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丹
电视财经新闻作为经济领域的专业新闻,报道内容大多与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热点、重要财经事件等相关联。而做好这类财经新闻报道,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话题专业性和通俗性的互相转化,在权威解读重大经济话题的同时,以小切口、微视角实现宏大主题的微观叙事,最终使重大经济话题“落地生根”,做得让普通百姓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
金华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百姓零距离》,是当地一档纯民生类的新闻栏目,该栏目开播10年来,除了每天报道海量的民生新闻之外,还及时关注财经热点和经济话题。栏目记者通过深入一线的采访,通过表达方式民生化和报道角度民生化的有效结合,从微观角度入手,从人们身边的现象入手,阐述宏观经济态势变化或者调控措施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既有财经节目可看性,又能深入浅出解读经济政策,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击中新闻“穴位” 财经报道“感性化”
经济题材常涉及比较多的专业名词和数据,财经新闻往往显得很枯燥。这就要求财经记者除了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学会深入浅出地诠释财经新闻。经济命题的要义,在于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评价经济活动,深刻揭示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以通俗化的新闻面对观众,在易懂的前提下做到精深。
今年5月11日,央行宣布降息,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年内第二次降息,消息一出,沪深股市在连跌三天后终于迎来股指上扬。记者在捕捉到这一现象后,立刻赶往股票交易大厅。此次降息,对于经历了八年熊市的股民来说,情感复杂。面对此次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证券投资机构分析师的分析判断大都理论味较重,专业性较强。如何才能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听得懂,能理解,会判断,就需要财经记者把专家高屋建瓴的评析和深奥的理论进行“翻译”,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充分理解此次降息带来的变化。
记者认真研究了央行历次降息政策出台的背景,感觉到每次降息都是国家在宏观数据分析后,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做出的政策调整,经济学上称之为“相机抉择,逆势而动”。有了这样的判断,记者心中有了谱。深入浅出的报道,把证券分析师深奥的理论转换成股民和普通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如“货币价格与敏感的股市往往像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让股民和普通百姓对这次利率调整有了清晰认识,同时也向电视观众灌输了财经知识,提高了他们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认知度,减少了一些股民的不良情绪。
小角度切入新闻 财经报道“故事化”
经济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传达的观点和道理相对生僻晦涩,有时甚至枯燥难懂,但经济问题的神经末梢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讲好经济现象中人的故事,将新闻故事化,着力挖掘新闻事实发生中与众不同的细节、情节,将其表现得生动有趣,更有利于讲好经济现象当中的深刻道理,激发更多观众的收视兴趣。
国际新闻界有一种新闻体例叫“华尔街日报体”,其基本特征就是在阐述重大非事件类题材时,把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作为人性化的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再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不难看出,华尔街日报体的核心就是找到人物,讲好故事,借人言理。在财经新闻的采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加以学习借鉴。
去年年底,国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公布,国土部将牵头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可以共享。也就是说,老百姓手中的每一套房产都将纳入国家房产信息登记系统。此消息一出,市场哗然,普通百姓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贪官们的房产将会大量低价抛售,并引发市场连锁反应。记者先后到市国土部门、建设部门、房地产登记机构采访,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国家出台这项政策更多的是考虑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将为未来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如何讲好这个故事?记者通过走访,挑选了一家房产中介。在这家公司里记者发现,业务员几乎一个不在,中介负责人说,他们全都出门看房去了。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细节,随后以这个小故事为由头展开,不断挖掘新闻故事。再通过对房产中介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近期该房产中介的挂牌量有所增加,每天大概增加六七套,其真正原因是手中持有多套房的市民,因为担心下一步房地产税等相关税收政策会出台,想早一点把房子卖掉。那么挂牌量的增加是否意味着金华楼市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红火行情了呢?记者又联系了房产专业人士做市场行情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对金华房价影响有限。因为即使卖房子的人有所增加,但是买房的人在当时没有得到政策利好,不会增强购买意愿。供给与需求没有达到市场平衡,房屋成交量因此不会有大幅增加。在这篇新闻报道当中,记者着重采访了房产中介负责人和房产专业人士,通过围绕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用生动活泼、丰富细腻的细节和语言讲好故事,同时把经济理论、经济规律渗透其中。
善抓新闻热点 财经报道“贴近化”
选择当前经济生活中观众最关心或最能引起共鸣的内容作为主题,进行深入的、生动的报道,往往能与观众的心理需求一拍即合。
每年的春节前夕,根据消费习惯,菜价、肉价也会随之上涨。这是物价按照周期有规律的波动。这个时候普通百姓也非常关心价格的涨跌,统计部门每个月都会公布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进行窗口指导,并为政府下一步经济决策提供依据。2015年2月初,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发布了1月份的CPI指数。
CPI数据一般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对外发布,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数据的涨跌也直接关系百姓生活,受到百姓的关注。但是如果单纯看这份数据,没有统计学基础的人,很难搞懂其中的门道,环比、同比、累计、定基,对这些概念不知所云,表格里涉及到的内容究竟是涨是跌,真还搞不明白。这样一份表格对外公布,其实普通百姓是无法理解的。为了便于让公众理解,统计部门一般还会同时发布一份材料做补充,但通篇仍是罗列的数据,如“1月份金华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4%,为2009年8月份以来首次负增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8%,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下降1.1%、1.7%……”
这样的物价分析报告,媒体如果照搬照报,传播效果几乎为零。物价数据究竟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形势呢?数据涨跌之间又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变化呢?这一系列问题需要财经记者去做出解答。
记者在这份经济数据材料中,发现其中一句话“由于供应充足,猪肉价格并未因春节临近而涨价,反而下跌0.5%”,立刻产生了兴趣。在走访了市区果蔬批发市场和几家大型菜场后发现,无论本地还是外地蔬菜,价格都是上涨的,而且幅度还比较大,但唯独猪肉价格却是下跌的。本来春节期间应该是猪肉采购的旺季,为什么猪肉价格不涨反跌呢?记者先后采访了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生猪经营户、浙师大经济研究所和部分市民,发现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原来,临近春节猪肉价格不升反降,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因为市政府近些年正在进行“五水共治”,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关停了大批畜牧养殖场,导致生猪存栏数大幅下降,价格也受到一定影响。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居民饮食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了猪肉价格下跌。因为受到生猪养殖滥用激素的传闻,近期很多民众都不吃猪肉了,改吃牛肉或者其他替代肉制品。市场需求减少也加剧了猪肉价格下跌。第三,受到作风建设影响,公款吃喝大幅下降,进一步抑制了猪肉的消费量,从而拉低了猪肉价格。这样的解释性报道,满足了公众的求知欲,也消除了公众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