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伟 张 颖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100013 2.空军三十四师南苑机场医院)
经方治疗外感发热验案一则
刘敬伟1张颖2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100013 2.空军三十四师南苑机场医院)
患者,女,41岁。就诊时间:2015年12月15日。
病史:感冒3 d,头痛,身体疼痛,体温37.5~38.8℃,无汗,自行服用同仁堂感冒清热冲剂3 d,阿奇霉素1 d,发热不退,头痛、身痛难忍,夜晚服用芬必得方能入睡。刻诊:发热,寒战,无汗,体温38.6℃,头痛,身痛,腰痛,咳嗽,舌淡红,苔白,脉浮。血常规白细胞5.6×109/L。
西医诊断: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初期,发热。
处方:麻黄15 g,桂枝15 g,白芍15 g,炒苦杏仁12 g,生石膏48 g,生姜15 g,大枣30 g,生甘草15 g,桔梗15 g,知母15 g。3剂。配方颗粒。提醒患者后期可能会出现咳嗽,如果咳嗽轻微,可以不必就诊,如果咳嗽较重,建议就诊。并嘱患者停用阿奇霉素和芬必得。
药物服用方法:患者下午来诊,嘱患者拿到药物后立即冲服,至夜里12点之前服完1剂半,第二天早上开始,每次服用1/4剂至服完。
患者当晚18时服用1/2剂配方颗粒,温开水冲服。18时30分开始一天的寒战消失,身体微微有发热的感觉,体温38.8℃。19时身体感觉发热,手脚依然凉,疼痛微微减轻,体温38.2℃。19时05分后背、头顶微微汗出。19时50分,体温38.7℃,又服用1/2剂配方颗粒,头痛,不冷,无寒战,身体有微微发热的感觉,身痛减轻。21时,体温38.2℃,身体微痛,头痛,手脚由凉转热,无寒战,不畏寒,咳嗽时感觉较前顺畅,能入睡。23时10分,头痛,体温38.1℃,身体、手脚自觉温热,不畏寒,第三次服用1/2剂配方颗粒。第二日凌晨1时30分,体温37.9℃,头痛头晕不减,不畏寒。4时45分,体温36.2℃,头痛,头晕,口苦,咳嗽比原来剧烈,失眠欠佳,一夜不停醒来,头痛欲裂,手脚依然感觉温热。6时45分,体温36.5℃,微出汗,头痛,服用1/4剂配方颗粒。11时,体温36.2℃,依然感觉手脚温热,身体疼痛消失,头微痛,服用1/4剂配方颗粒。晚上20时,热退,头痛消失,服用1/4剂配方颗粒。第三天早上6时,体温35.7℃,头微痛,可能与睡眠不好有关。继续服用配方颗粒,全天无发热,无身痛,无寒战,轻微咳嗽。疾病告愈。
分析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脉浮。临床辨证处以大青龙汤加减化裁。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为辛温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等。《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浮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以为逆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1]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君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加白芍益阴敛营,防止发汗太过;加桔梗宣肺利咽祛痰;加知母以泄肺胃之热,亦可滋阴。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本方发汗作用强。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应当禁用。临床应用中,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
现代药理表明: 麻黄煎剂和麻黄挥发油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病菌有抗菌作用。桂枝煎剂对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杏仁煎剂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甘草酸能抑制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合胞病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甘草次酸除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麻黄所含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及萜松醇有诱发汗腺分泌引起发汗和降低体温的作用,麻黄碱通过激动α2受体而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从而产生镇痛作用。桂枝煎剂及其所含桂皮醛等均能促进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及解热降温作用,同时能提高致痛阈,从而具有镇痛作用。杏仁中的苦杏宁球蛋白及宁白蛋白以及苦杏仁苷均有镇痛作用[2,3]。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是其所含芒果苷,对多种形式的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具体机制不清,与石膏合用其解热作用加强[4]。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兼有里热,临床表现符合大青龙汤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的辨证要点,故选用大青龙汤加减化裁。因辨证准确,拟方精当,仅三剂而痊愈,可谓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 谭余庆,李晓芹,霍海如,等.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对大鼠下丘脑PGE2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2):11.
[3]董小萍,郭力.麻黄汤发汗、止咳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
[4]夏怡, 李祥, 陈建伟,等.石膏及白虎汤清热泻火功效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2):48.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