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丙营李 曼
(辽宁省阜新市矿业集团公司平安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宫颈癌的病理因素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分析
刘丙营1李 曼2
(辽宁省阜新市矿业集团公司平安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目的 探析宫颈癌病理因素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4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1例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探讨宫颈癌患者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比患者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以及浸润宫颈间质深度等临床资料,结果提示宫颈癌患者的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与多种病理因素相关,临床医师应当高度重视。
【关键词】宫颈癌;病理因素;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也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重大原因之一[1]。随着当今社会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宫颈癌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临床中主要应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予以治疗,治疗之后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也是临床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探讨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各种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非常重要[2]。我院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4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在29~77岁,平均为(51.6 ±7.5)岁;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鳞状细胞癌101例、腺癌患者47例(其中有5例腺鳞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Ⅰa期患者15例、Ⅰb期患者66例、Ⅱa期患者41例、Ⅱb期患者22例、Ⅲ期患者4例;对患者进行病理分级:Ⅰ级患者45例、Ⅱ级患者50例、Ⅲ级患者53例;肿瘤直径在4 cm以上的有63例,直径在4 cm以下的患者85例;51例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另外97例患者未转移。
1.2 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不同病理因素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3]。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20.0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值检验,三组及以上对比采用u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本组148例患者共计有51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4.46%,其中一组淋巴结转移患者38例、二组淋巴结转移患者13例;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患者31例、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10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6例、其他部位患者4例。
2.2 病理因素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患者病理因素之间的差异发现,患者的病理学分级等级越高、肿瘤的直径愈大、临床分期水平越高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分级上,Ⅰ级中淋巴转移占15.56%(7/45),Ⅱ级中淋巴转移占28.0%(14/50),Ⅲ级中淋巴转移占66.67%(30/53),经u检验,P<0.05。在组织学类型上,鳞癌中淋巴转移占34.65%(35/101),腺癌占34.04% (16/47),经χ2检验,P>0.05。在临床分期上,Ⅰa期中淋巴转移占6.67%(1/15),Ⅰb期中淋巴转移占31.82%(21/66),Ⅱa期中淋巴转移占39.02%(16/41),Ⅱb期中淋巴转移占40.91%(9/22),Ⅲ期中淋巴转移占100%(4/4),经u检验,P<0.05。在肿瘤大小上,≤4 cm中淋巴转移占24.10%(20/85),>4 cm中淋巴转移占49.21% (31/63),经χ2检验,P<0.05。在肌层浸润深度上,<1/2中淋巴转移占23.86%(21/88),≥1/2中淋巴转移占50.0%(30/60),经χ2检验,P<0.05。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最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发展中国家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为对其早期病变的诊断、检查和治疗上的重视不足,由于普查工作不完善造成疾病的预后不良[4]。由于疾病的发展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发展,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是女性的主要追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治疗结束之后,仍然会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者转移。宫颈癌发生之后的主要转移途径为直接蔓延或者是淋巴结转移,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血行转移。大量国内外研究证实,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是最为重要的影响预后的因素。患者具有同样的肿瘤临床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5]。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的生存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宫颈癌的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①临床中有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宫颈癌腺癌患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明显高于鳞癌患者,但是在本组研究中,腺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4.04%、鳞癌患者发生率为34.65%,二者之间的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部分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组研究的样本较少,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发生偏差。②临床研究提示,肿瘤的最大直径是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国外学者认为肿瘤的最大直径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当宫颈肿瘤的直径在4 cm以上的情况下这种相关性表现的更加明显。在本组研究中,肿瘤直径在4 cm以下的85例患者中,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25例(24.10%),而肿瘤直径>4 cm的63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31例(49.21%),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肿瘤直径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且与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③同时,在本组研究中,病理分级为Ⅰ级的45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7例,发生率为15.56%;病理分级为Ⅱ级的50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14例,发生率为28.0%;病理分级为级的53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30例,发生率为66.67%,可见随着肿瘤病理分级的增加,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临床分期为Ⅰa期患者15例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1例(6.67%)、Ⅰb期患者66例,淋巴结转移患者21例(31.82%)、Ⅱa期患者41例,其中淋巴结转移的有16例(39.02%)、Ⅱb期患者22例,淋巴结转移患者9例(40.91%)、Ⅲ期患者4例,淋巴结转移患者4例(100.0%)。不同的肿瘤组织学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小的仅有6.67%,而最高的达到100%,差异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⑤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在1/2以下的88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21例,发生率为23.86%;而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在1/2以上的60例患者中有3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0%,远高于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在1/2以下的患者,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肿瘤肌层浸润深度与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总而言之,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治疗情况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准,绝大多数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存在较高的转移率。为了提高手术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成效,临床医师在治疗前应当充分评估患者的生理和病理资料,对于肿瘤分期较高、直径较大、浸润基层深度较大的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避免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最佳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尹月菊,盛修贵,李兴兰,等.早期宫颈癌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6):457-460.
[2] 李燕,王銮虹,朱安娜,等.ⅠB1~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8):598-602.
[3] 楼寒梅,朱滔,邵峰,等.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6):434-438.
[4] 孙瑞瑞,胡尔西旦•尼牙孜,赵化荣,等.早期宫颈癌FIGO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性及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5,(8):704-708.
[5] 曾威,徐文生,徐红,等.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3):206-210.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7-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