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杰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48例临床体会
李锡杰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降糖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为2周,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痊愈9例,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补阳还五汤;增液汤;糖尿病;便秘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常见症状之一,是由长期的高血糖致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排便障碍。患者因为大便排出困难,不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会诱发血压升高、脑卒中、急性心衰及心律失常等,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48例糖尿病性便秘,临床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内科门诊治疗患者4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43~75岁,平均(62.1±5.8)岁;糖尿病病程3~19年,平均(10.6±2.4)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便秘的诊断:①排便时间延长,3d以上排便1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饮食控制,坚持适当运动,予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5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每次水煎取汁200mL,2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便秘的疗效标准[2]拟定。临床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病前水平,其它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72h,其它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24h,或便质干结情况改善,其它症状均有好转;无效:便秘及其它症状均无改善。
48例中,临床痊愈9例,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
患者黄某,男,66岁,退休教师,于2015年3月8日就诊。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10年,口服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治疗,血糖控制稳定。近5年反复便秘,4~7d排便1次,每次须蹲马桶30min以上方能解出,大便量少质硬。曾在外院行肠镜检查示大肠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糖尿病性便秘。经常服用果导片、麻仁软胶囊、番泻叶和肛注开塞露,久则便秘愈发加重,患者苦不堪言。刻诊:1周来未排大便,神疲乏力,伴有口干,腹部坠胀,纳眠欠佳,舌淡暗,苔薄黄,脉沉细。证属:气阴亏虚,肠燥瘀阻。治宜益气活血,润肠通便。处方如下: 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5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每日1剂,7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周期间排便3次,量可,粪质仍偏干,但排出通畅,症状均有减轻,故效不更方。继服7剂后复诊,患者精神转佳,自述每1~2日大便均可畅解,粪质正常,诸症消失。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糖尿病性便秘患者逐渐增多,其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5%[3]。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高血糖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胃排空延迟,肠蠕动减弱。此外,患者便秘又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会加重糖尿病和促使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及早进行治疗。目前西医多采用缓泻剂、促胃肠动力药、外用开塞露或定期灌肠,效果欠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医在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三因治宜等理论的指导之下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平阳秘”,对于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4]。
糖尿病性便秘属中医学“消渴”、“便秘”范畴,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云: “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中医学认为,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日久耗气伤阴,气虚则肠腑传导无力,阴虚津枯则肠道失润,另气阴亏虚,亦使血行不畅,肠络瘀阻,均影响大肠传导功能,糟粕难下,故发为便秘。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笔者在临床诊治中以补阳还五汤与增液汤配合使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甘温,大补肺脾之气,使气旺以促肠运;当归、桃仁既能养血活血,又有助润肠通便;赤芍、川芎、红花、地龙化瘀通络,令肠道血脉通利而有所养,传导之功自复。增液汤取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使津液充足,增水行舟,促进排便。两方合用,各自发挥所长,共奏益气活血通络,养阴润燥通便之效,故大便通畅,机体得安。
综上,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疗效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31-132.
[3]向旭,朱海杭.糖尿病便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4:251-252.
[4]刘莱莱,段娟.中医辨治糖尿病性便秘述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1-53.
(编辑:程鹏飞)
2016-10-14
李锡杰(1980-),男, 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
R587.2
A
1007-8517(2016)24-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