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芳梅 楚瑞阁 指导:张小萍
1.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张小萍从脾胃气化学说论治肿瘤经验
付芳梅1楚瑞阁2*指导:张小萍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4;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张小萍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脾胃气化学说,认为脾胃气化学说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张老师临床用药善用调理脾胃之药,并随症加减,临床效果较好。
【关键词】脾胃气化;肿瘤;临床经验
张小萍教授系江西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脾胃气化学说。笔者有幸跟师张小萍教授,得其教诲,现对张小萍教授从脾胃气化学说论治肿瘤经验介绍如下。
1脾胃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脾胃气化学说是研究脾胃气机运动变化的学说,是以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脾胃纳化功能、脾胃燥湿平衡等为机制,阐述以脾胃为主导的人体代谢和物质转化规律的理论[1]。升降出入有度是脾胃气化功能的根本体现,纳化相因是脾胃气化功能的基本条件,燥湿相宜是脾胃气化功能的物质基础。 张老师以前贤为基,以祖辈为肩,集50年临证之精粹,兼教学相长之并蓄,创新性的补充和提出脾胃气化学说,使之成为学术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2脾胃气化学说与肿瘤关系
2.1郁是肿瘤生成的关键病机中医学很早就对肿瘤有一定的认识,35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即记载有“瘤”的病名,在《皇帝内经·灵枢》篇中有“石瘕”、“肠覃”、“息肉”等类似肿瘤症状和名称的描述[2]。后来又常散见于癥瘕、积聚、痞块等证中。“郁”字在古文记载中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丹溪心法》将郁证作为一个专篇论述,提出了六郁之说,创立了越鞠丸。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作为病名。张老师认为,“郁”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并非只是朱氏笔下气、血、火等导致的六郁,而虚劳,外伤,毒邪,寒热等都能引起郁的状态。朱丹溪[3]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元礼[4]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类证治裁·郁证》:“凡病无不起于郁者,故百病皆生于气也”。可见郁可为多病,其中包括肿瘤的发病也与郁的产生有者着实的关系。张老师认为,当人体处于郁的状态时,脏腑气机逆乱,经络失调,郁而不舒,气不布津而生痰湿,气结血阻而成瘀,使得多种病理因素比如热、风、寒、湿、癌毒互为郁酿搏结,日久而成肿块。
2.2脾胃气化学说与郁明代戴思恭结合临床实际深入地阐述朱氏“凡郁皆在中焦”,认为郁病的产生是以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脾胃纳化功能、脾胃燥湿平衡的失常所致,谓“中焦者,脾胃也”,又曰“郁病多在中焦”。张老师认为,人身之气皆以胃气为主,凡脏腑病变常可先使脾胃累及。脾胃居中焦,斡旋饮食精微,然后化生气血,灌溉至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是气血津液及糟粕转输、升降、运化的枢纽,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化生和转化,致使机体脏腑功能不能正常行使,体内阳气不得升发,进而导致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瘀积,此类有形之邪又可反过来阻碍气机运行,从而加重“郁”。《景岳全书·脾胃》云:“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胃纳和脾化相辅相成。胃受纳腐熟,为脾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为胃继续纳食提供条件。脾胃纳化功能失常,脾不运化,食积在胃,食郁随之产生;胃纳不好,则无法生成精气,而精微物质亦不能营养全身,痰、湿、瘀随之产生并停留体内,从而使人体处于郁的状态。《临证指南医案·卷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胃津不亏,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运化水谷精微提供可能,脾不生湿,始能健运不息,从而保障胃之受纳和腐熟功效持续运转。脾胃燥湿若失衡,则脾胃不能纳化,饮食水谷不能消化吸收,从而使上述病理产物堆积在全身而为郁。总之,张老师认为这些病理产物导致脾胃气化功能失调,使人体处于郁的病理状态。反之,无论郁在气或在血,还是郁在脏腑,其气机皆抑遏不通,或生痰湿、郁热实邪等,或使脏腑虚损,也可致脾胃气化功能失调。
2.3郁、脾胃气化和肿瘤之间的关系肿瘤病情复杂,病因病机也相对的复杂化,其形成亦是多种病理因素长期作用的过程,大多数患者绝不是某种单一因素如寒热、气血、痰湿、外感、毒邪等所致,而常是诸多因素相互掺杂作用而成。但这些病理因素总归引起郁的状态,从而导致脾胃气化功能失调。李东垣《脾胃虚实传变论》:“元气之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肠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5]。可见脾胃各项功能正常是人体生命的基础,脾胃气化功能正常,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则难以形成,即使形成,通过早期的药物干预,也可转化为正常的气血津液进行正常的机体代谢,从而进行化生正气、荡涤浊物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脾胃气化正常者,焉有瘤也”。故而张老师认为,脾胃气化的协调失衡,即郁的病理状态,是导致肿瘤产生的关键。
3重视“情志”与脾胃气化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情志致病尤为凸显,而情志之为病,首先是涉及脾胃,从而扰乱气机升降,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里的上下指的是气机升降失常;《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提出:“诸气病者,忧思所生,心有所有,神有所止,气留不行,故结于内”[6],这里的结,是郁的病理状态。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故脾胃之气化功能阻滞。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7]。《吴医汇讲》提出“胃之权在心”,《素问·脉解》云:“阳明络属心”,心主情志,说明情志与脾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情志异常,久之发病,也即全身处于“郁”的一种病理状态,若脾胃受郁,气化功能失调,转输运化无力,则使清扬不升,使得痰湿积聚。同时,脾胃受困,水谷不能运化布散至全身,气血津液不能四布,故而又产生的郁的状态,如此循环反复。而若脏腑气血经络通达调和,脾气升清,胃气降浊,则脾胃气化功能正常,气血津液正常运转,疾病不得生也。正如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
