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前房和眼压的影响与临床研究

2016-01-29 05:54单白洋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4期
关键词:前房巩膜缝线

单白洋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前房和眼压的影响与临床研究

单白洋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研究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和眼压变化,探讨减少浅前房发生、控制眼压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将216例232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地分为两组,传统术式组108例114眼,复合术式组108例118眼,比较两组术后浅前房和眼压情况。结果浅前房发生率传统术式组28.07%,复合术式组6.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最后随访眼压传统术式组为(1.82± 0.56)kPa,复合术式组为(1.78±0.48)kPa,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牢固的巩膜瓣缝合与可拆除缝线的方法可大大地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复合式

近年来,随着巩膜瓣可松解缝线技术和抗代谢药的应用,小梁切除术已发展成一种复合性手术,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术后早期由于房水过度流出而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以及术后晚期滤过口瘢痕增生所致眼压升高。本院比较了2012年以来采取传统式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住院患者术后前房、眼压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住院的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不包括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者)。传统术式组108例114眼,男38例40眼,女70例74眼,年龄15-85岁,平均62.3岁。其中急性闭角型70例72眼,慢性闭角型28例30眼,开角型2例4眼,先天性4例4眼,继发性4例4眼,术前平均眼压(5.19±2.28)kPa。复合术式组108例118眼,男42例46眼,女66例72眼,年龄22~85岁,平均59.1岁。其中急性闭角型66例70眼,慢性闭角型26例30眼,开角型6例8眼,先天性4例4眼,继发性6例6眼,术前平均眼压(5.29±2.83)kPa。两组在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和术前眼压方面无明显差异。

1.2方法:显微镜下作以弯窿或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4 mm×5 mm的巩膜瓣,1/2~2/3巩膜厚度,至透明角膜内1 mm,45岁以下年轻患者采用0.2 mg/mL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结膜瓣或巩膜瓣下3~5 min,离巩膜瓣稍远透明角膜内1~2 mm处,作前房穿刺口,切除1 mm×3 mm包括小梁组织在内的角巩膜组织,宽基底虹膜周切。传统术式组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顶端各一针;复合术式组则于巩膜瓣两侧腰部各加缝1针结扎或外置线结于周边透明角膜上,缝合结膜瓣,于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重建前房。

1.3术后观察:裂隙灯下检查滤过泡形态、切口情况、前房深浅、炎性反应程度及视力、眼压、眼底。如无浅前房及切口渗漏,开放术眼,局部滴典必殊眼水,每天4次,1个月左右停药。术后浅前房按Spaeth[1-2]分类法:浅1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2度:除瞳孔区的晶体前囊未与角膜内皮相接触外,其余整个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浅3度:前房消失,整个虹膜面及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术后第1周每天检查1次,第2周起每周复查1~2次,1~3个月每2周复查1次,以后每3~6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8.5个月。

2 结 果

2.1传统术式组术后浅前房32眼,发生率为28.07%,其中浅1度14眼,浅2度10眼,浅3度8眼,由于引流过畅所致26眼,脉络膜脱离6眼;复合术式组术后浅前房8眼,发生率为6.78%,其中浅1度6眼,浅2度2眼,无浅3度前房发生,引流过畅所致6眼,脉络膜脱离2眼。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χ2=9.2099,P<0.01。由此可见,复合术式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2.2入院时及术后最后随访眼压情况:传统术式组入院时眼压(5.19± 2.28)kPa,最后随访眼压(1.82±0.56)kPa,复合术式组入院时眼压(5.29±2.83)kPa,最后随访眼压(1.78±0.48)kPa,两组最后随访眼压均值差异无显著性,χ2=0.254,P>0.05。

