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浅析《日头》中的现实主义关怀

2016-01-29 02:28化丽真周春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8期
关键词:日头关怀命运

⊙化丽真 周春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浅析《日头》中的现实主义关怀

⊙化丽真周春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关仁山自创作以来,便致力于现实主义作品的书写。其作品多以关注新时代、揭示新矛盾、展现新生活为主要特色。2014年长篇小说《日头》的出版标志着关仁山“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的完结,这部作品关注农村现实、揭露农村问题,并试图为农民的未来命运找出解救办法,这样的写作姿态表现出关仁山对农村和农民深刻的现实主义关怀。

关键词:现实批判现实关怀农民命运探索

2014年8月,关仁山的“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日头》出版,这部长篇小说把视点聚焦于冀东平原的日头村,通过描写这个村庄自“文革”以来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鲜活地再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北方农村斑斓多彩、震撼心魄的社会画卷”①。自第一部描写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天高地厚》出版以来,关仁山不断反思自己长篇小说在现实主义手法基础上思想的深刻性。《日头》的创作也体现了关仁山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作者冷静、客观地描写了日头村村民在近半个世纪时间之内的经历,一方面,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农村的经济发展,发现当下农村在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农村土地归属问题——试图为农民探索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则关注农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精神状况,希望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寻找到拯救农民灵魂的方法。

一、对客观现实的批判

在小说《日头》中,我们发现,日头村发生的各种纠纷主要是由权、金两大家族的矛盾所引发的。“文革”期间,权桑麻背后指使红卫兵破坏日头村的状元槐、魁星阁、天启大钟,金世鑫为了保护日头村的这些文脉和精魂而丧命。“文革”之后,金沐灶为完成父亲的遗愿而牺牲自己的爱情,全心全意地致力于魁星阁的重建,权桑麻父子为了家族利益处处阻挠金沐灶。“重建魁星阁——阻挠魁星阁重建”是《日头》这部作品的主要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展开的便是日头村村民自“文革”至当下这一历史时期的遭遇:“文革”结束后,日头村村民开始实施大包干;其后,村民金三万组织施工队进城打工,日头村的掌权者权桑麻看到人员流失,提出建村办钢厂;随后,权桑麻联合袁三定开发披霞山铁矿;最后,日头村开始城镇化。

可以看到,日头村所经历的是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经历,关仁山在借一村之命运来描写中国农村和农民整体的命运。关仁山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的表象透视到隐藏其下的一系列后果:大包干让农民在农耕之外有了发展副业的自由,但农民的善良和同情心也在市场经济中一点点地丧失。日头村的钢铁厂和铁矿厂也只是让权家实实在在地富了起来,农村和大多数的村民却是这些企业的受害者,虽然这些企业吸收了一些农村劳动力,却使得村民农业劳动力匮乏,庄稼开始荒芜;同时,农村环境受到了来自钢铁厂和铁矿厂的污染,土地更加贫瘠,农民身体健康也遭受到严重损害。后来的城镇化更是农村权力者们的一场“房地产造富运动”。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关仁山热切地关怀着农民的生存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农村城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过程中,关仁山能够冷静地看到其中所暴露的问题:“从现实来看,我们目前的城镇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野蛮性。错误的政绩观与恶意资本的联手,借发展之名进行的野蛮拆迁,是极权政治与垄断资本的二位一体体制的必然结果,农民不是土地的主人,也不是田园的守望者,他们成为被这种体制任意驱赶的弱势群体。”②施战军在《日头》新书发布会上曾谈到,农村当前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土地的归属问题,而作品《日头》中触碰到了这个问题。这是关仁山作为现实主义题材作家对当前农村现实和农民命运深切的关怀。在农村的发展进程中,关仁山对外埠资本介入的态度也越来越冷静。当日头村开发披霞山铁矿之时,副乡长金沐灶可以积极地为权桑麻争取袁三定的投资,资本引进后,权桑麻代表的权力和袁三定代表的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合谋,二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农民却沦为了企业剥削和掠夺的对象。最后,金沐灶在重建魁星阁的时候断然拒绝了袁三定的“美国资本”的资助。金沐灶说:“如果有人掠夺别人的猎物,猎人有权利对掠夺者开枪,以维护猎人的尊严。”③

除了客观地描写农村在近半个世纪中所出现的问题,关仁山也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和挖掘。范咏戈在评论作品《日头》时指出:“作者选择‘文革’来破题,正是找准了近几十年中对中国农村破坏最大的‘源动力’。‘文革’在砸烂旧秩序的旗帜下‘堂堂正正’地毁灭着农村传统的宗法文明,这当中,造反起家的人后来又成为下海的弄潮儿。因为他们失去理性的折腾,又使金钱和权力裹挟了当下的农村。《日头》将半个世纪以来的农村变迁史梳理得脉络清晰,提炼出的主题振聋发聩。与那些仅仅皮毛地触及农村困境、书写一些农民失去土地、进城困难的作品相比,显然远胜一筹。”④可以说,关仁山自创作以来便保持着这种“着眼于国计民生性的大问题,关注整体性的生活走向”⑤的创作姿态,正因为这种深刻的现实关怀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促使他在作品中为解决农民的困境寻找最根本的方法。

