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装行业获得了稳步较快发展,谱写了产业发展的新篇章,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产业转型方兴未艾。在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服装业该如何总结归纳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十三五”时期行业的发展方向、实施路径和发展重点,又该如何找寻和落实?
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的专访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提出,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未来应从科技进步、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创新、产业集群升级发展三方面形成点、线、面式的发展格局,并发出号召“打造中国服装行业新文化,寻找服装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
攻坚克难“十二五”,行业愈战愈勇
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服装业不仅产业持续增长,更在产业素质提升、品牌优势增强等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进步。
谈及中国服装业在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陈大鹏不禁感慨:“过去的五年,是中国服装业提升最快的五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行业愈战愈勇。”
服装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基础性消费品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集中体现人类文化创意、技术进步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型产业。值得一提的是,五年间,本土服装零售市场上涌现出一批优质的自主品牌,行业企业积极从时尚美学、服用功能、生态环保、自然健康等方面满足消费新需求,不断拉近与国际知名品牌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设计、创意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
陈大鹏强调说,这些品牌的诞生并非偶然,企业家精神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无法脱离本土服装产业的发展而建筑起品牌王国。“中国服装业整个产业生态的土壤,产业养分滋养、培育出了这样一批品牌。优质品牌的诞生,实际上是整个行业水涨船高的必然结果。”
运行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服装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6.87%;出口金额的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36.84%提高到2013年的40.81%,出口单价提高了29.61%;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各年分别增长35.81%、33.18%、10.16%、9.83%、10.55%。
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服装业不仅产业持续增长,更在产业素质提升、品牌优势增强等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进步,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协同效应日益明显;二是产品创新能力加强,市场结构得到改善;三是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生产效率有效提升;四是品牌群体优势显现,品牌贡献率大幅提高;五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六是跨国运营实现新突破,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以“点线面”布局下一个五年
未来五年,中国服装业产韭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技术创新力、文化创新力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力,集合而成便是品牌的价值创造力和生命力。
2015年以来,中国服装业“有点冷”,面对着非常突出的困难,但总体运行平稳。对此,陈大鹏表示:“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调整的周期之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困难是客观的。我认为,目前行业运行在严峻的压力下,呈现出‘总体平稳、调整变革的特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月~11月限量以上零售企业的服装销售额增长9.6%。此外,2015年1~9月行业规上企业销售利润率同期增长0.08%,成本费用利润率较上年同期增长0.08%。产成品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提高0.31%、0.07%、0.01%。一系列主要盈利指标都在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这说明行业转型调整从未停止。
分析其中原因,陈大鹏认为:服装行业是基础性消费品产业,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越是面对困难,调整、创新、转型、变革的步伐和力度就越大,整个行业、企业的努力也越大。
站在2016年的新起点上展望中国服装业“十三五”,陈大鹏表示:“未来五年,中国服装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未来应从科技进步、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创新、产业集群升级发展,这三个方面形成点、线、面式的发展格局。”
他进一步阐释说,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力、文化创新力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力,集合成为品牌的价值创造力和生命力。技术进步是着力点,产业链上下游的集成创新将更加成熟,产业集群代表着整个中国服装产业的基本面。
“技术是有时代性的,掌握不了科技的进步,将落后于时代。迎面而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支撑和重大机遇。”陈大鹏表示,未来,中国服装业发展的立足点首先是技术的进步,它将贯穿下一步产业升级的始终。
“我们需要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信息化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去重构品牌和消费者、市场之间的链接关系,去改变生产范式以及价值创造方式。”同时,他强调说,对行业而言,技术不仅仅意味着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还包括了智能化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终端零售、运营模式等方面。
服装业不论是产品制造,还是品牌建设,都不是孤立发展的。目前,以服装为龙头的产业集成创新体系日趋完善,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更加紧密,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加速。中国服装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产业内上下游对接,抑或是关联产业对接,都离不开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创新。
产业集群代表着中国服装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产业升级不是单靠一家企业爬到山顶,而是需要整个行业的水涨船高。产业集群的升级意味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高举文化大旗,寻找根本动力
整个行业的文化打造,不仅在于产品和品牌的打造之中,更在于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产业文化、产业精神的提升。
在创新发展的主旋律下,“智慧制造”自2015年以来就成为了行业内外都极为热门的关键词。对此,陈大鹏有着更为理性的解读。他认为:智慧制造实际上涵盖了两个层面,科技的智能化和人的智慧创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智慧的创造,也对人类智慧带来更大挑战,中国服装业走向全球的制高点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
“产品一品牌一文化”是中国服装业必须明确的发展路径,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文化体系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服装产业的更高发展阶段是时尚与文化价值的塑造,走在前面的优质服装企业,不仅代表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前沿水准,更代表着中国制造、中国时尚、中国文化。”陈大鹏认为,只有挖掘中国美学元素,寻找东方文化精神,将中国文化能量融入产品和品牌,同时整合商务、传媒、展会等资源,推进品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才能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才能塑造中国服装业软实力,走向制高点。
当前,行业内外仍有企业还在依靠投机主义、机会主义寻找短期利益。正如同一个来自知名经济学家的说法:赚钱不一定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则必定赚钱。对于中国服装业而言,同理。
对此,陈大鹏强调说,整个行业的文化打造,不仅在于产品和品牌的打造之中,更在于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产业文化、产业精神的提升。
“中国服装业需脚踏实地,摈弃浮躁,以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打造中国服装行业新文化,寻找服装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
在产业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服装业更需在多元文化中进行产业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服装产业在国际上的文化认同感,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形象。同时,大力营造时尚文化创意的舆论氛围,提高全民服饰文化素养,倡导文明消费观,以辐射、影响和引导消费,从而把握市场话语权和行业发展主动权。
“‘十三五期间,是推进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期,未来的五年是关键五年,也是充满希望的重要五年,中国服装业将力争在‘十三五末建设成新经济时代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陈大鹏总结说,“服装强国建设是一个进行时。‘十二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绩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回归行业本源、本质,务实求真,不断创新,历经调整与磨练后的中国服装业必将迈向更高台阶,将中国建设成科技领先、品牌一流、生态持续、人才杰出的服装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