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工作模式探析

2016-01-29 09:22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硕士

朱 雄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俨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专业吻合度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工程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支撑。针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供给者”理应认清形势,采取措施,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体育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各体育院校衡量高级人才质量和人才强校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体育院校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首要任务。

1 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

与就业率相比,就业质量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1]。从毕业生的角度考察就业质量,它是由毕业生就业签约单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接受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它反映着一个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和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初期满意度;从社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考察就业质量来看,它是由一个专业或一类毕业生群体总体签约率、签约单位性质、签约单位履约率、单位反馈意见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它反映高校近年来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契合度。近十年来,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反映在就业质量指标上,协议签约率逐年降低,签约性质由纳入事业单位编制逐渐过度到人事代理制,毕业生福利待遇减少; 毕业生就业专业和职业相关性不高;毕业生签约单位时较少考虑发展前景等问题。以随机抽取三所体育学院近三年体育硕士毕业生部分相关指标为例(详见图1、图2,有关数据来源于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统计和各体育院校发布的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目前体育院校硕士毕业就业质量,可以看出并不尽人意。

图1 武汉体育学院2012—2014届硕士研究生一次协议签约率

图2 上海体育学院 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状况

表2 武汉体育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及职业期待吻合度

表3 武汉体育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统计结果显示:武汉体育学院近三年来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协议就业签约率均在50%左右,保持相对平稳的水平;与之相比,天津体育学院2014年协议签约率与武汉体育学院基本持平;上海体育学院一次性就业率为80%左右(见表1、表2、表3)。从武汉体育学院2014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专业相关度和职业期待吻合度看,专业相关度与职业期待吻合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武汉体院硕士毕业生为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降低了职业期望值;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看,工资待遇满意度相对较低,同时总的满意度偏低。这说明武汉体院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升。虽然在市场严峻的竞争中武汉体育学院硕士毕业生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对职业期待高于实际工作所得,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明显偏低。

2 影响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影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的就业大环境、毕业生就业人口发展过快等客观因素,又有毕业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偏差等主观方面的因素。

2.1 毕业生因素

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形势下,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主体,应当在自主择业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家族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不具备显著性作用,起更重要作用的是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即知识水平和真才实学[2]。这也充分说明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在面向市场的大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择业观念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两大因素。就业意愿牵涉到毕业生的求职动机和在求职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求职欲。无论是出于家庭的考虑,还是个人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就业意愿强烈的毕业生更能找到工作;择业观念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行业和就业前所做的准备戚戚相关。有研究认为,当前研究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研究生对自身认识定位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不成熟的心理特征与择业观念。自负、功利心理、择业观念单一性、认识片面性、目标短期性等[3]严重制约着毕业生求职需求。

在体育院校研究生求职过程中,随着一些传统体育行业和领域人才饱合,毕业生人数增加,迫使许多硕士毕业生不得不放弃向往的高校和体育企事业单位,而转入报考公务员和各类求职考试的大军中。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由于受专业局限,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一般性行业上竞争力不强。另外,一些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在经历本科就业难的压力下考取研究生,认为研究生就业不存在太大问题,这使得他们对就业目标要求过高,就业观念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发生转变,因而,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难以考虑周全,规划长远。

2.2 学校因素

对学校而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已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有效合力还有待提升。一方面是因为体育院校作为单科性院校,随着近几年的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加较快,本、硕毕业生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前几年,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体育院校本科生就业举步维艰,许多本科生毕业就等同于失业,社会不稳定因素骤然增加,使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招生规模受到较大的影响。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积极措施,体育院校必需采取有利措施推进就业工作打开新的局面。另一方面,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就体育院校而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较快,导师负责制度,实质是一名导师全面负责多名学生,导师难以面面俱到,必然酿成研究生质量下降,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另外,体育院校在研究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将研究生就业纳入导师考核、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等,但短时间内其有效合力还没有形成。

2.3 就业指导服务部门方面的因素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是学校设置的具体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由于体育院校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且研究生就业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性特殊的优势,所以成立专门负责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相对较晚。在工作人员配备上多为兼职,最后细化、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还需要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而辅导员由于工作繁杂,且一般三到四年才带一届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相关工作不熟悉,对学生的指导难以产生实效。不少体育院校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主要工作仍停留在为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提供就业服务咨询等,就业指导和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3 提升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工作模式

3.1 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领导机构,形成系统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工作要想发挥实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要建立和完善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认清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落实就业工作书记和校长主管,专人负责,明确责任。领导班子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需求变化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制定和完善符合本校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新政策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就业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二要形成系统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市场环境的研判、择业观念、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投递、就业心理、就业政策等多个方面。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在工作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并以多种形式加以辅导和指导。因为体育院校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成立相对较晚,有些工作滞后,在当前形势下,必需尽快“补课”。

3.2 建立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将实践环节纳入就业管理工作中

实践教育基地是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依托,抓好专业实践环节,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新招收的硕士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招收的研究生大多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研究生在校期间较少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在教育思想上一贯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从近年国家培养研究生的市场导向看,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不断增大。为适应国家人才培养需要和市场人才需求,在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模式中必须加强对就业实习和实践环节的考查。让就业实习、实践工作成为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基地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学校特色,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构建一批不同类型、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网点;其次,加强基地内涵建设是关键。如果不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配套各项软、硬件实施,从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加以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地育人功能就很难得以发挥。学校应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加大投入,将基地做实、做强,才能发挥基地应有的作用;再次,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多方面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必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不同类型的基地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实践基地人才培养有机系统,使基地育人功能得到最大化体现。

3.3 建立就业质量反馈预警机制

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各专业招生比例密切相关。为适应社会需求,最大程度发挥高校培养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在提高体育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工作中应当建立就业质量反馈机制。第一,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市场调查,收集用人单位、企业对聘用后的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将用人单位、企业合理的建议作为在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思路的合理依据;第二,通过建立QQ平台、微信互动等形式,与已毕业的学生保持零距离沟通,及时了解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反馈意见;第三,及时总结和统计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情况,以实际就业质量相关指标作为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第四,定期向社会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分学科、分专业公布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以就业质量报告作为调整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科研投入等经费的使用,构建完成市场反馈、毕业生反映、就业质量数据为依据的就业质量反馈预警机制。

[1] 师博成,赵刚,张琳.基于提升就业质量的高校就业工作模式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4):9~12.

[2] 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53~61.

[3] 郭学庆,于晶.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56~57.

[4] 刘倩,王小丁.研究生就业现状探析与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3,11(4):86~89.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