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明珍教授治疗心悸病经验

2016-01-29 22:41刘秀枝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阳远志心系

杨 军 刘秀枝 李 倩(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华明珍教授治疗心悸病经验

杨军刘秀枝李倩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心悸病位主在心,但与其他诸脏相互生克制化,休戚相关,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心悸病应从整体、协调角度看待疾病,从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平衡出发,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关键词】心悸五脏功能失调整体观念治疗经验

华明珍教授治疗心悸病,强调整体观的运用,指出心悸病发病甚为复杂,其发病多与禀赋不足、年老体衰、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最终导致心之脏腑气机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发病。而五脏六腑既相互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调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强调治疗心悸病过程中治疗方法及思路从整体、协调角度看待疾病,从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平衡出发,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华明珍教授从医治学40余载,学验俱丰,方药辨证精效,擅长治疗心系疾病,临证用药崇尚阴阳整体,脏腑相关,遣方用药独具特色,现将心悸病治疗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 五脏功能失调为心悸病的病机根本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发生病变时,脏腑之间又会相互传变,彼此影响。心系疾病虽病位在心,但在生理病理上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五脏功能息息相关,不能孤立分割[1-2]。

心为君主之官,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主中州,主灌四旁,如脾气失调,运化不健则不能奉心化血,导致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可见诸虚损之证而气血不能养心。脾又为生痰之源,如饮食不节,谷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可聚湿为痰。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肺失宣降,水津不能布散,亦可聚而为痰,痰气、痰瘀、痰水交阻互结,均可阻遏心阳、痹阻脉络,因虚致实,实邪阻滞,心不得养[3]。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流畅。若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血失和,痰瘀气滞交阻,或兼肝肾阴虚则阳亢生热,炼液为痰,痰热扰心,可见枢机不利,传导失职,心失所养。若后天失治失养日久波及先天,或先天禀赋不足,均可导致心病及肾,或肾病及心,终致心肾同病。肾乃全身阴阳气之根本,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阳独亢,则心悸不宁,肾阳不足,则心阳亦虚,阳虚饮结水泛,格阳于外,均可致心悸病的发生。

华教授认为,心悸的发生发展与脾、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及脏腑失调所产生的痰浊、瘀血、水湿、气滞等致病因素息息相关。最终体现在心之气血阴阳失衡而发生病变。因此本病治疗须注重脏腑同治,阴阳相配,不拘一脏治五脏,注重五脏相关,以平为期、以和为贵,协调全身脏腑功能,方为治病求本之治,方能切实提高疗效。

2 从整体出发,脏腑同治为治疗心悸病的关键

2.1补脾以养心心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经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即“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气血的充足有赖于脾胃后天之本的生化。心血、心阴、心气、心阳的旺盛与否决定于脾胃的运化功能[4-5]。而气血的运行,更依赖脾气的统摄,才能正常运行不致溢出脉外,《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气血生化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和调,脾胃受病,则诸病丛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从脾胃气血的培护鼓养论治心悸病,乃滋化源之法、治病求本之法。

《灵枢·营卫生会》中指出“血者,神气也”,正气充旺,神机调控,心脾气血充足,则神机安正。若劳倦伤脾,心血暗耗,气血亏虚则神明失养,心脾气血不足,患者易出现气血不养心之心悸、失眠、烦躁、乏力、面色萎黄、纳呆诸症,心血虚少不能敛降心阳,故现惊悸不安诸证。华教授认为,治疗当健脾以益气血,使气血充足心得养而悸自除。拟心悸方如下:太子参18 g,黄芪18 g,当归15 g,赤芍12 g,白芍12 g,郁金10 g,酸枣仁24 g,远志10 g,云苓10 g,桂圆肉10 g,麦冬15 g,川芎10 g,首乌藤18 g,苦参12 g,龙齿18 g,炙甘草10 g。方中太子参、黄芪、云苓、当归、桂圆肉补脾益血扶助正气以治其本,首乌藤、龙齿、远志宁心安神以治惊悸,血不足可见虚热之象,加用苦参、麦冬清热养阴以合阳,加用赤芍、白芍、郁金、川芎行气解郁、活血凉血以助血行。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止悸之功。2.2补肺祛邪以利心心与肺的关系,以宗气为维系。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辅助心之行血。心与肺同居胸中、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而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属于阳之气靠属于阴之血而依存,属于阴的血靠属于阳的气之推动而营运,所以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与气共同存在于人体血脉之中,周流不息,营运全身各部无处不到[6]。若肺气不利,心肺发生病变,二者互相影响,必将导致心脉瘀阻等气虚气滞瘀血水停诸证,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喘促、咳痰、肢体沉重等症[7-8]。华教授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水,方用益气化瘀利水方,组成:黄芪30 g,赤芍15 g,川芎10 g,当归15 g,桃仁12 g,红花10 g,桂枝10 g,云苓15 g,葶苈子15 g,大枣3枚。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为主,气足血活,使气帅血行,通畅无阻,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桂枝、云苓、葶苈子益气利水。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强调血非气不运,水非气不利,气非有形之血与津液不能承载及生化,只有气血和畅无虚无滞,心肺功能方能协调发挥。

