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菊辉 任运忠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阴阳相对观
——辅以西学矛盾法之比较
闵菊辉任运忠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阴阳相对观经历了从实体概念到虚设概念的哲学范畴化演变。“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对成太极。阴阳相对观之内涵包括阴阳双重对偶,阴阳相反相成,阴阳执两用中。中学阴阳相对观与西学矛盾法存在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之别,和谐生成与对立生成之异,传承延续与批判创新之别,执其两端与偏执一端之异。西方文化诚然有其可贵之处,我们在领会西方文化精神的同时,应以中国民族精神为主体,使西方文化中国化,中国文化世界化。
【关键词】阴阳;相对观;矛盾法; 中西文化差异
一、引言
中华民族是《易经》的民族,“易以道阴阳”,《易经》的民族也是阴阳的民族。我们的生活处处皆《易经》,时时皆阴阳。不论是赞赏口吻的“这个人有两把刷子”,还是埋怨语气的“此人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抑或是评价性的“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女人”,还是安慰性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都是阴阳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阴阳同样深入人心,如书法的柔刚,绘画的显隐,诗句的对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歌词的对比“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阴阳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还渗透到社会学(如管理学的C理论)、建筑学(如堪舆学)、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计算机科学(二进制)等各个学科,可谓这些学科的“万物之母”。此等学科中的阴阳学问主要是应用之学,是形而下之学,重务实;而探求阴阳的形而上意义,还需回溯到被称为智慧之学的哲学。形而上之阴阳是中国哲学古老持久又不断推陈出新的命题,例如阴阳的辩证性[1][2][3]、阴阳的矛盾思想[4]、阴阳的和谐思维[5]、阴阳的本体意义等[6],既有中西结合据西释中也有中学体用并重,其中多数研究缺少从阴阳出发的中西对比,还有不少研究将辩证法或矛盾法视为《易经》的主要内容[1] [4]。而“矛盾法”一词是由研究黑格尔的著名学者贺麟先生提出,他认为“黑格尔全系统的中坚是矛盾思辨法”并谈到“黑格尔认为太极的矛盾进展经过正、反、合三个历程”[7]。矛盾法的提出尽管受到《易经》的影响,但它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与中国的阴阳思想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和内涵。因此本文以阴阳关系为主线,从中国哲学的相对观入手,探讨阴阳相对观之内涵并与西学矛盾法相比较。文章从探寻阴阳的哲学范畴化入手,再深入挖掘阴阳相对观之内涵,最后比较中学相对观与西学矛盾法之差异。
二、阴阳的哲学范畴化
三、阴阳相对观之内涵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应用之道,不是本体之道,“用与象”是本体所起的作用。每一个现象都是相对的正反两个力量而成,这个相对从西方的逻辑讲就是矛盾。西方的矛盾统一是反面的看法,中国的相对是中和、是正面的看法[10]309-310。本文“相对观”即从此出。采用“相对观”而非“相对论”,是为避免与物理相对论相混淆。尽管哲学也讲相对论,但主要涉及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基本范畴,不能触及阴阳相对的内涵,本文的相对是指事物的一体两面。
就阴阳相对观而言,近十年国内的研究动向包括了阴阳的统一对立、动静互根[4],阴阳尚中求和[5],阴阳相对、阳主阴从[11]及阴阳互补共生、和谐平衡[12],这些研究突出了阴阳相互依赖、和谐发展,强调了哲学性和人文性,倘若能与科学及传统儒道思想相结合,则可将研究纵向拓展;再就中国阴阳和西方矛盾相比较,则更有利于横向彰显中西文化之差异。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将阴阳哲学性与科学和儒道思想相结合:阴阳双重对偶、阴阳相反相成、阴阳执两用中。另外,将阴阳相对观和西学矛盾法相比较,揭示中西文化之差异。
(一)阴阳双重对偶
《系辞传》开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就提出了天地、乾坤、卑高、贵贱、动静、刚柔、聚分、吉凶、日月、寒暑、男女、始终等双重对偶概念。对偶概念的哲学意义今天也得到了科学的证明: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有粒子就有反粒子,有电子就有反电子,1932年反电子的发现和1956年反粒子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3]2。一言以蔽之,无双重性就无世界,无男女就无人类,无阴阳就无宇宙,双重对偶性比单一性更有利于物质世界的保存[2]。如主宰生命的呼吸,呼排除废气,吸摄取氧气,对于维持生命来说两者缺一不可,缺一就意味着死亡。
