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华 陈锦平
(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湖北草牧业发展迎来春天
杨 华 陈锦平
(湖北省畜禽育种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本文介绍了草牧业与草食畜牧业的概念、发展草牧业的意义,在湖北地区发展草牧业的优势,为更好地发展湖北草牧业给出了建议。
草牧业 草食畜牧业 湖北省 发展建议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快发展草牧业”,明确将牧草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粮食安全调结构的重要途径,要将草牧业产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表明草牧业发展已全面进入春天时代。
草牧业是一个“草业+草食畜牧业+相关延伸产业”综合性的概念,至少包括3个层次:第1层次是草产业,是立足点;第2层次是草食畜牧业,是着力点;第3层次是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草畜生产、加工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是落脚点。而草食畜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保障牛羊肉等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繁荣农村经济等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发展草牧业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目前,从整个湖北畜牧业发展总体状况来讲,猪、禽这两块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草牧业现在是个短板,无论是从发展进程、规模、经营方式还是总体水平上来看,发展相对滞后。畜牧业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草牧业这个短板不补不行,所以要尽快发展,这样才能稳步推进畜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是发展草牧业是实现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发展草牧业能够做到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生产经济兼顾,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拼资源的粗放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所以目前发展草牧业既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市场的迫切需要。
三是发展草牧业能够实现生态文明与农民增收双赢。无论是从粮改饲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草食性畜禽调整畜牧业结构的需要出发,还是从退耕还草、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发展草牧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农民致富增收的一个热点。种植牧草与种植粮食作物比较,可不施用农药、除草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可增强地力,不但能增强生产的安全性,而且获得的效益比种植粮食作物高很多;种草养畜能改善畜禽产品品质,有利于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畜产品,还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资源丰富。湖北自然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发展草食畜牧业,草地资源丰富,各类草地面积达640万hm2,约占国土总面积34%。936种植物中有502种可被家畜利用。湖北还有大量的沙滩地、冬闲田,都可用来种植牧草、青贮饲料,成就了发展草牧业的基础条件。
二是发展空间大。草牧业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横向牵动医药、食品、包装、物流等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农业的支柱性行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承载产业,所以发展空间巨大。但是,湖北草牧业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产值比重较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与自身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1)资源利用率低:草山草坡载畜能力低,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高,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面积有限,资源远未得到利用,优势不优。(2)产业化利用程度低: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比例小;生产、加工、流通体系尚未健全。(3)牧草经济基础薄弱:牧草产业在湖北处于起步阶段,优质牧草缺口大,季节供求不平衡。如果这些问题的陆续解决,必将带来草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三是市场需求大。近些年来,湖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逐渐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牛羊肉销量的激增,导致了牛羊肉出现了结构性短缺的情况。此外,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草牧业收入已经成为湖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已经成为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四是领导重视。湖北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盖卫星明确提出:“猪禽提质,牛羊增量”是湖北畜牧业发展方向,这就要解决牛羊吃草问题。各级畜牧主管部门也积极组织实施,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目前已把冬闲田种草养畜作为加大草牧业发展的起步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实施。
五是农民积极性高。农民对冬闲田种草养畜的热情很高,不仅仅是冬闲田,还有大量的弃耕田也有强烈需求,有许多农民自发建栏养畜,自发圈地种草。2014年,湖北在31个县示范推广利用冬闲田种草0.91万hm2。种草养畜,实现收益翻了一番,而且销路不愁,已成为农村农业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农民致富增收的一个热点。
一是转变观念。发展草牧业,当务之急在于转变观念,深刻认识草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树立藏粮于草、藏肉于草、藏奶于草的理念,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种草,像种粮一样种草,舍得用良田种草,舍得投入,集约经营,才能真正把草牧业做成一个大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饲草料是发展草牧业的基础物质条件,开展人工种草,为养而种,推进草牧业一体化发展。与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相比,种植牧草投入少,无相关的专项补贴,种植效益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草食动物转化获取,产业链条较长。只有认真详细地核算种植牧草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使种草养畜成为农民和企业的自觉行为。在传统农区要坚持以畜定草,推广冬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努力实现畜多、草多、粮多的生态循环模式,推进粮食就地过腹,实现粮仓变肉库;草山草地农区要充分利用水热资源,开展草地改良,推广人工草地放牧,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强饲草、秸秆收割、加工一体化机械研发力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推广适合于丘陵区小田地、方便于山地间运输和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生产。紧紧牵住母畜扩繁这个牛鼻子,实施好财政支农相关项目,落实好基础母畜补贴政策,调动全省母畜饲养积极性,增加基础母畜数量,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培植一批养殖大县,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在全省逐步完善三大草食家畜产业带,即以武汉、宜昌、黄石、黄冈等城市为轴线,建立城郊奶业带和加工基地;以汉江流域为中心,建立肉牛产业带;以江汉流域、清江流域及鄂东大别山区为中心,建立肉羊产业带。
四要抓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处理和利用。加强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等饲料化处理和利用,支持建设标准化青贮窖,推广秸秆青黄贮、微贮、压块、膨化和TMR等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效率,将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秸秆利用率,使季节间、地区间饲用作物均衡供应。
五要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草牧业集聚升级,提升草牧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草牧业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大对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基地支撑、全产业链发展的良性机制,更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