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阳 王鸿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甘温除热法治疗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
王雪阳王鸿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内伤发热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患者多低热或自觉发热,并可伴随其他疾病。中医以辨证施治为大法,可虚实兼顾,针对病因从根本上对症用药,临床上可取得较好疗效。文章介绍尹义辉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典型病案。
【关键词】内伤发热;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淋巴系统广泛存在于全身各部位组织器官中,担负着组织液回流、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肿瘤通过淋巴系统转移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生在淋巴系统的肿瘤如淋巴瘤大多数首先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虽然有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但淋巴结疾病在临床以及病理的诊断中仍是一个难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发病原因仍不明确,是临床上误诊率极高的疾病之一[1]。笔者有幸跟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尹义辉教授学习,现将老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典型病案介绍如下。
1病例情况
患者刘某,女,41岁。2015年2月26日初诊。以间断性发热近6月为主诉就诊。患者2014年9月因“不明原因发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住院治疗,淋巴组织活检示:炎性反应性增生。CT示:颈部、锁骨上窝、腋下、纵膈、腹腔、盆腔及两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部分增大;右中叶、双下叶浅泛结节影,性质待定;脾脏增大。确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后转至天津某医院住院治疗,查甲功示:FT3:3.31 pmol/L,FT4∶12.46 pmol/L,TSH∶9.92 IU/ml。风湿四项及C3、C4、ANA谱及定量未见异常。现患者低热,间歇性,发热未见明显节律,体温最高38.2℃,偶有咳嗽,胸闷,多汗,多梦,纳呆,进食较多时胃脘痞闷不舒。双膝及双踝部关节疼痛,无晨僵。小便调,大便溏,3~4次/日。舌暗苔白,脉细数。体温:37.4℃,脉搏:87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4/73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异常,四肢无水肿。西医诊断: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亚临床甲减。中医诊断:内伤发热(气虚型)。治法:甘温除热。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如下:生黄芪30g,炒白术9g,陈皮6g,砂仁9g,柴胡12g,防风9g,鳖甲12g,酒大黄6g,龙胆草12g,牛膝9g,夜交藤30g,金银花15g,大青叶15g,连翘15g,浙贝15g,平贝15g,丹皮9g,元胡15g,乌药15g,甘草9g。上药10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并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75mg/日,左甲状腺素片(优甲乐)50ug/日。
2015年3月12日复诊。服药后患者诉发热症状较前改善,时测体温36.6℃,劳累后仍有发热表现,汗出减少,眠安。偶有胸闷,关节疼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上方改龙胆草9g,加百合15g,生地15g。12剂,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现已无发热症状,诸症改善。唯饮食不慎时偶有便溏。嘱患者停用扶他林,定时复查甲功,调整优甲乐用量。2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未见发热反复。嘱其规律饮食,舒畅情志。
2讨论
甘温除热法是指运用甘温的药物为主补气升阳,从而治疗内伤发热中的气虚发热证。该方法最早见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焦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巾,故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劳者温之”“ 损者温之”之说。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均为甘温除热治法的代表方药。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正式提出“甘温除热”,至此方臻完善。该方证的病因病机为饮食失节、劳宜过度、喜怒忧恐及素体虚弱等四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脾气虚则中气下陷,阴火上冲,是由于内伤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导致的发热。甘温除热法以甘温之剂补脾胃,升阳气,从而达到“降阴火”的目的,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本案从发热这一症状入手,从内伤发热的角度论治,思路清晰,切中病机。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主要病因,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发热可分为体温升高的发热及体温不高的自觉发热。清代医家李用粹所著《证治汇补·卷之三发热章》指出外感发热为“齐作无间”,即为急性发热。内伤发热是“无表证而身热者”,特点为“间作不齐”,表现为慢性起病,或时热时不热,或定时发热,或热度时高时低。内伤发热有时也有“齐作无间”的特殊情况,状似伤寒阳明证,如李氏指出“更有内伤劳倦,似阳明白虎,发热昼夜不减,此气血两虚,故亦齐作无间,脉必重按无力,仍当温补”[2]。李氏指出气虚型内伤发热“乃形、气病,气俱不足也,盖大热在上,大寒必伏于内,用甘温以助地气,使真气旺而邪火自灭”,明确了甘温除热的治法,与甘温除热法的提出者李东垣“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的观点相同,李氏用“补中益气汤大剂服之,甚者加附子”。并强调“若因热而汗下之立危”,讲气虚甚者必有阳虚,故可加附子。而汗法及下法会加重患者的阳虚情况,故不宜使用。气虚内伤发热轻者症见:“头眩倦惰,饮食无味,发热或时作时止,或下午乃发,或手心热而手背不热,或肚腹频喜手按,六脉微弱”,“南人呼为劳发者,即是此类”,可用益气养血除热法,用小剂量补中益气汤或当归补血汤治疗。
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平日劳累颇多,劳则气耗,更兼时有情志不畅,累及脾胃。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患者并无外感病史,故辨证为内伤发热,证属气虚证。治法为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炒白术甘温扶中,补益脾胃之气,固护后天之本,脾阳实则虚阳不至外达,切中根本,是为君药;久病易入血、易夹痰,虚阳长期浮越于外,致使肌表气血不畅,瘀滞日久,遂成结节,粘滞不去,故臣以大黄、牛膝活血,浙贝、平贝化痰散结;仿东垣补中益气汤原方,少佐柴胡,取其轻宣之意以升脾阳,陈皮、砂仁健脾燥湿理气,合“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之法;舌暗脉细数、心烦、多梦,是以虚热入血,扰乱心神,故以鳖甲为使引大青叶、丹皮、龙胆入血清热,再以金银花、连翘之轻清透营血之热于气分而解,正仿叶香岩之“透热转气”之法;乌药温肾以固本;虚阳外浮,体表气机不畅,故多汗、恶风,加防风疏风解表,佐君药成玉屏风散益卫固表;夜交藤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延胡索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健脾益气。纵观全方,以甘温健脾药物扶助脾阳,直中病机;患者合并亚临床甲减,其往往表现为脾肾阳虚的症状,方中脾肾同补;且针对患者不同的相关症状给与散结、安神、固表等治法,突出体现了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胡晓光,孙沫逸,程小兵,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603-605.
[2]黄爽明,何周杰.《证治汇补·卷之三·发热章》内伤发热辨治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3:347-349.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43-01
作者简介:王雪阳(1990-),女,四川省南充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