没有人才的聚集支撑,县域经济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要研究制定支持县域人才发展的普惠政策,支持县域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培养引进适合自身特点的各类人才。四是进一步强化西部地区人才发展。我省虽然没有贫困县,但贫困人口有242.4万,且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关键在创新,实质在人才。要认真落实省里出台的《关于加强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人才支持的意见》,扎实推进科技副职挂职、基层科技人才研修、科技人员下基层、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计划,引导各类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支持市县根据脱贫攻坚需要,培养引进实用型科技人才,帮助当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五是进一步强化综合环境建设。一个地方能否把优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关键看能不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这个平台说到底就是优良的综合环境。要抓紧研究出台人才综合环境建设的意见,尤其要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打造适合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工作方式上,加快推动从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的根本转变。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这为我们深化人才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对人才的管理和控制,人才政策设计以管控为出发点,人才体制架构以管控为着力点,人才机制建设以管控为着眼点,不仅束缚了人才创新创业手脚,而且影响了人才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不合时宜的人才工作方式,实现由人才管理到人才治理的根本转变。人才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范畴,其基本含义是,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下,突出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构建人才发展多元治理共同体,实现人才发展的共治共享。管理和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主体、对象、方式、结果上存在很大差别。从主体看,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治理的主体则是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用人单位构成的多元结构;从对象看,管理的对象是广大人才本身,治理的对象则是人才发展及其各个方面;从方式看,管理的方式是单一的政府控制,治理的方式则是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和共治;从结果看,管理的结果是形成了人才对政府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治理的结果则是构建了人才的人格独立与相互平等关系。在这里,人才治理的核心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即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成才的自由和施展才华的权利。实现从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的根本转变,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科学规范。一方面,人才治理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聚集、流动规律;另一方面,一切人才工作都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依法依规依制治理。目前,要加快制定促进人才开发、人才市场、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应抓紧制定人才工作条例,促进人才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开放包容。以收获人才价值、共享人才红利为目标,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省内培养与省外海外引进并举,既要做好省内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又要走出省门、国门引揽人才,把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来。三是要运行高效。就是要提升人才治理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不断提升省内人才培养能力、省外海外人才引进能力、人才持续创新创业能力、尖端人才对相关产业引领能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
在工作机制上,加快推动从行政主导向市场决定的根本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才作为核心要素资源,其流动配置也应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决定。当前,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人才资源配置的行政化色彩很浓,人才招聘、引进、评价、流动等环节仍然受户籍、身份、地域、学历、职称、编制等方面的约束,造成一些用人单位想用的人才进不来,该流动的人才出不去,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作用发挥,必须加快实现人才工作机制的根本转变。一是按照政社分开、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切实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建立政府人才管理负面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彻底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解决政府“越位”“缺位”的问题。同时,强化人才宏观管理、政策设计、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等职能,建立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督的长效机制。二是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选用什么样的人才,如何选用,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必须从根本上突破现有利益格局,舍得为用人主体放权,把本该属于用人主体的人才评价、选拔、调配、奖励等权力全部还给用人主体,真正做到凡是政府应当下放的权力都应当下放到位,凡是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当由用人单位决定,让用人单位真正发挥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加快构建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服务体系。抓紧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让各类用人主体公平竞争,让各类人才在竞争中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实现价值。大力培育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专业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相关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