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循行与五输穴理论的思考

2016-01-29 16:48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5期

王 静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0)

十二经脉循行与五输穴理论的思考

王静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0)

【关键词】十二经脉;五输穴;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历来受到各个医家的重视,是大家不断思索探讨的一个问题。许多经典理论如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理论、五输穴理论是各医家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经验体会得出的独到见解,虽各医家对十二经脉的循行描述不尽相同,但这些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并指导临床。所以将这些看似不甚统一的理论,从整体出发,全面审察,找出各个理论的联系点,将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统一起来,这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本文将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用充分的论据,按营气和原气的流注规律论述,然后试图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全面合理地解释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及交接走向

十二经脉是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概括了十二经脉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的主要通道。《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故营气的运行通路即是十二经脉循行的顺序。营气循行记载于《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毋己,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说明营气沿十二经络昼夜循行,依次流注,运行不息。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中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概括了十二经脉营气运行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无休。

《灵枢·逆顺肥瘦》篇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藏,这里指胸部。可见十二经脉并不是都在手足末端交接,并非都从四肢末端开始走行输注气血,手三阴经从胸部开始循行,足三阳经从头面部开始循行。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均将手足末端作为经脉循行的起点。可见,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起点即“根部”与五输穴的“井穴”分布相吻合,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并不相符,这似乎违背了标本根结理论的特点。

五输穴理论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指出:“四关者,两手足刺之而已,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中也。”《灵枢·根结》:“四肢为阴阳之本。”《素问·厥论》:“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灵枢·终始》:“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灵枢·动输》:“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针灸甲乙经》中说“末”即“肢”。四关即四肢末端,四肢末端为阴阳之气起始部位。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十二经之原气出于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原气的循行与五输穴的循行方向一致。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即“井、荥、输、经、合”的五输穴,形象地描述了十二经气血流注的过程。

标本根结理论突出说明四肢与头面、胸腹的联系。五输穴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表现,故十二经之原气由四肢向躯干循行,皆以四肢末端为本为根,向上结聚于头、胸、腹部为标。这样经脉原气由合穴入脏腑,作用于内脏和躯干部位。这与用来说明四肢与躯干之间经气运行的升降关系以及经脉上下相互关联和本末关系的标本根结理论相吻合。

对两种循行方式的认识及统一

十二经脉循行有两种方式:一是与营气循行相同,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休。营气产生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阴肺经,随经灌注并行经隧,化生血液,营养周身。二是按照标本根结理论,十二经脉循行以原气经过的路线为主。原气出于四肢末端的五输穴,向心向上流注,循行周身。营气循行方向与原气循行方向是不同的,所以二者所支配的经脉循行路线也不尽相同,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呢?按营气循行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可见所有经脉并不全起始于四肢末端,这与五输穴以及标本根结理论相悖。五输穴虽说明所有经脉循行皆以四肢末端为起点,但从经脉循行规律及交接部位来看,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与五输穴的循行相同,均起于手足末端;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起于胸腹部和头面部,与五输穴的循行不符。但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的循行规律,与五输穴理论之间的联系是否可以这样描述呢?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循行到手足末端,气血像流水般流注到很盛大的状态,然后像流水般的气血大部分在指端灌注终止,而有小部分气血像流水冲击彼岸然后回流一般,折返到肘膝关节附近,这样就加强了肘膝关节以下相同部位经气循行的强度。这与“五输穴”理论似有相关之处。所以是否可以说:五输穴是脏腑病所属经络的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经气延续,这样增强了经气流注效应,所以这也是五输穴是治疗经病的依据之一。但折返之气血只会有逐渐减弱到微小的状态,又与“五输穴”的原气流注逐渐强盛的特点并不相符。

另《灵枢·邪客》篇记载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循行:“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膈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人于胸中,内络于心脉。”两条经脉的“屈折”循行与《灵枢·经脉》篇不同,但可以解释此两经的起始部位为指端,符合“五输穴”理论,但又与经脉交接规律相悖。

营气与原气同属经气,经气流注的起点可以用营气循行和“井、荥、输、经、合”的五输穴理论表现,此二者若分开描述经脉循行规律则形象准确,相得益彰。若将二者合在一起描述,则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并不同时适用于针灸学的两个古典理论,即用十二经脉走行交接规律与“五输穴”及标本根结理论相矛盾。用经气流注“屈折之数”也只能诠释部分理论。《灵枢·官能》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行之逆顺。”《九针》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灵枢·逆顺》曰:“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谓经脉之气交相逆顺而行。说明针刺经穴时,经气有逆顺运行的双向调节性,这也解释了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既然经气有逆顺之理,那么十二经脉也便可有逆顺循行,可见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五输穴理论是渊源不同、相辅相成的。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