2.3调肝宁心心与肝关系密切,首先在经络上密切联系,足厥阴肝经上行至胸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相交。其次肝为风木之脏,五行属木,心五行属火,木生火,心肝属母子关系。可见心与肝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密切相关。从肝论治心系疾病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9-10]。

心者君主之官,主神志与血脉。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及藏血,体阴而用阳,既储有形之血,又疏无形之气,是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血脉充盈,肝血充足则心血旺盛,心有所主,肝有所藏,心肝血虚则神魂不安,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心血不足,神机失养,肝气失用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血不养神、心神不宁之心悸、烦躁、失眠诸症。华教授治疗以养血疏肝,定志安神。自拟逍遥方如下: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0 g,云苓10 g,白术10 g,薄荷6 g,香附10 g,枣仁18 g,远志10 g,枸杞子15 g,牡丹皮10 g,栀子6 g,甘草6 g。方中当归、白芍、柴胡、云苓、白术、薄荷、香附养血疏肝,健脾祛湿,牡丹皮、栀子以清血分虚热以安心神,枸杞子、酸枣仁补精血以养心,远志安神,甘草和中,全方共奏养血解郁安神止悸之功。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的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起着调节作用。肝为刚脏,主生主动,对气机具有疏通、畅达、升发的作用,肝气条达,疏泄有度,则气机调畅,气血运行顺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活动才能正常调和。若肝气逆上,势必影响心神,扰乱心之阴阳气血平衡,必将出现心悸、失眠、烦躁诸证[11],临床中,华教授使用的舒肝汤正是针对肝气不舒影响心神所发惊悸而设,其组方如下:柴胡10 g,白芍15 g,陈皮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厚朴10 g,酸枣仁18 g,远志10 g,首乌藤18 g,合欢皮12 g,百合10 g,甘草6 g。方中柴胡、白芍、川芎、枳壳疏肝降气,使肝气协调气不上逆,则心免受肝气逆乱之扰,陈皮、厚朴行气祛湿,降胃气以降肝气,酸枣仁、远志、首乌藤、合欢皮养血宁心安神,百合养肺阴以佐金平木,香附理气舒肝以行气血,全方共奏疏肝降气宁心安神之功。

2.4心肾同源心主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血互生,二者水火既济,阴阳互根,关系密切。肾水上腾而济心火,心火下降而温肾水。心居上焦属阳主火,以下降为和;肾居下焦属阴主水,以上升为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水火之脏,主一身阴阳,如《医贯》载“五脏之真,唯肾为根”。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欲养心阴,当滋肾阴,欲温心阳,当补肾阳。因此治疗多心肾同治[12]。

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必致心火独亢,热扰血脉,心神失养,可见心悸,胸闷,烦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华教授用自拟滋水复脉饮如下:生地黄、熟地黄各12 g,山茱萸肉12 g,炒山药12 g,炒丹皮12 g,云苓9 g,泽泻9 g,炒川连6 g,肉桂2 g,当归9 g,枣仁15 g,丹参12 g,白芍12 g,生龙骨、生牡蛎各12 g,五味子9 g,甘草3 g。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肉、炒山药、炒丹皮、云苓、泽泻、当归、酸枣仁、丹参、白芍滋补心肝肾之精血养阴以制阳,肉桂少量以温化精血,使肾水上腾以济心火,炒川连清心君之亢热,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收敛固涩使心火下潜,心肾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则心悸自除,全方共奏清热养阴止悸之功。