二、对农民未来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在一次访谈中,关仁山说道:“好小说最缺的不是故事,是哲学,是思想,所以必须埋下问题,浮起追问。”⑥作品《日头》体现了作者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农民未来命运的探索。

在《日头》中,作者通过对金沐灶和权桑麻两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从第一章背后指使红卫兵砍状元槐、焚烧魁星阁和砸天启大钟开始,到金沐灶为了要完成父亲遗愿重建魁星阁为日头村续文脉,权桑麻都以“金克木”的理由暗中横加阻拦。魁星阁、状元槐、天启大钟是金家家族精魂的象征,更是日头村的文脉。作为基层领导的权桑麻这一人物不仅是农村权力的代表,更是作为传统文化和原有宗法秩序的破坏者而存在的,金沐灶则是作者对农民生存困境寻找出路而设置的人物形象。金沐灶重建魁星阁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试图从文化根源寻求农民命运的过程,所以,作者在金灶沐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个人理想。金沐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反思:当下农民的命运该如何挣脱权力的束缚,农民在经济发展中迷失的灵魂该如何被拯救?

作为时代的思考者,金沐灶在追问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国学和基督教从不同方面完善金沐灶的性格。金沐灶说:“我看来,这些宗教在最高宗旨上意见不一,甚至争得厉害。可是细想想,入口不同,最终的道理是一致的。其实啊,就是善,就是爱!依缘而立,依善而行,万物同归,回归于无啊!”⑦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从中找到了拯救灵魂的方法:“只有心中装着天下百姓,佛光方能显灵”⑧,即一个人的灵魂只能通过自我的反省才能得到拯救。金沐灶对魁星阁重建的坚持就是希望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堕落的灵魂能够被魁星阁象征的文脉和恩德所唤醒和拯救。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因精神空虚而吸食毒品最后身患肝病的猴头在吃了杜伯儒开的状元槐老树皮的药后,身心都得到了医治。我们明白,状元槐老树皮在此处不仅是作为治疗猴头肝病的药方,更象征着日头村文脉和精魂对顽固不化的猴头灵魂的唤醒和拯救。当猴头的病奇迹般地好起来,并能够在魁星阁忏悔自己对金校长犯下的过错时,作者对意识和文化能够拯救农民灵魂的希望得到了实现。在思考农民命运时,金沐灶则运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并探索他们的出路。金沐灶在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到了喜欢用哲学探讨问题的吕福仁,并受到了哲学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下,最后总结出了“农民主体观”的观点。金沐灶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农民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另外,金沐灶对当前农村城镇化的现状提出建设“城乡合作社联盟”的想法,关仁山借金沐灶之口表示了对这一建议的不确定性,但至少表现了作者对农民未来命运的探索。

在长篇小说《麦河》出版之后,关仁山在谈到未来创作时曾表示:“下一部,我就想从文化上、制度上,以及人的劣根性上,都能够找到时代的病灶。”⑨可以说,作品《日头》实现了他的文学理想。

文学与现实的距离是作家创作要处理好的关系。作家关仁山在《日头》中,跳出农村题材原有的局限,遵从自己的内心,写出了他对这个时代的疑问和困惑,我们能看到作为一个有责任、热爱土地的作家面对现实所做出的努力,关仁山用他的赤子之心热切地关怀着农村的现状、农民的命运,用自己的文字触及农村、农民所处的困境,用文学的艺术方式去贴近当下的生活,并努力探索,试图从文化和人性上找到解决方法。

①关仁山:《日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封底语。

②⑨关仁山、张艳梅:《以文学之光照亮乡土中国——关仁山访谈录》,《百家评论》2014第6期,第36页。

③⑦⑧关仁山:《日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21页,第302页,第303页。

④范咏戈:《源于关怀的乡村寓言——评关仁山长篇小说〈日头〉》,《文艺报》2015年4月22日第6版。

⑤雷达:《“三驾马车”的现实主义冲击波》,《河北日报》2014年9月5日第11版。

⑥关仁山、张继合:《关于〈日头〉和“农民三部曲”》,《河北日报》2014年9月12日第12版。

作者:化丽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三学生;周春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日头关怀命运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命运的更迭
发报纸
怕不怕?
命运秀
蒲公英一样轻盈的灵魂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