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洪学(湖北省宜昌市畜牧兽医局)
宜昌打造畜牧千亿产业
文│沈洪学(湖北省宜昌市畜牧兽医局)
畜牧业是湖北省宜昌市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市畜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未来五年,宜昌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打造千亿产业,促进农牧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十二五”时期,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创新、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全市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十三五”时期,建设千亿现代畜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1.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超过230亿元,比2010年增长11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8%以上,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畜牧业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突破360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猪、牛、羊、禽出栏(笼)达到640万头、10万头、205万只、4100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15%、110%、75%、2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5万吨、7万吨、5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20%、35%、70%。
2.畜牧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宜都、枝江、当阳、夷陵等东南部生猪、家禽养殖集中区,宜都、枝江、当阳、远安东部肉牛产业带,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西部肉羊主产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草牧业比重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草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17%,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猪肉比重逐步下降,牛羊禽肉比重不断上升;生态、绿色地方畜禽产品比重逐步提高,宜昌白山羊、清平猪、双莲鸡等优质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3.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生态型、循环型养殖模式加快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不断增加,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效。
4.科技水平稳步提高。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畜牧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牛羊品种繁育、疫病防控等科技攻关取得明显成效。以畜牧技术推广站为龙头,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畜牧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化养殖、牲畜人工授精、生产性能测定、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养殖污染防治等技术广泛推广。
5.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行业管理和服务、执法监督、科技支撑三位一体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市畜牧兽医局改革调整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在全省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中一枝独秀。项目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支持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达10.3亿元。疫病防控和执法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宣传、市场信息监测预报等社会化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时期,畜牧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十三五”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任务更艰巨、风险和挑战更多。建设千亿现代畜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在宜昌“四化同步”的大局中全面谋划,科学确定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基本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发展方向,以建设综合产值过千亿现代畜牧业为主要任务,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着力“创新驱动、聚焦优质、农牧结合、融合协调、转型提质、民生优先”发展,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机制支撑,切实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畜牧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
2.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将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更加优质安全,努力把宜昌建成南方现代都市牧区、中部地区牛羊之都、中部地区畜牧强市、全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市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达到800万头、40万头、400万只、1亿只;肉、蛋、奶和蜂蜜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吨、10万吨、10万吨和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草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
3.主要任务。
一是建设南方现代都市牧区。科学开发利用草山草地资源,建设一批高标准草场和高标准家庭牧场。推动畜牧业与旅游观光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打造15条优势牛羊产业带和与之配套的草地畜牧业休闲观光旅游线路。主要建设牛羊保种场和繁育场105个,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00个,牛羊家庭牧场1500个,休闲观光点50个,农家乐250个,草食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个,人工草场达到300万亩,配套建设道路3000千米和供水供电设施,基本建成南方现代都市牧区。
二是建设中部地区“牛羊之都”和畜牧强市。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聚焦牛羊产业、改造猪禽产业,实施“牛羊产业翻番、生猪产业提质、家禽产业倍增、精深加工提档、三次产业协调、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六大工程。重点建设产值过百亿的畜牧强县2个、综合产值过百亿元的畜牧大县5个、肉牛肉羊养殖大县各1个,巩固壮大全国生猪调出大县6个,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10000个、其中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0家,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5个。力争到2020年,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基本建成中部地区“牛羊之都”和畜牧强市。
三是建设全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按照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现代高效养殖、高效动物疫病防控、高效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效市场流通四大体系。重点建设种畜禽场100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200个,示范推广农牧结合和种养循环模式3000个、配套新建有机肥加工厂5个;新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5个、无特定病原场(群)50个,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点200个。
四是建设全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市。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开展产地环境监控,强化投入品监管,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实施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建立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严格畜禽屠宰管理,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努力构建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畜产品安全治理体系。重点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1000个,每年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1万份,新发展“三品一标”畜产品100个。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全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市。
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畜牧业。创新引领未来、创造优势,必须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畜牧业。一是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推进全面创新。二是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新动力。三是创新科技研发与推广,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四是实施“互联网+”现代畜牧业计划,建设智慧畜牧业。
2.聚焦草食畜牧业发展,建设优质畜牧业。主动顺应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变化,积极引导要素向草食畜牧业聚焦,建设优质畜牧业。一是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实现保供给与保增收双赢。二是不断发掘饲草资源潜力,奠定绿色畜产品生产基础。三是积极推进粮改饲,促进种养协调发展。
3.坚持农牧结合发展,建设生态畜牧业。采取以地定畜、农牧结合方式,实现养殖粪便零排放、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畜牧业。一是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推进粪便资源化利用。二是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夯实农牧结合基础。三是全面落实以地定畜、种养平衡措施,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4.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建设融合畜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产业融合中培植发展后劲,建设融合畜牧业。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二是突破性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三是着力打造畜产品知名品牌。四是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五是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转变管理方式,建设民生畜牧业。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理念,不断完善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切实保障民生优先,建设民生畜牧业。一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二是加强依法治牧。三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加强畜禽屠宰管理。
6.依靠重大项目和政策激励带动发展,建设实力畜牧业。围绕主要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建设实力畜牧业。实施四大项目带动发展;争取政策资金稳定增加推动发展;撬动金融保险支持发展;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