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兵成
(湖北省云梦县中医院康复科,湖北 云梦 432500)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恢复的影响
何兵成
(湖北省云梦县中医院康复科,湖北 云梦 432500)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以来收治的100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种生活指标的变化及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67.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前后治疗效果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比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综合评定(FCA)比治疗前水平显著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DN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 和FC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生活活动能力指标均有较好的转变,不仅提高患者预后质量,而且治疗过程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偏瘫;生活活动能力;指标恢复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主要表现是身体或四肢出现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偏瘫患者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能力,偏瘫的病因很复杂,主要原因可能与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偏瘫患者原来越多。临床上治疗偏瘫一般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改善患者的症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临床上一般用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选取100例患者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2.56±21.6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2±2.15)年;其中左侧偏瘫患者40例,有责编瘫患者60例;脑出血68例,脑梗死32例;所有患者均没有影响功能回复的额神经、肌肉、骨骼性疾病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偏瘫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康复优化治疗,具体治疗方法首先选取患者的患侧运动区、感应区等,对于患者偏瘫程度在Ⅰ~Ⅱ期的患者,以患者的手太阳和手太阴,以及足太阳和足太阴为主要的针灸区域;而对于偏瘫程度在Ⅲ~Ⅳ的患者,应该找到患者的手太阳足太阳、天宗、阳池等主要治疗区。针灸频率为1/天,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
1.3瘫痪程度分级标准。延缓期:患者四肢活动不灵活,不能主动活动;联合反应期:患患有痉挛,较难灵活运动;共同运动初期:患者痉挛增强,活动受一定的限制;共同运动期:患者痉挛减轻,患肢能够分离运动;分离运动初期:患者痉挛减轻,能在别人的辅助下做分离运动;协调性运动期:患者协调运动恢复正常,痉挛消失。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其他指标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当P<0.05时,代表数据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一系列的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而观察组患者功能综合评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变化比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2。
偏瘫是脑血管等老年病的主要后遗症,常常出现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临床上治疗偏瘫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患者入场生活能力。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头针、体针等联合西医康复治疗,刺激患者没有坏死的细胞,从而促进患者血液流通与肢体运动[1]。偏瘫患者一般都会有脑部淤血症状,利用针灸治疗能够打通血脉和经络,进而使患者能够灵活运动。
针灸能够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能有效的改善脑血流障碍,从而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同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概率。现代康复治疗是一种使用神经肌肉促进手术方式治疗,它能够使患者机体运动更加协调,调动患者各方面肌肉的反射,增加患者组织肌肉张力的反常,使机体各部位协调控制功能有效的提高,能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西医学泌乳理论认为,泌乳受数种激素精细调节。完整的下丘脑-垂体轴对启动并维持乳汁十分重要。乳房穴位按摩通过按摩乳房腺体组织穴位,可反射性引起脑垂体分泌催产素和催乳素,促进乳汁通畅排出。
总之,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两法合用相辅相承,效果优于单一运用中药治疗或穴位按摩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颖.针灸按摩并用治疗产后缺乳4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98.
[2] 唐士元.家庭按摩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R245;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4-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