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友++任竞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基本史实研究的史观、史论和方法等原则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也“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为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和抗战历史文化研究,指明了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
一、服从政治大局,服务学术研究,是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宗旨
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以下简称“抗战文献中心”),作为当前国内唯一以抗战文献征集、整理、保存和研究为主要任务的专门机构。它典藏有抗战文献近10万册,是国内外抗战文献“收集最全、规模最大”的典藏机构之一。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重庆抗战文献建设“服从政治大局,服务学术研究” 的宗旨更加明确;“储备抗战文献,保存抗战历史”的主体任务更加清晰。据此,“抗战文献中心”制定了“十三五”期间总体工作思路,即坚持“内修与外达并举,服务与研究并重”,一方面,苦练内功,继续加强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研究能力和服务品质。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海内外抗战文献调查工作,加强与海内外抗战文献典藏机构的交流合作,持续拓展文献征集渠道。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按照文献载体类型,分别厘清抗战图书、抗战档案、抗战报刊、抗战图片、抗战音像、抗战文物等六大类抗战文献的典藏现状,制作相应目录索引,以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宣传工作;继续深入研究文献文本,按照文献信息类别,分别建成抗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七大类专题数据库;继续深化已有的海外交流合作项目;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抗战文献交流合作新路径;通过人员交流、学术交流、文献互换、信息共享以及互办展览等形式,加大海外文献征集力度,并按照文献语种,努力建设英文、日文、俄文、德文、阿拉伯文等多语种抗战文献数据库。
通过以上三项工程的建设,争取在2020年前后完成具有多语种、多载体、多专题的重庆抗战文献体系建设,建成“国家文化信息安全战略储备中心”之西部抗战文献战略储备基地,真正将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品牌做大做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及重庆抗战文化研究提供高品质服务。
二、继承历史遗产,加速文献开发,是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工作
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和中国战区盟军指挥中心、战时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政治舞台,她见证过中国军民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抗争历程;也见证过中华民族合舟共济,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因此,系统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抗战文献,为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文化,促进重庆抗战文化高地建设,是重庆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中心”的前身,是“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它在建立之初,就以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战文献及战后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关系等抗战文献为五大基本任务之一,其目的就是要“以纪念此伟大战争的胜利”和“以发扬世界之正义与和平”,就是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用以戳穿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谎言,揭露其险恶用心,以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
经过七十年岁月积淀,几代重图人的共同努力,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中心”典藏抗战文献近10万册,其中抗战版文献多达30 861种,包括图书27 710种,60 041册、期刊杂志2 839种、报纸312种。另有近年征集的抗战文献缩微胶片546种,2 568卷、英文抗战档案242 000余页和数量不等的日文、俄文等抗战文献。这样的典藏规模和文献价值,在国内外图书馆界、档案界和文博界均占据重要地位,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因此,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中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抗战文献战略储备基地,为建设“国家文化信息安全战略储备中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重庆抗战史,西南抗战史、大后方抗战史、中国抗战史,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提供着不竭的文献支撑。
三、加强学术研究,强化海外合作,是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方向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中心”,按照“中国一流、世界水平”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抗战文献研究,主动承担国内外及市内外抗战史项目研究;大力推进海内外抗战文献调查工作,了解文献典藏信息;深化海内外文献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文献征集渠道,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重庆抗战文献资源的提质增量和完善体系的建设目标。
2009年以来,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中心”积极主动参与10余次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通过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抗战文献中心”专业人员既可以了解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和需要,可以了解海内外抗战文献典藏的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展示“抗战文献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研究实力,提升影响,获得交流合作的机会。2012年1月,抗战文献研究人员第一次受邀出席牛津大学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学术研讨会”,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殿堂;为“抗战文献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签署《合作项目协议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牛津大学协助重庆图书馆收集、整理和研究英国境内现存抗战文献的项目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抗战文献中心”已经通过这项合作,成功引进英国国家档案馆抗战档案22万余页,极大地提升了重庆抗战文献的典藏品质。
