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稳
每个人都有家,没有人不恋家。在家里让人轻松惬意、无拘无束。在家里让人感受温暖、享受天伦,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那里是爱的源泉,那里有生活的动力。
寻觅那青春的痕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随着车窗外景物的飞速后退。距离阔别多年的故乡越来越近,我就像初次外出归来的少年,心里充满激动,嘴里不停重复着与“别离”“省亲”有关的诗句。
不知不觉间,离开家乡已有25个年头,当年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是满头花白,这期间虽然也回过家,但总是聚少离多,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得愈发怀旧了,总不由得陷入遐想,那些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事物也总是历历在目。近年来,回家的愿望变得越来越迫切,因为每次回家,都会发现有些人永远离开了,有长辈,也有发小,每每让我心生感慨、唏嘘不已。“物是人非”也就成了心中的无奈。“近乡情更怯”成了我临近故乡时的复杂心绪,总怕又有哪些人哪些事成为永远的回忆。
望着四周绿油油的青纱帐,我的思绪早已飞回故乡。农村生活有着无穷乐趣,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藏着少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那时。我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都要和同伴一起相约去割青草,喂养家里的老母猪,老母猪承载着我们兄妹上学的希望,也是我们新年新衣的寄托。玉米地里的青草旺盛而又鲜嫩,如果有人从地边走过就会发现,不时从玉米地里钻出一个小脑袋,红彤彤的小脸上满是汗水,沾着草叶、玉米须,抱一捧青草放到筐里,就又钻进玉米地里了。筐满了人也累了,几个小伙伴便惬意地玩耍,有的找上几根玉米秆,享受一下甜秆的美味:有的找上几个高粱秆,用镰刀去芯,分成均等的细篾,在地上挖个洞。开始编织蝈蝈笼子……当然,这些肯定都不能让大人们发现,毁坏没有成熟的庄稼是要挨骂的,如果被告到家里去,小屁股准要挨一顿揍。
恍惚之间,我好像又闻到了烤红薯的香味。在那个年代,总感觉吃不饱,在地里割草时,我和小伙伴总会挖些红薯、掰些玉米,或者花生、毛豆。一起烧堆火烤着吃。我们分工明确,有的找柴火,有的挖坑垒灶,有的寻找食材,虽然不放任何调料,却是世间最上乘的美味。现在在外面吃各种烤肉、烤海鲜等,食物丰富了,吃的次数也多了,却再也没有以往野地烤食的香甜……
时过境迁,变的也许只是人的心境吧。
触摸那醉人的乡韵
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一切显得熟悉而又陌生。当期盼变成现实,反倒有了些许局促。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无眠。遂早早起了床,想到处走走看看。急切地想把自己完全彻底地融入家乡的情景。
昨天到家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听大哥说,娘早早做好晚饭顾不上吃,一直站在胡同口,和乡亲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眼睛却一直看着进村的街口。偶尔有车子驶来,眼里就会放出不一样的光彩来,等确认不是我的车子后,便又装得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切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都能体会娘内心的焦急。
我进村后便下了车,虽然已是晚上,可街上还有许多乘凉的乡亲。我和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一一打着招呼,挨个给乡亲们敬着烟,会抽的、不会抽的。都笑着接了过去,嘴里还不停地说“这回可抽上小三儿的好烟了”。乡亲们叫我“小三儿”,我心里是一种暖暖的亲切感,以前在家20年里听习惯了,我不停搭话“有时间去家里坐啊……”我从街口走到胡同口,一路走来一路招呼不断,这是娘从小就教我的,“人在外,不管做多大官、有多少钱,也没啥了不起的,回到老家都要谦虚、和气、低调,高高在上只会让乡亲们看不起。”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娘在胡同口,远远听到我的声音,立马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声音也变得爽朗了许多,还带有一点谦逊和自豪。我就像当年刚刚放学回家一样。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喊一声“娘”,这个习惯已成我生命中的烙印。
清晨时分,绿意盎然的田野,笼罩在淡淡白雾中,如同仙境一般美丽,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柔和的光彩。我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新鲜气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甜甜的,有金银花的清香,有花生的甘甜,还有稻谷、玉米的味道,妙不可言!
儿子兴奋得又跑又跳。不是掐朵南瓜花,就是拔根小青草,一切对他而言,都是那么美妙,就连路上缓缓行走的蜗牛。也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不停地拍照……
村子里渐渐升起了袅袅炊烟,远远飘来了柴草燃烧后的味道。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又听到了娘亲喊我吃饭的声音……
追忆那飘逝的亲情
“走,看看老父亲去!”
父亲离开我们15年了,虽然父亲的影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一直萦绕在脑海。
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带上妻儿到父亲的坟茔去看看。默默点上一根烟,和老父亲聊聊天。向他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
我这样做不仅想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还想给儿子灌输一种亲情和孝道的传承,让岳家的后辈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虽然孩子现在还小,出生和成长都在外地,以后回故里工作生活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不能没有故乡的记忆,那是情之血脉、人之根本。
父亲曾经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一边教学、一边务农,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从我记事起,父亲经常是一放下书本,就立即拿起农具。常常在炎炎烈日下到田间锄草、喷洒农药,回来后简单吃几口饭还要急着去上课……就这样,我们兄妹在父亲的辛勤劳作和呵护下慢慢长大,有的继承父业成为人民教师,有的成为军人,有的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日子慢慢好起来了,父亲却过早离开了,没能享到儿女的福。
在我眼中。父亲是严厉的,也是和蔼的。他对学生对儿女。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的要求总是很严,有时还显得不近人情。而对家庭困难的乡亲、同事和学生,却总是竭尽所能、倾囊相助。时至今日,他严厉的眼神好像仍在注视着我,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在艰辛中也不乏快乐美好。我作为家中幼子,得到父亲的关爱是最多的。我常常依偎在父亲身边撒欢,他那温暖的胸膛和宽阔的脊背。现在却已成为永恒的记忆。
父亲的墓地被青纱帐所包围,坟上长满了青草,还开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我轻轻地拔着坟上的杂革,泪眼蒙咙中凝视着父亲的坟茔,脑海中一片空白和茫然,空气也仿佛有些凝固,就连平日顽皮的儿子,也表现得格外懂事乖巧。我在心中默默祈祷,祝福远在天堂的父亲一切安好!
在故乡的土地上。有我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足迹,有我曾经挥洒下的辛勤汗水,有我美好的梦想和希冀……故乡,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那乡情一缕,那亲情如酒,是我心中无尽的思念和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