再手术问题:传统术式组术后眼压升高14眼,需再次手术者10眼;复合术式组术后眼压升高6眼,无1眼再次手术。χ2=4.962%,P <0.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3激光断线或松解巩膜瓣缝线的时间:术后前房较深,滤过泡不明显,眼压>2.4 kPa,先拆除或激光打断一侧巩膜瓣腰部缝线,酌情按摩滤过泡,以后根据滤过泡、眼压情况,1~3 d后再松解另一侧腰部缝线。本组术后2 d拆线者12眼,3 d14眼,4 d22眼。如前房正常,眼压在1.33~2.4 kPa,常规术后5~7 d拆线,共62眼。如滤过泡隆起,前房较浅且眼压<1.33 kPa,使用阿托品散瞳,高渗剂降低玻璃体内压力,适度绷带包扎患眼,并延长拆线时间,本组最晚拆线时间为12~16 d,共8眼。

3 讨 论

3.1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于1961年由Sugar提出,1968年由Cairns推广应用,因具有较好的滤过功能,并发症较其他抗青光眼手术少,经过三十多年来的临床检验,已成为治疗各种青光眼最广泛采用的经典术式,但因滤过功能过强引起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其伴随而来的有关并发症仍较为常见。慕容洋洋等[3-4]和龙洋等[5-6]分别报道浅前房发生率为19.5%和27.5%,本组为28.07%。近年来,学者们针对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不足,提出了不少改良方法,以减少浅前房的发生,而又不影响滤过效果,如: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前者由于术中植入巩膜瓣下生物胶价格的昂贵和适应证主要针对开角型青光眼,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后者采用可松解缝线技术并无需特别的材料,正得到推广应用。其最大的优点是: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的基础上,通过牢固的巩膜瓣缝合,使切口暂时紧密闭合,控制房水流出速度和流出量,确保术后早期前房形成,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了低眼压、浅前房等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早期滤过不足眼压增高,则通过控制激光断线、巩膜瓣缝线松解的时间和数目,来调节房水流出速度和流出量,辅以眼球按摩,促进滤过通道的形成,解决术后早期巩膜瓣缝合过密与后期滤过量过小这一矛盾,形成理想的滤过泡和眼压。临床观察发现小梁切除合并术中牢固的巩膜瓣缝合、可拆除缝线的应用,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慕容洋洋等和龙洋等分别报道为5.1%和7.5%,本组为6.78%,且无3度浅前房的发生[7]。

3.2年轻患者由于筋膜较厚,可妨碍激光断线的实施。本院曾有6例患者因术后筋膜水肿无法施行激光断线,只能每天多次按摩眼球,以降低眼压,待结膜、筋膜反应减轻后,才能激光断线。此后本院凡遇到年轻患者,先剪除部分球筋膜,并采用将巩膜瓣腰部缝线外置于透明角膜处的方法,既保证结膜的完整性,不会使滤过泡漏水、破裂,又使缝线松解顺利进行[8]。

3.3激光断线或缝线松解的时间一般为术后第5~7天,可延长至术后半个月,主要根据滤过泡、眼压的情况来决定。本院采取先松解一侧缝线的方法,观察前房与眼压1~3 d,待情况稳定后再松解另一侧缝线,必要时加以按摩眼球,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又保证理想的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确保手术成功。因此,该手术不仅能主动调整滤过功能,很好地控制眼压,而且能明显地减少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大大地提高抗青光眼的手术疗效[9]。

[1]龙官保,苏畅,江山.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前房和眼压的影响与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2):91-93.

[2]Speath GL.Ophthalimc surge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Philadelphia:Saunders,2013:346-347.

[3]慕容洋洋,边彤,苏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前房和眼压的影响与前瞻性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1):33-36.

[4]李琳,肖耀廷.不同术式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比较[J].眼科学报,2015,31(2):111-112.

[5]龙洋,苏彤,宁大山.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前房和眼压的影响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10):536-538.

[6]余晓临,扬国华,代维芳,等.小梁切除术中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临床观察[J].眼科研究,2015,33(3):139-140.

[7]严密.眼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1-98.

[8]宋琛.手术学全集(眼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30 -237.

[9]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53 -858.

R775

B

1671-8194(2016)24-0142-02

猜你喜欢
前房巩膜缝线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
缝线抗议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