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6-01-29 20:39周发财李媛媛
重庆行政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实效性政治

周发财++李媛媛

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的主力军,是标志时代的晴雨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意识与行为实践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在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使其做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行为选择或实践,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正如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守仁所阐述的那样:“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真知。”思想观念是行为实践的主导,而行为实践是思想观念的体现。如果二者相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有待增强。如果二者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就行之有效。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凸显,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的倾向。复杂的社会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促使我们必须把这项任务真正的落到实处。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然而,结果与现实常常存在着出入。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化,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教材更多的提供了结论,而缺乏必要的逻辑推论。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存在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或者说没有处理好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理论,是需要讨论、交流、争锋和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而非停滞不前的,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如今的社会同样适用。问题在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我们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与如今的时代相结合,以此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职不专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工作者,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工作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呈现教条化的倾向,理论不与现实相结合,只会导致授课内容枯燥、乏味。许多学生也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会进行反思与批判,正确的价值选择也更无从谈起。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不接地气、管理工作者没有底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理论多、实践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导多、指导少,管理多、服务少,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多半入耳,不入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不应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某一领域的专职教师,只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而是要在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同时,研究学生实际情况,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形成专业价值观念,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载体

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如果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模式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固步自封,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最终使自己走入死胡同。例如,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阵营的主力军,更是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从消极的角度看,互联网已经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网络异化。大学生由于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无法抵制错误思潮和观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互联网为载体,就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更有针对性。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占领网络的主阵营,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为我们打开了和西方国家对话的窗口。开放在打破封闭保守思想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思潮和观点也为当代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渗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向许多高校通过宗教传播的方式企图对大学生进行“洗脑”,甚至预谋一些极端事件对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民族的思想意识进行分裂。而另一种则是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诸如资本主义如何成功、社会主义如何败坏、马克思主义如何荒谬等思想观念,企图将这种观念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发生偏离。这种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隐性渗透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负面的效应。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心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向的对教育对象灌输思想观念,而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个体层面

意识是人类大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社会的产物”。[2]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多样化的趋向。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大学生处于思想、心理不成熟的阶段,其个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易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带有主观片面性。部分大学生在对待、处理社会问题时,以自我价值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不能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调查报告显示,44%的同学在将来的就业选择时,更加看重单位的工资高,福利好;54%的同学更加注重单位的平台或者上升空间;仅仅有2%的同学选择到基层或偏远山区去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价值追求的“物化”,源于价值认同的偏颇。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团体,面对学业、就业、生活的压力,情感波动较大,就易产生焦虑、压抑、迷茫等消极的心理,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会导致思想上的异化。

(二)人际层面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社交需求包括友情、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也就是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除了个体本身的成熟外,还包括与外界(主要是与其他人)的交互作用,即人际关系”。[3]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渴望被他人或团体认可和接纳。沟通不仅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建立和改善良好人际关系的方式。人际关系的需要决定着个体与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得到满足,不仅能收获友谊和自信,使个体心情愉悦,还能实现自身价值。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团结协作能力较差会成为许多大学生自卑、悲观等消极情绪的诱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要把大学生培育成专业人才,也要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只有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三)群体层面

个体的观念、判断、行为,与群体表现不一致时,在群体的影响下,会被迫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求顺应群体中大多数人。因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保持一致,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反之,就会遭到群体的排斥。积极的来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如国家意志需要社会成员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才能促进这种一致性,才能得到弘扬与发展。在消极意义上,如果随波逐流的接受群体所秉持的思想观念,而不知道进行反思和批判,就会使错误的思潮和观念模糊自己的价值观,永远也无法追求真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思潮,不懂得独立思考,一味盲从就容易被他人所利用。这种从众行为会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得扭曲。所有这些,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四)社会层面

“鱼的‘本质是它的‘存在,即水。河鱼的‘本质是河水。……而水渠的水只要简单地排放出去就会使鱼失去生存环境,那么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对鱼来说它将不再是适合生存的环境了”。[4]鱼,如果离开水,就无法生存;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的存在,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增长在为我们提供了物质财富,营造舒适生活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放下繁华,甘于贫苦。而这种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天平的严重倾斜会促使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的务实,甚至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倾向。除此之外,家庭环境、社会风俗、民族心理特征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从上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分析和问题的心理分析,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与时俱进

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脱节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能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关键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管理能否在时代的发展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步自封,不对其不太完善的理论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以及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的工作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改进,就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行之无效的境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更贴近实际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就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就是要为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与困难,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地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哪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该深入到哪儿。与此同时,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特殊群体,如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的教育服务和关爱工作。使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深入细致,以此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落到实处

大学是青年学生成长,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其认知水平、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消极、迷茫、压抑、焦虑等倾向,长期发展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思想问题的产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随着高等教育扩大化,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特殊学生群体人数也在增加。其中特殊学生群体主要为贫困学生、心理障碍学生、性格偏激学生、沉迷网络学生等,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尖锐,矛盾比较突出。这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利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普测、心理团辅、心理咨询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一般项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13SKSZ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M].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3] 郑雪.社会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6-5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版,第177-178页.

作 者:周发财,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李媛媛,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实效性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医联紧密时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化是思想观念的革命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