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6-01-29 02:04:00郑家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期
关键词:弹簧圈开颅栓塞

郑家涛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开颅手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郑家涛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摘要】目的 对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以13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开颅手术,观察组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治愈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改善程度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MMP-2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有着较高治愈率,可有效改善患者MMP-2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整体效果优于开颅手术。

【关键词】脑动脉瘤;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术;MMP-2水平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患者出现突发性呕吐、颈部抵抗、恶心及剧烈头痛等临床症状,对患者健康状况极为不利,甚至会导致死亡[1],需及时诊治。临床上多选择手术治疗,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是两种常用方法,其中开颅手术常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易引发术后并发症,故应用安全性不佳。近年来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背景下,介入栓塞手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探讨脑动脉瘤最佳的手术方式,我院对此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介入栓塞手术效果更为理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13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脑神经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经CT检查和脑血管造影,全部确诊为脑动脉瘤。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40~65岁,脑动脉瘤直径0.8~2.4 cm;观察组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42~64岁,脑动脉瘤直径1.1~2.3 cm。此次研究排除脏器严重受损者、手术接受能力较差者、患有各种炎症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经CT血管成像或数字血管造影检查均确诊是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0.5~3.0 cm,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且患者或家属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各种炎症、凝血机制障碍、严重高血压、免疫系统疾病、有脑、肝、肾、肺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存在精神疾病等患者。

1.3 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均接受CTA、DSA检查,以确定瘤所在位置、大小。对照组患者行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麻醉后,根据其脑动脉瘤所处部位调整患者至最适合手术的体位;选择额部、颞部开颅侧为入路,将患者骨瓣打开后分离动脉瘤,用一种特制夹子夹闭瘤颈,确定血流不会流至瘤部后关闭颅脑;术后可采用预防痉挛、感染、血栓形成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栓塞术,麻醉后利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造影,在X线下把微导管置于患者动脉瘤内,然后填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术后需在穿刺点处进行压迫止血,最后包扎并做加压处理。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生活不受影响;致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神经功能障碍[2-3]。②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治疗前后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MMP-2水平,观察其前后变化;③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愈率对比:观察组46例治愈,18例致残,1例死亡,治愈率为70.77%;对照组30例治愈,29例致残,6例死亡,治愈率为46.15%.经对比,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变化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观察组MMP-2为(55.26±10.84)μg/L,对照组为(55.40±10.29)μg/L;治疗后观察组MMP-2为(20.25±6.53)μg/L,对照组为(36.04±6.81)μg/L;治疗前,两组MMP-2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变化,且观察组MMP-2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8.1±1.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5±1.2)d,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对照组术后20例并发症,其中发热8例,头痛5例,肺部感染4例,轻度精神症状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8%;观察组术后4例并发症,其中发热2例,头痛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脑动脉瘤又叫颅内动脉瘤,是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缺陷以及腔内压力增高而导致的囊性膨出,可单发也可多发,大小不一,多呈囊状和梭形。若患者破裂出血,患者常表现为剧烈头痛、高温、呕吐、颈强直等临床症状[4],给患者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该病一经确诊,应尽早予以手术治疗,以免病情加剧引发死亡。

目前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术疗法:①开颅手术,也叫动脉瘤夹闭术。该手术应用时间较早,在改善症状和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效果。在脑组织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使动脉瘤充分暴露,然后用手术专用夹夹在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处,确保血流不再流入动脉瘤。如果术中能够完全夹闭,则术后很少有病例复发率,而且用于合并有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夹闭动脉瘤和清除血肿同时进行。但该方法需要打开患者颅腔,创口较大,手术医师必须有极为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术中可能会引发感染,因此这一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对受限。②血管内介入治疗,即动脉瘤栓塞术。该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无需打开患者颅腔,创伤小,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能够对不同位置的多个动脉瘤同时进行治疗,可对双侧动脉瘤予以同时处理,能够有效避免两次开颅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另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患者术后康复较快[5]。但该手术费用昂贵,有一定的复发率。对于需要放置支架辅助栓塞的患者,可能终生都要服用抗凝药物[6]。同时,血管栓塞手术同样存在一定风险,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轻柔的推动弹簧圈,若脑动脉瘤发生破裂,则患者情况会变得十分危险,此时应向瘤腔中尽快推入导管中弹簧圈,并迅速采用大小适中的弹簧圈将瘤腔填塞,直至出血停止。

此次研究对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70.77%;对照组治愈率为46.15%,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介入栓塞治疗对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同时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优于对照组,说明介入栓塞术的总体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8%,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与开颅手术相比,介入栓塞手术用于脑动脉瘤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应用更加安全可靠,这有利于提高患者接受度,降低并发症再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应用价值比开颅手术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强,靳峰,陈德勤,等.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725-2727.

[2] 杜春生.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284-285.

[3] 崔建银,杜海兵.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健康必读,2013,7(7):27-28.

[4] 周敬斌,海燕.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0):926.

[5] 张卫民.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4,20(18):86.

[6] 张斌.神经外科开展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35-37.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1-0086-02

猜你喜欢
弹簧圈开颅栓塞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医学概论(2022年4期)2022-04-24 14:59:22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