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超
(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血液内科,辽宁 鞍山 114000)
雄激素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分析
高远超
(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血液内科,辽宁 鞍山 114000)
目的 分析雄激素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整理资料,选取73例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例,患者年龄均在55-75岁之间。其中37人是在使用雄激素治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的基础上注射过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他是只使用雄激素治疗的患者,将这36人为对照组。观察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未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在骨髓细胞数、治疗时间、是否需要持续输血等方面指标的区别。结果 观察组在总体反应率、伴有环状铁粒幼红细胞组、是否需要持续输血、持续反应时间,以及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使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有3例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不良反应,成为脱落病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血红细胞制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挥了显著效果,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促红细胞生成素;有效性
骨髓增生异常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属于髓系恶性肿瘤。我们通常把治疗前的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低危[1]。从我们收集总结的病例中,选取低危、中危、高危三种层次的患者。我们理想的目标是让高危患者降低成低危,中危降低成低危,低危降低成极低危或彻底治愈。其治疗方法主要是在传统输血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案。本院治疗该病多年,颇有经验,具体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2-3]:本研究选择性回顾了在本院2012年12月12日至2015年11月11日期间治疗的7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在使用雄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红细胞生成素注射的37例患者为观察组,36例未经过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的中位年龄是67岁,对照组的中位年龄是66岁,观察组的男女比例是18∶19,对照组的男女比例是18∶18。根据病患的疾病程度分析,观察组有14例低危患者,13例中危患者,10例高危患者,对照组有15例低危患者,14例中危患者,7例高危患者。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入选患者都经过了骨髓象、染色体、血象等检查,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同时采取酶联免疫吸附剂的测定,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均符合研究要求。铁染色含有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的指标也符合本研究要求。排除资料不全患者;确保患者没有其他血液、骨髓相关疾病;患者无其他恶性疾病;患者非易过敏体质;排除铅中毒患者等。
1.2 治疗方法:首先,对照组、观察组按照ABO及RhD同型输注,24 h内复查血常规,参考治疗前指标,即时调控排查。只有血红蛋白数值上升到标准值,才是有效的注液。治疗后血常规Hb的指标上升判定公式为: Hb升高预期值(g/L)=供者 Hb(g/L)×输入量(L)/患者体质量(kg)×0.085(L/kg)×90%[4]。两组在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国药准字:S900203;Laboratoires Serono SA) 每天每千克0.1~0.15 IU,每日1次,皮下注射基础上。观察组病患每次注射1000 U注射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国药准字S19980080;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规格:2000 IU),每周5次。2个月后根据疗效判定,需要加强治疗的患者再以每周500 U的剂量治疗半个月。期间随时查看药物有效的时间和不良反应,掌握患者动态。
1.3 评价标准[5]: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患者在骨髓细胞数、分型、治疗时间、治疗水平、输血依赖、不良反应等各项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比对,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观察现有数据差异性。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水准,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组间有效率比对:观察组37例患者,3例不良反应。观察组34例用药后总体有效率为(18∶34)52.94%。其中,低危(8∶34)23.53%;中危出现1例不良反应,有效率为(7:34)20.59%;高危有2例不良反应,有效率为(3∶34)8.82%,无效(16∶34)47.06%。对照组患者使用雄激素治疗,出现2例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总有效率为(12∶34)35.29%,低危为(6:34)17.65%,中危为(4∶34)11.76%,高危为(2∶34)5.88%,无效(22∶34)64.71%。观察组患者的骨髓细胞数等指标更加趋向正常化,尽管治疗期间出现了个别不良反应,但总体还是利大于弊。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组间持续反应时间比对:平均跟踪访问患者37.5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持续有效时间最多为5年内,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持续有效时间最多为3年内。观察组患者药物平均有效时间达到1年以内的有6例,2年以内的有5例,3年以内的有17例,5年以内的有6例。对照组患者药物平均有效时间达到1年以内的有13例,2年以内的有13例,3年以内的有8例。可见,观察组的有效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很多,治疗效果更显著。且P<0.05。
2.3 组间不良反应分析:两组均出现高钾血症、高血压、恶心呕吐、头痛晕眩等多种不良反应,在治疗时根据病患具体情况,即时调整。对照组有2例恶心呕吐者而脱落治疗。观察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而脱落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贫血,多发于老年人,是一种基础造血系统失常导致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造血功能的衰退、造血无效等。情形严重的患者可罹患白血病[6]。传统疗法是采用雄激素治疗,雄激素可以刺激巨噬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但效果不甚理想,虽然目前对该病还没有标本兼治的方法,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可以刺激造血干细胞、抑制血细胞减少的功能已经得到临床证实。
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成未分化的干细胞分化,使其分化、成熟,成为机体所需的红细胞,促进血管新生。促红细胞生成素本身是由肾、肝分泌得来的。类似于一种激素样物质。随着科学发展,近几年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还包含抗氧、抗炎、抗凋亡等抑制作用。经过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后,红血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有改善,使肾脏贫血率降低[7]。
在我院之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中大多采用了雄激素治疗。单一的雄激素治疗法虽然能够增加红细胞的数量,起到补充红细胞的效果,但不能阻拦红细胞的迅速流失。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则可以让患者在输血的基础上,延迟红细胞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使患者较长期保持健康状况。总而言之,刨除个别不良反应的情况,采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的途径,值得相关医院、科室进一步研究,以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1] 唐旭东,张路,刘锋.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药物介绍: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J].白血病·淋巴瘤,2015,24(2):88-90.
[2] 张文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0,5(32):26-27
[3] 刘平,陈宝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最新研究进展: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J].白血病·淋巴瘤,2015,24(1):43-45.
[4] 温冬梅,张秀明,吴剑杨,等.新鲜全血赋值传递实现不同HbA1c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溯源性和可比性[J].临床检验杂志,2014,32(10):790-792.
[5] 赵婷,黄晓军,刘代红,等.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9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2):89-93.
[6] 薛晓弘.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0):30-32.
[7] Kushwaha P,Khedgikar V,Gautam J,et al.A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 with Caviunin-based isoflavonoid that en routes bone marrow cells to bone formation via BMP2/Wnt-β-catenin signaling[J].Cell Death Dis,2014,5(6):1422-1422.
R551.3
B
1671-8194(2016)30-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