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增
(山东日照市畜牧兽医局,276800)
日照市蜂产业发展优势、问题及对策建议
张家增
(山东日照市畜牧兽医局,276800)
蜂产业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产业,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蜂蜜作为食药两用品,具有养生保健、祛病疗伤、增强人体免疫力和美容养颜等功效,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珍品。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西接沂蒙山区,北靠胶东半岛,南与江苏省接壤。辖2区2县3个开发区,总面积5360平方公里,人口294万。境内多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蜜源植物丰富,系养蜂传统地区。目前拥有养蜂户160余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存养蜂2万多群,年产蜂蜜1600余吨,年加工蜂蜜能力达2万吨。蜂产业养、加、销各环节齐全,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畜牧子产业。
日照市发展蜂产业具有独特优势:
1.蜂蜜加工出口量全国第一
2014年,日照市各类蜂蜜加工量1.7万吨,其中出口1万吨,占全国出口份额的12%,稳居全国第一,且占全省出口额85%,在全国、全省均占据第一把交椅,是响当当的全国领先。产品出口欧盟、日本、中东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凡是中国蜂蜜出口市场,日照市均有份额。
2.蜂产业装备研发制造全国领先
日照五征集团拥有全国领先的蜂业机具研发和生产能力,生产的2款养蜂平台车集养蜂、运输、初加工和蜂农生活多功能于一体,已经纳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在全国具有首创性。日照市五莲县丰盛养蜂专业合作社研发的具有C证驾照资格使用的综合养蜂车,已授权蓬莱汽车改装厂进行试生产,在全国也具有领先性。
3.蜂产业企业龙头地位稳固
日照市华康蜂业集团有限公司,资产2.8亿元,年销售收入3.51亿元,员工165人,年加工蜂蜜能力2万吨。旗下控制全国各地养蜂专业合作社13个、养蜂户1225个,蜂群15.7万群,已经形成了蜜蜂养殖、原料供给、蜂蜜加工、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和蜂业旅游体验等一条完整产业链。企业拥有10万净化级GMP加工车间,省级蜂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通过质量/环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QS认证以及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系山东省十大畜牧品牌企业和中国蜂产业行业龙头企业。企业蜂蜜加工能力国内领先,产品出口全国第一。华康蜂业在全国蜂产业龙头地位优势明显。
4.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影响较大
蜜蜂授粉是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日照市在草莓、油桃、蓝莓、大樱桃等保护地栽培方面,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取得较好效益。目前已推广至鲁东南及苏北等地,面积达50余万亩,取得了养蜂与经济作物种植的双增收。这一技术的推广在山东省有重要影响,日照市已被列入山东省蜜蜂授粉技术实验基地。
综上所述,日照市大力发展蜂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完全有可能培育出一个在全国叫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张新的日照名片。
1.蜂产品市场质次价低恶性竞争
当前,我国无论是蜂产品出口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均存在质次价低恶性竞争问题,日照也不例外。质次价低恶性竞争,是当前制约蜂产业健康发展的最根本问题,由此带来蜂农收入微薄,养蜂业后继乏人,消费者对蜂产品缺乏信任,蜂产品加工企业不愿出高价收购优质成熟蜜,又导致蜂农不等蜂蜜成熟便抢时间摇蜜以增加产量,从而产生更多的低质量蜂蜜等一系列问题,整个产业已经陷入恶性循环怪圈,形成经济学上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一怪圈如不尽快破解,任其发展下去,蜂产业便会走向死胡同,由此产生的生态问题、健康问题、经济问题等损失会越来越大。一个缺少了蜜蜂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2.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
目前日照市大多数养蜂户仍处于散兵游勇状态。蜂业合作社尚处于初创阶段,作用发挥有限。县级蜂业协会只有五莲县、莒县已经成立,其余区县仍为空白,市级蜂业协会刚刚成立。蜂农、加工企业、经销商等市场主体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个产业链利润分享和传导机制不健全、不畅通。这种局面不利于蜂产品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也不能形成日照市在国内外蜂产品市场价格话语权。
3.现代化装备水平不高
尽管日照市已研发生产领先全国的养蜂移动平台专用车,但由于价格较贵、补贴较少、使用B照驾驶等原因,推广普及并不顺利。定地养蜂户仅将养蜂作为副业生产,很少形成职业化。转地养蜂户则仍延用原始的雇车逐花期游牧方式,现代化机械装备很少,且由于常年远离社会,养蜂人的思想观念也往往落后于时代。信息化在蜂产业中尚处于待开发状态,非常关键的质量控制溯源信息体系尚未建立。机械化、信息化装备落后,致使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缺乏保障。
4.蜂产品营销手段落后
无论蜂产品加工企业还是普通养蜂户,均缺乏现代营销手段。华康蜂业产品出口部分只卖了普通原料价格,内销部分仅作为一般食品进驻了超市卖场,而更多的养蜂户蜂产品销售完全处于等客上门的被动状态。整个行业缺乏营销策划,没有广告宣传,没有培训推介,消费者对蜂产品缺乏有效认知,甚至大多数消费者不能判别真假蜂蜜,不懂成熟蜜和非成熟蜜区别,更不知各类蜂产品的功效和作用,整个社会对蜂产品的认识一片茫然。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蜂产品的销售,致使好东西卖了白菜价,且少有人问津。
5.养蜂队伍老龄化严重
由于养蜂人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收入微薄、远离社会等诸多原因,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整个养蜂队伍处于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信息不灵的状态。目前日照市养蜂人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学历大多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随着这批人渐渐老去,日照市养蜂业实际处于后继乏人的局面。