阴阳双重对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两者在逻辑概念上可以分离,但在事物的生化作用上不可分离[14]31。正如男女在逻辑概念上不同,但对人类的繁衍而言,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也离不开男人。对万事万物来说,在阳的作用范围内,有阴的成份;在阴的作用范围内,也有阳的成份。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男性身体里有女性荷尔蒙,女性身体里也有男性荷尔蒙;阳刚之躯有阴柔之时,巾帼也有不让须眉之势。没有绝对的纯阳或纯阴,即使《易经》乾坤卦通常被称为纯阳卦和纯阴卦,其阴和阳也是显隐幽明关系:乾卦六阳显、六阴隐;坤卦六阴显、六阳隐[6]。从整体而言,阴阳双重对偶是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从个体而言,阴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出于是,是亦因彼”。阴阳双重对偶表明事物有好就有坏,有良就有差,有支持也一定会有反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良莠之分,没有绝对的支持,也没有绝对的反对,此即事物的常态。
(二)阴阳相反相成
阴阳双重对偶是对物质构成要素的概括,可视为一种静态的结果论或构成论,而阴阳之相反相成则反映物质的生成过程,可视为动态的过程论。相反相成即矛盾互补,该矛盾互补性获得了以量子理论和新几何学为代表的科学支持。矛盾互补观念是量子理论的基础,和汉代董仲舒阐述的相反相成的儒家观念存在着惊人的一致[14]1。阴阳在逻辑观念上相反,但在其生化作用上相成。相反即矛盾,相成即互补,对于事物的生成而言,互补性第一位,矛盾性第二位[14]3;当然也可以说,对于事物的消亡而言则矛盾性第一、互补性第二。然而《易经》的核心文化是“生生之谓易”,是重视天道创生、地道养生、人道赞天地之化育的生命哲学[9],因此阴阳互补是首要的,矛盾是次要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而言,男女互补重于矛盾,同性相斥的道理表明男人与男人的结合或者女人与女人的结合都不可能繁衍后代。阴阳相反而相成,连续而无极。相反生变易,相成得存在;相反为矛盾,相成为和谐[14]161;相反为过渡,相成得常态。
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存在与变易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存在离不开变易,变易是为了维持和延续存在;存在是终极目的,变易是生存的方式。中华古文明从燧人氏钻木取火经伏羲氏结绳罔罟到神农氏发展农业,都是因应不同的环境矛盾如猛兽的威胁、气候的威胁、人口繁殖的威胁而探索出的生存之道,是种族延续之道。任何实体的存在,只有延续存在才能起变化;一旦停止存在,就不能再生变化[14]17。存在第一,变化第二。和谐第一,矛盾第二。阴阳互补维持事物的存在,阴阳矛盾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无始无终,无首尾起灭[4]。正因为天地相反,互为矛盾,矛盾相互激荡,才会生生不息,物种才能多元化;也因为天地相成,阳光雨露和土壤矿物互为补充,“万物负阴而抱阳”,人类才能在天地间和谐持续地生存。《三国演义》开篇即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人心目中,“合”是正常状态,“分”是过渡状态[8]226。如果把矛盾看成“分”,把互补视为“合”,那么阴阳互补是常态,阴阳矛盾是过渡,矛盾促互补才能维持事物的长久生存。阴阳相反相成、矛盾互补说明阴阳“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三)阴阳执两用中
阴阳双重对偶意味着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有好就有坏,有良就有差,没有绝对的好坏和良莠之分,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动态权衡。阴阳相反相成、矛盾互补则意味着两者地位和功能并不对等,正如孕育新生命的受精卵,精“阳”的活性与卵“阴”的活性并不对等。正是因为不对等,矛盾双方才会不停运动而变化无穷,双重性的相反关系相互动荡摇摆以相成。在不对等的情况下,阴阳互为主从,有时阳主阴从,有时阴主阳从。阴阳双方在势力上存在差异,一方起主导作用,但不排斥对方发挥作用。如果阴阳不和便会出现“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的局面,只有“阴阳合德”才能解决生命持久的问题,“合”就是中和[10]56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中和即中庸,中庸即用中,前提是执两,认识到阴阳缺一不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否则就会出现“执中无权犹执一”的局面。用现代术语来说,用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执两就是平衡两者、不走极端,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告诫人们在对待和处理事物时不走极端,不用一种标准去测度事物,而要力求平衡协调,恰到好处,奉行“中庸之道”[8]168。更通俗的说法,执两用中就是一种“差不多”的艺术。
与阴阳对偶的静态结果论和相反相成的动态过程论相比,阴阳的执两用中是一种动态的方法论。执两用中也意味着承认阴阳的差异性,承认极差,承认不对等,但要协调两者致中和,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维持人伦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动态平衡。任何一种秩序都是建立在“差别”或“不平等”之上,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或绝对平等将导致社会解体,正如细胞之间的平等将导致死亡[8]203。
阴阳双重对偶、阴阳相反相成及阴阳执两用中都表明阴阳本为一体,不可分离。无论是从事物的构成、事物的作用过程还是处理事物的方法而言,都需要两者共同担当,这与西方的矛盾法存在差异。
四、阴阳相对观与西学矛盾法之差异
