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床 路 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文章介绍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①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②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整体治疗:①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②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③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④控制血压;⑤降低颅内压。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⑥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⑦防治应激性溃疡;⑧早期康复治疗。
特殊治疗:①溶栓治疗(发病3~6 h内);②抗凝治疗;③抗血小板治疗;④降纤治疗;⑤神经保护治疗;⑥中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8~14d。
(五)进入路径标准
①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②当病人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必需的检查项目:①血常规、尿常规;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③头颅CT、胸部X线、心电图。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①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②降压药物: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10 mm 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③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病人,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④溶栓治疗:尿激酶等。⑤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肝素等。⑥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⑦缓泻药。⑧防治应激性溃疡: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⑩中药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①生命体征监测;②监测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九)出院标准
①病人病情稳定;②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①脑梗死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转入相应路径;②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③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④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R743.33
A
1672-7185(2016)08-0039-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8.012
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