截止到2015年底,“抗战文献中心”主动承担,并完成了重庆市抗战历史文化重大科研项目4项,重点和一般项目5项,出版学术及科普著作9部,为重庆抗战文化研究贡献了一份力量。今年底,“抗战文献中心”与西南大学抗战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建设”,已经获得审批立项。有理由相信,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实现重庆抗战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愿景将不会久远。
在加强“内修”的同时,“抗战文献中心”也在不断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推进海外抗战文献调查和征集工作。截止2015年底,“抗战文献中心”连续五年不间断地派出10批次、近20人次的专业队伍,前往台湾地区、欧美、俄罗斯及日本等国家(地区),先后完成台湾地区“党史馆”、“国史馆”、“中研院近史所”,美国国内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罗斯福总统图书馆、胡佛研究中心,英国国内国家档案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俄罗斯国内叶利钦总统图书馆等海外重点抗战文献典藏机构的实地调查工作;并部分典藏机构建立常态联系,探讨过合作原则意见,签署过合作协议,引进了大批珍贵照片、文物复制件和档案文献。
四、加强机构建设,着力人才培养,是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保障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中心”独具特色的抗战文献资源,受到历届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史及重庆抗战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的历史价值不断体现,在重庆设立国家级抗战文献中心的学界呼吁不断强烈,人大、政协代表的提案也不断涌现。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主管机构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1998年,重庆市政府投资2 000多万元,新建历史文献中心特藏书库,改善了抗战文献保存条件;2005年,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教授,首次呼吁以重庆图书馆为基础,建立国家级抗战文献中心;2006年,市政府再次投入300万元,实施9.2万册民国文献数字化工程和6 000种期刊、40万篇文章元数据加工,建设抗战文献专题数据库,抢救性保护抗战文献;2009年,完成馆藏抗战版图书27,710种,60 041册(件);期刊3 623种、12 152册;报纸186种,4 456册,合计31 519种,76 649册(件);其中,孤本3 000余种,共计9万余册文献统计编目工作;2010年,投入200万,完成抗战报纸的数字化工作;2015年,重庆市政府再次投入200余万,资助“重庆历史文化作品抢救性数字化转型保护工作”。
2013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处级单位),经重庆市委宣传部正式批准成立。“抗战文献中心”依托重庆图书馆建立,由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同志兼任文献中心主任,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机制与图书馆合署办公,专门负责抗战文献的征集、整理、典藏、研究和开发等工作。目前,“抗战文献中心”拥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3名,其中博士硕士9名,正高4人、副高4人;与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共用“民国文献库房”(703平方米),与专题文献中心共用“地方文献阅览室”(134平方米)。
有鉴于此,在“十三五”期间,“抗战文献中心”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国招聘文献学、史学、图书情报学的博士研究生,或英语、日语、俄语等紧缺语种硕士研究生;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访学、交流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通过上述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的建设。
同时,重庆图书馆已经拟制定以“抗战文献中心”独立的办公场所、文献库房、读者阅览室、专家研究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厅等基础设施为主体的“重庆图书馆新馆二期建设规划方案”;届时,“抗战文献中心”人员办公、文献保存、读者阅览、专家研究等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目前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与研究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抗战文献中心”也清楚,这离建成“中国一流,世界领先”的要求差距不小。此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按照建设“一个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收藏管理中心,信息检索中心和服务中心;一个开放、发展与共享的学术研究平台;一个一流的国家重要文献战略储备库、抗战文献收藏、研究和服务基地”的既定目标,恪尽职守,脚踏实地,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局面;尽其所能地全面收集、妥善保护、精心整理、深入研究抗战文献,给子孙一笔财富,给历史一个交代。
本文系2014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抗战文化重大委托项目“抗战大后方学术成果汇集及价值评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ZDZX12)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M].人民日报,2015-7-31(1).
[2] 重庆图书馆编.重庆图书馆馆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 邵康庆.重庆地方文献目录提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4] 任竞,唐伯友.试论抗战文献国际交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构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04.
[5] 唐伯友.重庆图书馆馆藏经济类抗战文献统计分析与价值评估[J].图书馆界,2011.06.
作 者:唐伯友,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馆员
任 竞,重庆图书馆馆长、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