“现在一般东西方的应用逻辑,都是从黑格尔的思想来,多半讲正反合矛盾统一,忘记了东方看正面相对的中和。”[10]310“正—反—合”可以说是黑格尔将中国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与西方价值观相结合的产物。黒氏在西方把辩证观念发扬光大,但他误解了辩证规律,认为正反合后可能再无正反,而天国会出现[14]182。而“一阴一阳”则无时无刻不在,和谐统一之后仍旧有阴有阳。“正—反—合”和“一阴一阳之谓道”两者体现了东西方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观之别,如整合思维与分异思维之别,和谐与对抗之别,中庸与极端之别。
(一)整合与分异
阴阳双重对偶表明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尽管两者在逻辑概念上可以分离,但是在事物的生化作用上缺一不可,必须合二为一,“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二者合为道,体现出整合型思维,重综合归纳。整合型的思维方式使得老子在超越经验时把人和自然整合起来,提出了整体性的概念“道”,即“有物混成”的整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孔子在开发内心是把人和人整合起来,提出了以“忠恕”为内涵的伦理概念“仁”,即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8]109。孔子之道是人格的自然化,人格的最终追求“中和仁恕”要符合自然规律;而老子之道是自然的人格化,从天道悟人道,主张人类回归自然[15]96-97, 208。不论是自然的人格化和人格的自然化都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化,都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和合二为一的整合思维延续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主要的思维模式。与阴阳相互依存、合二为一不同的是,西学的矛盾法主要体现正反两者的对立不相容,把整体一分为二,是分异型思维。西方哲学与科学同源[16]69,擅长逻辑思维的条分缕析。由于与科学同源,则主张人定胜天,是天人相分论[16]77。西方的科学遵循逻辑的、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和客观对象是二分的,研究客体是研究客体,研究主体是研究主体[15]81。西方思维体系把局部性概念(如原子)和体现个体的概念(如私名)排在最重要的地位,体现的是分异型思维[8]95。分异思维使人们易于接受“知识接近于客体”和“主体高于客体”,主体与客体是二分的。中西整合思维与分异思维之别也体现在中西方数字中,汉语数字“十三”“十四”到“十九”体现的是先整体后个体的整合思维,而英语中thirteen, fourteen到nineteen体现的是先个体再整体的分异思维[8]95。整合思维强调从整体出发,以全局为重,先整体后个体,先考虑全局再考虑局部;分异型思维从个体出发,重视局部,先个体后整体,先局部后全局。通常所说的中医和西医之别就是重全局与重局部之别,是整合思维和分异思维之别。整合型思维重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分异型思维重个体的对抗和变动。
(二)和谐与对抗
阴阳相反相成承认阴阳差异性的同时更强调阴阳互补性,追求和谐生存,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阴阳和谐生存使中国文化思想注重传承和延续,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发扬,如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对道家和“六艺”的继承和发扬。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都印证了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继承性。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后世的儒学树立了榜样,无论是理想主义流派的孟子还是现实主义流派的荀子,无论是理学代表朱熹还是心学论者王阳明,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保证了儒学精神的持续发展,以继承为主的思想保证了儒学不同流派之间的和谐共存。从相反得矛盾,相成得和谐来看,矛盾法突出阴阳相反,忽视阴阳相成,以矛盾性第一,互补性第二。与互补第一、矛盾第二的和谐生成论不同的是,西学的矛盾法是一种颠覆发展观,可以说是一种对立生成论,将处于矛盾统一体之内的两种力量视为“你死我活”的相克相胜,竭力排除异己[17],势不两立。“西方主流文化里也有人看到人类文化演进的双重性,但是从犹太基督的思想背景出发,意味双重性的关系是对立而互不相容的。”[14]54这种辩证发展观过分突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发展的颠覆性,斗争与颠覆的结果是冲突与破坏[17]。矛盾双方不能长期共存,必须通过斗争使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扬弃的方式克服对立面,实现暂时的同一。这种矛盾生成性是由统一体内部的否定力量所引起的矛盾斗争推动的,具有把对立和斗争绝对化的倾向[18],重视对立,忽视统一。对立矛盾法使西方文化注重批判性,多批判少继承;注重创新性,以新取胜,喜新厌旧,重阶段成效,轻持续发展。“今是昨非”的时间对抗观念使得西语民族重视创新、主张革旧和激变,从而在科技时代获得了长足的进展[8]190。西学矛盾法和中学阴阳观两者都以辩证的世界观为主,一方重唯物斗争,一方重中和共存[14]2。矛盾斗争往往走向极端,中和共存则注重两端的平衡与协调即中庸。
(三)中庸与极端
