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才是学生习作的生命力

2016-01-29 10:01季宝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期

季宝俊

[摘 要]应试教育导致习作指导功利化。学生作文看似语言华美,立意深邃,实质是走向了迷途,遗失了习作的核心——“真”。因此,教师要正确指导,引导学生写真事,谈实感,表真情,吐真言,让学生习作返璞归真,健康发展,还习作教学一片洁净的天空。

[关键词]写真事 谈实感 表真情 吐真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8

今年高考作文试卷一出来,《扬州晚报》就联合多方作者写高考作文,其中一篇是扬州梅岭小学六年级的一位学生写的。笔者拜读之后,深有感触。这篇作文,对题目理解透彻,立意深邃,旁征博引,文笔干练。老师们纷纷感叹:这么成人化的作品竟出自小学生之手!再看一位作家的文章,看上去朴素无华,语言平实。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是作家的水平不够高,还是学生的习作水平高出一筹?

让我们回顾一下语文教师经历的场景:办公桌上,作文本子一堆加一堆,这一堆是大作文,那一堆是小练笔;老师们拿着红笔,一会儿眉头紧皱,一会儿圈圈画画。学生的作文不令人满意: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胡编乱造,语句不通顺……学生收到作文本后只是随意翻翻得多少分,对老师的评语不以为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从过程来看,老师费心费力,课前认真准备教案,绞尽脑汁启发诱导,不时提醒,相机指导,不厌其烦地细致批改,评语引导,从头到尾,忙得不亦乐乎,但收效甚微。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找回富有生机的健康习作,已成为作文教学迫在眉睫的难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要求用一个字表达就是“真”。

学生作文的“真”,就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感受到的想表达出来的富有个性的语言。为了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说出有特色的话,教师应利用好习作教学的指导环节和评价环节,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指导学生写真事,谈实感,表真情,吐真言,这样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才有可能被激发。

下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引导学生写真事

教材或一些习作练习经常要求学生写《第一次……》,这是一篇记叙文,学生写出来的内容不是“第一次做饭”,就是“第一次骑自行车”,内容狭窄,而且文字叙述平淡,文章布局模式化。写“一位身边令你感动的人”,多数学生选材都是自己生病了,父母冒着严寒把自己背到医院的事。语句表述老套,情感表达生硬,丝毫感受不到那种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指出了一个“真”。所以,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求真,写真事。习作评价也要注重学生习作内容的真实性,引导学生真实作文。

二、引导学生谈实感

最近开展的网络读书活动和红领巾读书活动,要求学生读书后写一些读后感,有关于法制的,还有关于环保的。我早早地布置任务,好让学生好好想想我们学校搞过的与这些相关的活动,或者我们身边曾经发生的与法制和环保相关的事例,把书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学生可以在周末写好,然后通过网络传给我。临放学,我还特意关照一些习作较好的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当周一打开某学生的作文时,我很是惊讶,发现该学生的作文只是从网络上复制了部分文字,看不到我们曾经搞过的活动,也没有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事例,所谓的感受只是寥寥几笔的套话而已。也就是说,孩子们没有真正的读后感。

我们学校地处开发区的工业园区内,可以说每天饱受着工业污染之苦,群众的茶余饭后都会谈到环保这个问题。这也应当是学生最熟悉也最有感触的话题,怎么能只从网上搞些参考呢?现在可是我们孩子书面语言发展的高峰期呀,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的习作指导,有时为了让学生的作文不跑题,符合标准,往往只读几篇范文,却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内心的独特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读例文,实际上是给学生套上了条条框框,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住了。结果,教师越想学生好,学生却越是好不起来。久而久之,把学生的这份灵感给埋葬了。

古人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所以,我们的习作指导与评价应该思考如何去唤起学生内心的独特体验,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指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与所读的书相结合,与身边所发生的事相结合,激发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感而发。

三、引导学生表真情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每提到文章的中心或者说文章的立意,往往就会受到老师或者社会的影响,一律都是积极向上的,绝不会偏向,如果不那样,就不符合老师、参考书或者社会宣传的方向,即使自己有其他的想法,也必须放弃。我记得前几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大礼堂举行的亲近母语阅读交流的活动中,一位台湾教育者指出,大陆孩子对文章立意或者中心的表达都是有套路的,说出来的都是大道理,必须是积极向上的,看不到自己的思想;而台湾孩子的文章,让人觉得很真实,孩子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受老师、社会等因素的牵制,体现了孩子的真实个性。

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想束缚学生的思想,一味地讲究经典,立意高尚,富有哲理,文章结尾注意画龙点睛等。仔细想想,这样的文章是学生的文章吗?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他们抒发真实情感,表达自我的天地,是反映儿童眼中的生活,交流儿童的思想,表达儿童情感的天地。

所以,我们的习作指导要关注学生真实的个性,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用自由之笔,写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吐真言

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语言富有童真,富于跳跃,自由而像童话一般……可这样的语言在学生的作文中怎么不见了呢?我们的教学究竟把学生引向了何处?

查看所谓的优秀例文,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童年趣事》的开头,我上网搜索了一下,有如下开头:“童年中的趣事是最最珍贵的。小时候,我们因为幼小无知而闹出了许多笑话,打开记忆的闸门,童年趣事便接踵而来。”“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像这样华丽而雷同的开篇语非常之多,学生脑子里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肯定不是。这里面有老师们的“功劳”,有习作辅导书的“功劳”。这些语言缺乏童真,不是学生的真情吐露。看似很好的语句,用在作文的开头反而显得矫揉造作。

学生有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看待问题有他们的童真视角,他们的内心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真实见解。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习作环境,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使作文展现活力,透出灵性,这样的作文才有魅力。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