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扬
与对官僚苛刻而著称的朱元璋相比,希特勒是一个再慷慨不过的帝国领袖了。
读《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一书,我在希特勒身上看到了杜月笙的影子:一位不治私财,不敲诈下属,反而无微不至地满足下属经济需求的“良心黑老大”。
在如何巩固党政军高层对他的忠心这个问题上,希特勒表现得特别朴实,一点都不整虚的。他依靠自己名下的小金库建立了广泛的私人“慈善圈”,用远高于国家正规工资的水平向他的亲信们发放各种馈赠和资助。
据说德军的高级将领起初对这位一战时的下士持鄙夷态度,而希特勒的回应则是以德报怨——砸钱改变他们的看法。他对陆军元帅人均赠送24万帝国马克,著名的凯特尔元帅收到过希特勒76.4万马克的礼金,古德里安大将更是收到了价值124万马克的地产。对于希特勒与军队此种“钱浓于水”的联系,一位仇视希特勒的德国反对派只能哀叹:“(希特勒)用一根黄金的、非常有效的缰绳驾驭他们。”
希特勒的钱袋子对党政精英也同样敞开。德国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甫在50岁生日时一下子就收到了元首100万马克的礼金。应该说,整个党政高层都感受到了元首的出手阔绰,生日礼金向来是10万马克起价的。当希特勒得知柏林警察总长参与了1944年的政变阴谋时,他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认为此人背叛国家、背叛党之类的,而是愤怒地指出他曾多么慷慨地资助过这位叛徒。
希特勒就是第三帝国这场腐败贿赂大戏的总策划。必须予以澄清的是,希特勒的腐败资金大多并不是贪污公款而来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德国工商界给“希特勒基金会”的募款。最特殊的是两笔钱:一笔是纳粹追随者去世前留给希特勒的遗产(指定元首为继承人),一笔是《我的奋斗》一书的版税。可以说,希特勒已经达到了“公私不分”的“无我境界”,为了收买帝国精英们,他竟然连私房钱都贡献了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希特勒政权的另一面:除了恐怖与暴力之外,还有系统性的金钱馈赠和收买;除了利用意识形态上的高调与洗脑之外,还有特别接地气的物质主义。
足以让纳粹全党感到振奋的是,纳粹式的腐败绝非高层的特权垄断,也制度化地“普惠”到了全党上下。希特勒与纳粹高层对“老同志们”有一种慈父式的怀旧之情。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纳粹二号人物赫斯就发表讲话称:“每一个负责人都要确保,不能让任何一个人生活上出现困难……供养老同志的物质条件必须筹措完备。”
在就业上,纳粹老党员们获得了超国民待遇,用赫斯的话来说就是,“对老党员在旧体制下遭受的歧视和抵制加以补偿”。在纳粹统治的最初几年,纳粹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同志为名义,将几十万纳粹党员安排到了国内公共事业单位的新岗位上,仅帝国邮局一家,在几年间就接纳了三万多名“有功的纳粹党员”。当然,这些国家单位是不需要这么多岗位的,“老同志们”快乐地在其中“工作”。在私人企业中,资本家们也被迫雇用“老同志们”,纳粹甚至在招投标时,将雇用“老同志们”作为竞标成功的一项潜规则。更夸张的是,身为纳粹党员,在招投标中也能获得党和国家的特殊照顾,经常上演高价招标成功的奇迹。据说纳粹有明文规定:“将国家出资的项目都交给党员同志去做,因为这个国家的存在本身就要感谢国社党。”
为什么德国民众可以容忍政治高层腐败,甚至纳粹的全党腐败?《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一书中很直白地指出:“虽然德国群众对腐败进行了大规模的口诛笔伐,但德国社会的确通过腐败获得了很多好处。”
事实上,该书的最后一段话就是:“如果我们不把纳粹统治视为自上而下的独裁政权,而把它看作德国社会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的社会行为,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腐败将纳粹统治和德国社会紧密交织起来,许多‘普通的德国人’也通过中饱私囊参与到了纳粹的压迫和灭绝政策中来。”
但可惜的是,这本书对德国所谓的全民腐败有些语焉不详,其中的细节可以参见《希特勒的民族帝国》一书。
一个关键的逻辑在于,如果全民都参与腐败,并且能广泛地获得好处,那么,谁来提供其中所需的巨大资源?《希特勒的民族帝国》给出的答案是:希特勒是以牺牲其他民族的生存基础为代价来“贿赂”普通德国人的。或者说,就是通过掠夺被侵略国家的经济资源,来提供德国国内全民腐败的物质基础。
一战给普通士兵希特勒留下的最大梦魇就是前线物资的极度匮乏,以及国内的大饥荒与通货膨胀。以史为鉴,希特勒在二战中简直是近乎偏执地与经济专家对着干,对德国民众始终坚持“永不加税”的“仁政”。希特勒相信,只有不降低战时德国国内生活水平,才能获得德国民众的长期支持,才能避免一战末期后院起火的惨剧再度上演。
不得不说,希特勒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无怪乎,《希特勒的民族帝国》给希特勒的统治冠以“受欢迎的独裁”的高度评价,“他们日复一日地收买了人们公开的赞誉,或至少是漠不关心”,“不断地运用社会政策进行贿赂,构成了希特勒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统一的基础”。
为了让国内民众满意,又要负担这场历史上最昂贵的战争,第三帝国政府只有强征不断提高的占领军税,摧毁了欧洲的货币体系;为了保证本国的食品充足,纳粹在占领国抢掠了数百万吨的食物,供应给德军官兵,之后还大量运回德国。
纳粹高层明确地制定过一条原则:“如果在这场战争中有人挨饿,那么一定是别人。”为了供养德国人,纳粹甚至加速了对欧洲犹太人的屠杀,而理由仅仅是为了省下口粮。
即使在前线战况不利的情况下,普通德国人也能吃饱喝足,然后继续支持希特勒政权。希特勒对此再清楚不过了,纳粹的“千年帝国”理想,无论听起来如何花团锦簇,饿上三天就会完全不同了。
对于德国民众在战争期间的饱暖程度,德国妇女们最有发言权。据说,她们在1945年之后的十年中,还充满怀念地暗示:“即使在战争期间我们也没挨饿,因为一切运转正常!而战争结束后一切变得糟糕起来。”当然,德国妇女们选择性遗忘了一些事情:在德国战俘营中,每天有无数的苏联战俘被饿死;在一些欧洲国家,人们饥肠辘辘,却还要将粮食优先运往德国。
同贿赂他的高级官员以及党员同志们一样,这一次,希特勒用社会福利贿赂了整个德意志民族。而德国民众则随波逐流,为小恩小惠欢喜不已,贡献了希特勒最需要的被动忠诚。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希特勒的最大政治武器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