阴阳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在于看到了物极必反,阴阳二者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逆境时要思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振奋士气才能否极泰来;顺境中要顾虑泰去否来的不利因素,常怀忧患意识。执两用中就是保持阴阳动态平衡,不走极端,奉行中庸之道,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状态,置身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荣而守其辱”的蓄势待发的状态,这样才有助于维持事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儒道两家都重视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老子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得”,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持久延续既归因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阳刚进取和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阴柔进取的中和,也归因于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的中和,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相结合,执其两端,奉行中庸,保持中正。尽管儒家以和为贵,但它从来没有承若绝不杀人,在刑法与德治的两轮之间,孔子明确表示“执两用中”[19]200。执两用中的思想在新儒学中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先之以教民,至誓师用兵之时,犹必以礼与法相表里,文与武相左右,即‘赏罚且设而不用’,直归之‘克让克和’,此真天子之义,能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者也。”[19]34
与执两用中不同的是,由于分异性思维和对立生成的影响,西方文化常常执其一端,挑战极限,西方科学的发展是最有力的证明。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时代,一直崇尚阳而贬损阴,认为理性知识高于直觉智慧,科学高于宗教,竞争高于合作,开拓自然资源高于保护自然资源[20]28。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一方面空气、饮水和食物污染严重,对人类的持续生存构成威胁;另一方面身体的慢性病与退行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与中风等所谓的“文明病”,精神的抑郁症、分裂症、心理紊乱等也与社会环境同步发展[20]16-17。这种偏执一端的发展还在继续,在注意到肥胖症这个极端之后,西方社会又开始步入另外一个极端:极限运动,以征服自然为己任,挑战身体极限。身体能量的过多耗费之最终结果将是寿命的缩短,这已经是体育界不争的事实。执两用中使中国人推重物人相得、游刃有余的境界,而执其一端使西方人推重物尽其用,跟进彻底的境界[8]138。
总而言之,阴阳相对观与西方矛盾法有重整体与重个体之分,重和谐与重对立之分,重传承与重创新之分,执两与执一之分。相对观主张合二为一,以全局整体为重,矛盾法主张一分为二,以局部个体为重;相对观强调和谐生成,求同存异,矛盾法强调对立生成,排除异己;相对观倡导继承和发扬,保障文化延续,矛盾法倡导批判创新,注重阶段性成效;相对观执其两端,奉行中庸,矛盾法偏执一端,挑战极限(见表一)。
表一阴阳相对观与西学矛盾法之差异
阴阳相对观西学矛盾法整体与个体合二为一,全局整体一分为二,局部个体和谐与对立和谐生成,而和不同对立生成,排除异己传承与创新传承发扬,延续不断批判创新,阶段命短执两与执一执其两端,奉行中庸偏执一端,挑战极限
结语
阴阳相对观和西学矛盾法映射出中西迥然不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西方哲学与科学同源,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同源:科学意在开拓外界,道德伦理旨在开发内心;科学强调物性,道德伦理重视心性;科学以知识积累为手段,道德伦理以修身养性为己任;一个主张适者生存,一个崇尚群体延续;一个倡导刚性竞争,一个力图柔性和谐;一个为他之学以利己,一个为己之学以利他。诚然西学有可取之处,西方科技进步给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特别是信息技术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各种文明病和心理疾病却在异军突起。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理性和清醒,以中国民族精神为主体,努力使西方化中国化,中国化世界化,做文化领域的世界公民[21]。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国家努力培养新型创新科技人才的当下,在大力提倡市场经济和竞相追逐物质财富的眼前,加强心灵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是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和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根基。担当心灵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重任的校园不应成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科学试验田”,而应成为产出长远文化效益的“精神加油站”。
参考文献
[1]侯哲安. 《易经》及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J]. 贵州社会科学, 1988(6):1-6.
