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徐立然,郭会军△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郑州 4500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染病学重点学科,郑州45000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艾滋病重点研究室,郑州450000)
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
王丹妮1,2,3,徐立然1,2,3,郭会军1,2,3△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郑州 4500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传染病学重点学科,郑州450000;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艾滋病重点研究室,郑州450000)
中医药疗效与中医辨证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增强免疫、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机会性感染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并有群众基础,被寄予厚望,但证候研究一直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故从体质较证相对稳定、体质决定证的发生、体质影响证的性质、其他疾病的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的借鉴等方面来阐明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依据,并对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想法进行了探讨,期望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对艾滋病中医证型、证候标准的建立等有所突破。
艾滋病;体质;证候;中医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慢性致死性疾病,是全球重大疾病之一[1]。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增强免疫、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机会性感染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2-3],并有群众基础[4],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被寄予厚望。但在证候研究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不论是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治疗,还是个人临床实践总结的证候归纳或相对规范的较大样本的证候研究及标准化研究[5],证候分型都莫衷一是。中医药疗效与中医辨证的准确性息息相关,而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却停步不前。本文拟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谈几点认识。
1.1 体质较证相对稳定
《黄帝内经》最早论述了人类体质,后世医家多有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盛衰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3型。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相对稳定的特质。王琦[6]认为,由于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很难改变,决定了体质相对稳定性的一面。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未病时基本不变,有病时也大多保持原有体质。匡调元[7]认为,体质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缓慢、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变化过程是比较缓慢的。证则不一样,证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相对于体质容易改变。
1.2 体质决定证的发生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强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正气的盛衰,决定证的发生。体质与证候在病理变化、量变积累与转化、表现特点、信息表达、诊察内容等方面均存在密切关联。证候的产生与个体的体质特征、病邪性质、受邪轻重、受损部位等因素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体的体质特征[9]。
1.3 体质影响证的性质
体质是证的基础,证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是在体质基础上演变和发展的。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王琦[10-12]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一是认为体质影响证候类型。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由于体质的不同能够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类型的体质对某些性质的致病因素有易感性。清代医家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明确指出,体质类型决定发病的倾向性,现代临床研究也得到证实;二是体质影响证候的性质,是证候属性的重要因素。《灵枢·五变》说:“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虽然同时感受风邪、同时得病,但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所产生的证候性质也就各异;三是体质影响证候的从化。即使感受同一致病因素,由于体质的不同,邪随体化(从化)可表现出不同证候,可见体质对证候的影响之深远。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体质类型与证候及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值得借鉴。陈荣升[13]发现阴盛阳虚体质在中风发病上有重要意义;王前飞等[14]验证了肥胖人痰湿体质易患冠心病;荀运浩等[15]发现阴虚质和痰湿质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易发展为慢性乙肝人群,平和质人群则易呈自限性经过,对于已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而言,湿热质者较易或较早发生肝组织炎症而导致疾病进展,平和质者则长期保持病毒携带状态,阴虚质、瘀血质者也倾向于出现不良结局,阳虚质者亦更多保持病毒携带状态;王慧英[16]调查了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发现脂肪肝中医体质分型以痰湿质、气虚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以痰湿蕴结和肝郁脾虚型居多,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呈正相关、体现了证候与体质相关、体质影响证候的关联关系。这些研究启发我们从体质的稳定性及本质性来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的思路。
体质与正气相关联,体质可诱发、激发邪气,使机体表现出对邪气的易感性和发病的倾向性[17]。基于此,探索易感染HIV和有多次高危行为而不感染HIV的人群体质分布特点,建立全民体质自愿监测和判定,对易感染HIV体质者进行重点健康教育和防护,避免血、性途径的传播。同气相求,易感染HIV人群体质分布特点的结果将对艾滋病发病和证候的表现都有指导意义。
邪气可随体质不同而发生属性的变化即邪气从化,体质不同而证候各异,体质的亏虚和变化对感染性疾病的传变、预后和转归亦有重要影响。诊疗艾滋病时,若能探查患者体质之偏颇,就可以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深入传变。基于此分析,HIV/AIDS患者尤其是无症状期感染者和艾滋病期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影响疾病的传变和转归,使其长期处于无症状期而不进展,提前干预可能发生的机会性感染等,真正做到既病防变。虽然已有白玉燕[18]等对188例HIV/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平和质30例,非平和质158例,非平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比例最大占114例(72.15%),认为气虚质为HIV/AIDS患者常见的体质。唐宁新[19]等研究表明,97例感染HIV后患者的体质最多的是气虚质(31.9%),其次是痰湿质(20.6%)和湿热质(17.5%),但尚无艾滋病分期、证候、体质、CD4相关性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群体调研,艾滋病的证候研究亟需大样本并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体质普查、监测、转归、从化等方面的研究。
分析长期携带HIV病情不进展、感染HIV后快速进入艾滋病期和典型进展者的体质特点是什么,甚至分析体质、证候和基因的相关性等。掌握哪些体质感染HIV后长期不进展,哪些体质感染HIV后会快速进展,延缓发生不良结局的时间。通过对艾滋病患者体质研究,希望能达到知道患者体质就可以知道其可能出现的常见证候和转归特点等,使艾滋病证候的研究不再仅仅是经验总结,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临床实践。
总之,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1] MAARTENS G,CELUMC,LEWINSR.HIVinfection: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treatment,and prevention[J].The Lancet,2014,384(9939):258-271.
[2]王丹妮,郭会军.从中医免疫观调节HIV/AIDS患者免疫平衡[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1140-1141.
[3] LI SHUNYING,ZHANG CHAO,ZHOU ZENGQUAN,etal.Yunnan provinc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IV/AIDS situation and thinking[J].Chinese Journal of Std&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2005(9):78-80.
[4]王丹妮.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反思[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269-271.
[5]李华伟.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0,5 (5):77-79.
[6]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15.
[7]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1-5.
[8]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3-85.
[9]孙燕.浅谈体质与中医证候[J].河北中医,2006,28(8):626-627.
[10]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1]王琦.中医体质三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53-655.
[12]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13]陈荣升.100例中风患者体质与相关因素的调查[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4):60.
[14]王前飞,王前奔.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J].云南中医杂志,1992,13(2):8.
[15]荀运浩,施军平,过建春,等.中医体质和HBV感染结局的关联及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一DQAI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2):141-145.
[16]王慧英,李红梅,杨蓓,等.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500-502.
[17]冯全生.从体质深化中医感染病学研究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8,49(6):485-487.
[18]白玉燕.AIDS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对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的影响[D].广州:广州医学院,2012.
[19]唐宁新,欧健.广西青壮年中医体质与HIV感染进程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3,56(4):18-20.
R512.91
A
1006-3250(2016)12-1652-02
2016-06-1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5010-00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02575);河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62300410240);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53PKJGG171);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4ZY02035)
王丹妮,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药艾滋病的临床及科学研究。
△通讯作者:郭会军,主任医师,教授,E-mail:guo.6268505@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