4临床用药规律
临床上张老师善用对药来调理脾胃升降,如麦芽配谷芽、枳实配白术、柴胡配枳壳等。尤其是枳壳和谷麦芽,枳壳能降能升,善调脾胃气机;而麦谷芽一降一升,相须为用。除此之外,张老师认为胃以通为治,下行则和,脾以补为通,上升为健,治疗主张健脾益气,药常用茯苓、党参、白术、扁豆、黄芪、半夏、吴茱萸等,若兼脾虚夹湿症,则多加薏苡仁、厚朴、白蔻仁等利湿、燥湿、化湿之药。对于补脾中药,张老师喜重用黄芪以顾护肺卫兼甘温益气;“胃宜降则和”,因此张老师好用陈皮、厚朴、苏梗等降胃之品,辨证酌加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等开胃醒脾之品,以促进脾胃气化功能的恢复。脾健始能运,故“运”法需健脾,“化”法需暖脾;胃降始能纳,故“纳”法应降胃。通、运、化三法是治理脾胃的大法。临床上通运化根据病症不同而各异,气滞者疏之以通,药用枳壳、厚朴、陈皮等;寒凝者则温之以化,药用吴茱萸、干姜、桂枝、肉桂等;血热者则泻之以通,药用栀子、黄连、牡丹皮、黄芩等。脾虚不运以健运,药用白术、党参、甘草、茯苓等;脾虚气陷,则用柴胡、升麻、黄芪等升运之品;脾阳不振,则用附片、干姜、草果等温运之药;脾阴亏虚以滋阴,药用淮山、石斛、玉竹等;痰饮停滞以辛化,药用桂枝、干姜、椒目等;饮食停滞以疏化,药用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神曲等;脾阳亏虚以温化,药用附片、白术、苍术等;木气下陷以升化,药用黄芪、桂枝、麦芽等。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辨证用药,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
5病案举例
患者陈某,女,48 岁,工人。平素性情内向,2015 年6月13日因上腹部胀痛剧烈,胃镜检查考虑为胃癌,术后病理报告示:胃腺癌III癌,部分印戒细胞癌,浸出浆膜,上下切端未见癌累及,大弯侧淋巴结阳性(1/8),小弯侧淋巴结阳性(0/2),另送第12组淋巴结阳性(1/1)。现症:精神差,乏力,面色少华,脘腹胀满,偶有胸胁部胀痛,无口干口苦,二便尚可,寐安。舌淡苔薄白,脉细滑。患者素常内向,又胃癌术后,属术后正气未复,肝气郁滞。拟健脾助运扶正气,理气解郁以舒肝。方用:柴胡 10g,枳壳 15g,陈皮10g,合欢皮15g,黄芪30g,炒白术10g,谷芽20g,麦芽20g,炙甘草3g,党参15g,茯苓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服药7剂后,脘腹胀满感减轻,继服原方1月后,患者面色较前红润,诸症得到明显缓解,遂加当归6g,1月后患者面色红润,诸症皆除,后未再来就诊。
张老师认为,脾胃气化功能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素常中医临证所治肿瘤患者多病属晚期,晚期肿瘤患者多由于西医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后出现副作用如呕吐、腹胀、腹泻等,所以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胃,张老师把调理脾胃,恢复脾胃气化功能作为治肿瘤的关键。
6小结
肿瘤的发病从潜证到显证是一个极其的复杂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是机体脾胃气化功能失衡,“郁”状态的产生,导致人体其他脏腑功能失去正常运转。所以治疗肿瘤时要使气机通畅,注重调和脾胃功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通过运用脾胃气化学说治疗肿瘤,临床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何凌,王茂泓,张小萍.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36-38.
[2]曾永蕾.从痰瘀论治肿瘤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26-328.
[3]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2.
[4]天津医学科技出版社.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M].天津: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627.
[5]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
[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49.
[7]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
Treating of tumor by professor zhang xiaoping from the gasification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FU FangMei1CHU RuiGe2Director:ZHANG Xiaoping2
1.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Nanchang 330004,China;2.TCM Hospital of Jiangxi Province , 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Professor zhang Xiaoping,with fifty years'clinical practice,puts forward gasification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umour.Teacher Zhang is adept in using medicine of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and adding or subtracting according to the symptous with a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clinic。
Key words:gasification of Spleen and stomach ; Tumor; Clinical experience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社会发展领域)(20132BBG70073)。
作者简介:付芳梅(1991-),女,江西进贤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疾病及肿瘤。通信作者:楚瑞阁(1974-),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疾病及肿瘤。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51-02
(收稿日期: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