[2]窦宗仪. 从新科学的启示去探索《易经》的哲学原理——阴阳辩证一元论[J]. 周易研究,1995(3):71-79, 42.
[3]潘德荣. 从《易经》看中国诠释思想的辩证性[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4):483-488.
[4]施炎平. 《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J]. 周易研究, 2001(3):46-56.
[5]刘玉平.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J]. 周易研究, 2004(5):65-71.
[6]张学智. 王夫之“阴阳向背”说的本体意义[J]. 周易研究, 2012(3):13-19.
[7]马中柱. “矛盾辩证法”辨析[J]. 学术研究, 2007(3):5-8.
[8]张祥平. 美好的中国人[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5.
[9]吴怡. 易学与中国哲学的形成—从《易经》卦爻辞到《十翼》[J]. 周易研究, 2011(6):3-13.
[10] 南怀瑾. 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11] 吴述霏. 周易阴阳论的层级结构性质[J]. 周易研究, 2006(4):67-72.
[12] 吴全兰. 阴阳学说的哲学意蕴[J]. 哲学研究,2012(1):55-59.
[13] 天河水. 与霍金对话—中国自然哲学之于新宇宙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4] 窦宗仪. 阴阳辩证一元论[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7.
[15] 范曾. 国学开讲[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16] 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7] 石菊. 《易经》就是“辩证法”吗[J]. 学术研究, 2007(9):67-72.
[18] 张晓华. 王贻社. 阴阳变易与境域生成—从区别性特征看《周易》象数[J]. 周易研究, 2003(5):17-22.
[19] 周月亮. 心学大师王阳明[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20] 费·卡普拉. 转折点[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21] 贺麟. 谈儒家精神——致朱熹诞辰860周年学术讨论会[J]. 哲学动态,1990(12): 19-21.
张诗媗(199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媒体管理。
Connotations of the Working Pair of Yin and Yang
Coupled With a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Dialectical Method
MIN Ju-hui, REN Yun-z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Eulture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Yin and Yang, the two sides of a coin, experienced an evolution from specific referents to generalized concepts to achieve their philosophical categorization. Their interaction illustrates Dao and they work in pairs to fulfill Taiji. This pair carries connotations as follows, duality, complementarity out of contrariety, and impartiality. These connotations, when compared with Western dialectical method, serve as a mirror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like monism vs. dichotomy, harmony vs. conflict, tradition vs. novelty, and balance vs. bias. It is a matter of truth that the mainstream Western culture has its own merits for us to model after. What is most important, however, is the siniciz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The working pair of Yin and Yang; Connotations; Dialectical metho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西南科技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重点项目“高校辅导员舆情引导能力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新明(1976—),男,汉族,河北卢龙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体管理、高教管理等。
收稿日期:2015-09-10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5)06-00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