如肾阳亏虚,必致心阳不振,命门火衰,心阳不振,寒邪内生,凝滞血脉,心神失养,可见心悸,胸痛,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唇甲青紫,舌胖有瘀斑,脉沉而涩等。治以温补心肾阳气,活血行滞以止悸[13]。方用自拟强心复脉饮:太子参15 g,麻黄6 g,附子6 g,细辛3 g,川芎10 g,赤芍12 g,柏子仁12 g,远志10 g,云苓10 g,丹参15 g,黄芪18 g,苦参15 g,甘草6 g。方中太子参、麻黄、附子、细辛、云苓、黄芪温补心肾阳气,川芎、赤芍、丹参活血祛瘀,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苦参清虚热治悸以治其标。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养心、化瘀行滞止悸之功,使肾阳得复,心阳旺盛,气血流畅,心有所养,则悸痛自止。

3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75岁,2014年10月13日初诊,以心悸,胸背闷疼10余年就诊。查体:T 35.5℃,P 49次/min,R 14次/min,Bp 140/80(1 mmHg=0.133 kPa)。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心空落感,疲乏困倦,气短,重则胸背闷痛,胃不适,纳差,大便稀,小便调,双下肢略水肿。既往史:房颤病史10年。5年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个),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T波地平。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虚证)。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处方:强心复脉饮。组成:太子参15 g,麻黄6 g,附子6 g,细辛3 g,柏子仁12 g,赤芍15 g,远志10 g,云茯苓10 g,丹参15 g,黄芪18 g,甘草6 g,苦参15 g,川芎10 g。水煎服,每日2次,7剂。复诊:2014年10月21日,心率60次/min,食欲不佳,晨起大便急,大便稀软。去苦参,加山药12 g,莲子肉12 g。水煎服,7剂。三诊:2014年10月28日,心率63次/min,食欲好转,大便成形,每日1次,上方继服,7剂。

讨论:华教授认为,本例患者心肾阳虚,不能鼓动血脉,可见心悸、疲乏、胸闷、胸痛,心率偏慢等症,肾阳不足不能温助脾阳,可见胃不适、疲乏困倦、大便稀等症,故治疗当以温补阳气为法。本例患者的治疗使用附子、细辛、麻黄、黄芪、太子参、云苓温补振奋心肾阳气,川芎、丹参、赤芍活血行气,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苦参反佐,稳定心率,以防温热,复诊时加用山药、莲子肉以加强健脾益气止泻之功,去苦参之苦寒,疗效显著。

4 按 语

总之,心悸病位主要在心,但与其他脏腑相互生克制化,休戚相关,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责之于心脾肝肾功能失调,邪实责之于热、痰、瘀、水、寒凝、气滞等实邪扰神,各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关联。临床治疗必须严密观察病情,详审五脏偏差,根据机体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状况,分虚实标本主次缓急而灵活运用,治病必求于本[14-15],才是论治之关键,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辛效毅.何立人治疗心系疾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21-1522.

[2]杜毅,杨关林,陈旭.整体观念与胸痹心痛治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2142-2143.

[3]车伯琛,郭伟星.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调中补心汤探讨心系疾病治疗方法[J].环球中医药,2012,7(5):523-525.

[4]丁成华,曹晓瑞,马丽珍.略论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5):17-18.

[5]封亚丽.胸痹脾胃论治纂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20-621.

[6] 任然.试论益气活血化瘀法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5(7):1956-1957.

[7]钱晓菊.胸痹治疗拾零[J].河南中医,1995,15(4):218-219.

[8] 秦恩用.王清任逐瘀法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5-04-21(3).

[9]阎镛.平肝养肝法治疗心悸[J].四川中医,1992,11(6):31.

[10]孟庆平.孟铭三以调肝为主治胸痹[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3):52-53.

[11]郭闫葵.蒲家祚教授辨治心悸经验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243.

[12]杨建宇,朱庆文,王暴魁,等.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汇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4):65-77.

[13]华愫.华明珍教授从肾论治心悸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15-16.

[14]邓先瑜.化痰药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报,1998,26(6):12-14.

[15]孔凡涵.胸痹治疗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3):7-9.

R249.8文献标志码:A

1004-745X(2016)06-103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026

(2015-12-25)

猜你喜欢
心阳远志心系
标点符号
心系“国之大者”
毛远志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毛远志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心系农家情未了
厚朴汁炙远志对小鼠胃Cajal间质细胞Ca2+通道的影响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