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健康中国建设,拓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
——读李恩昌等《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有感

2016-01-29 16:11张金钟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伦理学医疗卫生学者

张金钟

·书评·

投身健康中国建设,拓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
——读李恩昌等《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有感

张金钟

读李恩昌等学者的《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一书,突出的感受是,医学人文学者应置身于健康中国建设,在维护、促进国人健康的实践中实现医学人文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具体说来,可展开为三。

第一,为健康中国做贡献,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视角应宽广。

“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学术见解,该书作者从医学的使命与目标、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医改的成败得失、“道德资本”、“德源资产”等维度对这个学术见解做了分析讨论。该书的这一见解正在成为学术界和医疗卫生界的共识。要发挥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视野必须宽广。当前,维护、促进国人健康正在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今年初,有两件事情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健康中国”第二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体章节,从全面深化医改、健全医保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卫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等8个方面,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行了论述。这两件事说明,“健康中国”经过几年的研讨后,不仅已经进入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而且在着手实施。也可以看出,从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向注重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在内的维护、促进国人健康的转变,是医疗卫生事业目标、原则、方法的重大进步。对此,医学人文学研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可以说,置身维护、促进国人健康,是医学人文学研究当前要联系的最大实际,也是医学伦理学今后发展的广阔平台。

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强调的是树立大健康思维,是对过去的“大卫生观”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健康伦理学的论证和支持。把健康优先的理念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国民营养改善、烟草控制、健康行为养成法治建设等方方面面。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与居民的膳食营养不平衡有直接关系,大部分慢性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早期预防就能降低发病,应加快国民膳食营养标准或营养法制建设,根据国民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生活环境,制定不同的居民膳食营养标准或营养法规,包括从膳食结构到营养标准,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引导国民选择合理平衡的膳食和营养均衡的食品。对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给予了关注。该书指出,健康道德责任是包括卫生部门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有部门、所有社会成员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行动与人民健康联系起来,防止自己的工作过程、工作结果以及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并以之努力维持和促进人民健康。人类、国家和社会成员的健康道德责任是健康道德责任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该书的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和具有前瞻性的。该书作者全方位思考伦理学问题的理论风格,对社会道德进步促进大众健康的认识,代表了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第二,为健康中国做贡献,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触角要深入。

以维护和促进国人健康为目的的医学人文学研究,必须跟上医疗卫生实践、深入医疗卫生实践,思考、回答医疗卫生实践面临的问题。脱离医疗卫生实践的所谓“医学人文学”,是医学人文学发展的歧途。当前,我们的医学人文学研究仍要努力克服与医学实践若即若离、甚至偏离医疗卫生实践的倾向。该书敢于面对问题、分析问题的特点,是对这个倾向的纠正。医学人文学研究要联系实际、深入实践,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无论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知”、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行”,还是“知”与“行”的统一,都不能脱离医疗卫生实际,都要深入医疗卫生实践。这在理论上是清楚的,已为人们普遍接受。问题出在现实的医学人文学活动中。像“书斋”“象牙塔”里自说自话地界说理论、推演概念,甚至编排晦涩文字的现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毫无疑问,这对医学人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质言之,这是医学人文学发展的歧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操作和学科发展两个层面分析。

从操作层面看,医学人文学研究怎样联系实际,怎样深入实践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医学人文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医学人文学研究要联系实际、深入实际,必须解决方法、途径的问题。人文学者要置身于医学实践,就要学习医疗卫生管理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就要和关心医学人文学的医疗卫生管理者、临床医生联手。医学人文学研究领域的许多学者深入实践,潜心研究医学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总体上看,医学人文学者主动、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尚不够自觉;医学人文学研究联系实际、深入实践的方法、途径还不够明确,医学人文学人才培养中贯彻联系实际、深入实践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确立。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但这是表层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对医学人文学学科发展的理解。毋庸置疑,医学人文学科有别于卫生事业管理、临床医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理论性。但是,有别于实践的医学人文学理论,绝不排斥实践。这不仅因为,正确、深刻的医学人文学理论来自实践,要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更因为,医学人文学理论要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这是医学人文学者必须深入实践的最为深刻的理由。

当代医学人文学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当代医疗卫生实践。比如,要关注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大幅上升。我国高血压患病者达到2.6亿人,糖尿病患者1亿多人,还有大量的心脑血管病、慢性非阻塞性肺病患者,慢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左右。慢病防控已成为影响健康中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人文学者要深入开展针对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策略的研究,要从医学人文学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再如,要关注医疗卫生服务与当前脱贫攻坚战的关系。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尚有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有42%是因病致贫返贫,占贫困人口总量第1位(其他为因灾致贫占20%;因学致贫占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占8%;其他原因致贫占20%)。医学人文学者要深入开展农村医疗救助体系研究,为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作出贡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切莫浮在表面,而是要深入、深入、再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建树,才能发展医学人文学理论。

第三,为健康中国做贡献,医学人文学者应投身实践。

倡导理论付诸实践也是《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的一个特点。比如,在分析史怀泽“敬畏生命、敬畏一切生命”著名命题的基础上,该书提出了“关爱生命、护卫生命”的命题。“关爱生命、护卫生命”命题对医学伦理学乃至医学人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医学人文学研究不仅是“高、大、上”的,而且是“精、准、实”的,“高、大、上”与“精、准、实”的有机结合,才是医学人文学者的境界和学术风格。评价医学人文学研究成果的标准,就看是不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该书既有宏观视野,又能够探幽发微。正如李恩昌编审所说,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30年,“矢志伦理为健康、愈苦愈乐愈神往”。 世界卫生组织原副总干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伦理学委员会委员胡庆澧教授曾评价说:“在生命伦理学界,李恩昌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型编辑。他扎根编辑工作,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清苦,但他却乐在其中,有了自己的研究并做出了大学问。”

在实践中发现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问题,研究成果落脚、落实在实践上,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医学人文学研究不停留在务虚的层面,要从务虚向务实发展;不停留在提出问题,要从提出问题向解决问题发展;不停留在“说”和“论”上,要从“说”“论”向做发展,实现“说”、“论”、做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说,医学人文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仅要正确,还要有操作性,对策、建议要精准;不仅要指出应当怎样做,还要努力带头做、身体力行。这是医学人文学界的薄弱之处,在这方面,该书也略显不足。我们愿意和李恩昌等学者一起在今后的医学人文研究、实践中,弥补上这个不足。

综上,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视角应宽广,是谓医学人文学者站得要高;医学人文学研究的触角应深入,是谓医学人文学者看得要准;医学人文学者应投身实践,是谓医学人文学者做得要实。站得高、看得准、做得实,是医学人文学者的使命,也是医学人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张金钟,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天津医科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伦理学医疗卫生学者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学者介绍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