1.要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对蜂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协调和组织领导。蜂产业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意义重大,具有明显公共产品属性和正外部性,市场供给不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理应成为政府公共财政扶持对象。日照市发展蜂产业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通过认真培育,完全有条件将蜂产业做成影响全国的优势特色产业,甚至可以成为日照市一张靓丽的新名片,与日照市海滨旅游业形成黄金搭档。为此,日照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把蜂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政策支持地推动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要创新蜂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要总结畜牧业特别是蜂产业现有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提炼创新高水平的蜂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根据日照市内外已有经验,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蜂农)+标准化生产”的“3+1”模式,是比较适宜当前日照市蜂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体制模式。只要形成紧密利益联结、运转健康顺畅的机制,就可以很好的将各方生产经营主体联系起来,形成抱团闯市场的“雁阵模式”,可望变加法为乘法,有效增强日照市蜂产业整体搏击市场风浪能力,提升日照蜂产业在国内外市场话语权。为此,日照市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蜂产业在产权运作、利润传导、价值回归等方面问题研究,指导创新构建蜂产业新的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日照蜂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要鼓励指导市、县蜂业协会开展工作,加强政府与蜂业主体间的联系沟通,使其有效发挥组织自律、技术交流、产品推广、蜂农培训等作用。
3.要大力扶持蜂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在产业中往往起着核心作用。蜂业龙头企业上游连着蜂农、合作社和蜂业协会,控制原料来源,下游连着蜂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控制销售渠道,在整个产业中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各方的枢纽作用。可见,抓住了龙头企业就抓住了整个产业的牛鼻子。各级政府应通过加强指导、政策扶持、组织协调等方式帮助解决发展障碍,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华康蜂业不仅是日照市、山东省的龙头企业,而且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华康蜂业产品出口领先全国,但在国内市场开发方面尚落后于一些老牌蜂产品企业,因此亟需政府扶持做大做强。同时,该企业已具备“3+1”产业组织模式雏形,通过加强引导、扶持,完全有能力挑起带动日照市整个蜂产业发展的大梁。
4.要提高蜂产业科技装备水平
紧紧围绕制约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组织产学研各方力量,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推动蜜蜂饲养、蜂机具研发、病虫害防治、授粉增产技术、蜜蜂良种繁育推广、蜂产品开发、蜂产品功效研究、蜂产品质量控制和蜂疗保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争取尽快实现较大突破。加大蜂业机械化、信息化装备水平,加大蜂业机械补贴力度,扶持蜂业信息化改造,大幅度提高日照市蜂产业现代化装备水平。
5.要全方位推动蜂产品价值回归
蜂产品价值体现在自身的珍稀性以及蜂农和蜜蜂的辛勤劳动中。生物学家研究表明,每生产一千克蜂蜜需要蜜蜂飞行45万km,采集100多万朵花。为了养好蜂,取好蜜,养蜂人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付出十分艰辛的劳动。而现在国内市场一般蜂蜜收购价在12元/kg左右,销售价在20元/kg左右,质量上乘的成熟蜜价格也仅在50元/kg左右,出口价格一般在3000美元/吨左右。这样的价格严重背离了价值,难免“蜜贱伤农”。低价竞争的结果是蜂农收入难提高,产品质量难保证,加工企业难盈利,整个行业难发展。因此,蜂产品市场亟需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尽快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和芥蒂,激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为此,要推动蜂产品加工企业诚信经营和蜂产业行业自律,要创建和提升日照蜂产业品牌。政府要通过政策杠杆支持优质成熟蜜生产、加工和销售,严厉打击掺杂作假的不法经营行为,确保日照地区不生产、不收购、不加工、不销售、不出口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蜂产品,壮大提升日照蜂产品市场美誉度。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行现代化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连锁经营、产销直挂、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方式。支持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开展正当的宣传推介,特别在真假蜜识别、蜂蜜功效以及特种蜜特殊功效等方面作普及性知识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蜂产品的认知水平,建立起蜂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促进蜂产品市场优质优价,实现价值回归,良性健康发展。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内市场对蜂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大。只要措施得当,诚信经营,蜂产业发展肯定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