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态养殖的 “津市模式”

2016-01-28 00:49武深树
中国猪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猪粪蚯蚓种养

武深树

生猪生态养殖的 “津市模式”

武深树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长沙 410006)

湖南省津市采取 “规划引导、规范行为、猪粪养蚯”等措施,探索走出了一条生猪生态养殖的发展路子,防止了规模养殖带来的粪便环境污染,促进了生猪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在推动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增产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本文提出,推进生猪生态养殖是做大生猪产业、摆脱环境制约、提升养殖综合效益的根本举措。

生猪;生态养殖;资源化利用;津市

津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面积558平方公里,人口28万,是湖南省生猪养殖重点县级市。近年来,该市采取“规划引导、规范行为、猪粪养蚯”等措施,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基本配套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基本到位,探索走出了一条生猪生态养殖的新路子。

1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环境控制

布局科学、养殖生态、环境和谐是实现生猪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津市把环境承载容量作为生猪生态养殖的首要条件。一是突出规划引导。2014年,津市以生态环境承载容量为基准,对全市生猪养殖区域进行了新一轮规划,明确市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500 m范围内的区域为禁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500~1 000 m范围为限养区,其他区域为发展区。同时规定,禁养区内禁止生猪养殖;限养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生猪规模养殖,已有的规模养殖场控制养殖规模,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发展区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容量,合理确定区域养殖总量和单场养殖规模,实现生猪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规范猪场建设。新建规模猪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进行高标准建设,确保符合生猪生长、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的要求。对原有粗放型规模猪场,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实行标准化改造,完善了动物防疫和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湖南旺森农牧是一家有20多年养猪历史的规模养殖场,原坐落在津市城区范围的工业园区,为防止养殖环境污染,津市投入4 000多万元帮助猪场实施整体搬迁并进行升级改造。搬迁后的新场占地200亩,采用先进的粪污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新建了1 600 m3发酵罐的大型沼气工程及有机肥加工项目,对粪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制成有机肥,粪水通过生物发酵制成沼气供热或发电,年产有机肥上万吨,沼气供周边200多家农户使用。旺森农牧现存栏母猪4 000头,年出栏商品猪8万头,是湖南省单体规模最大的规模猪场之一,实现了生产经营与环境管控的数字化和生态化。三是坚持种养平衡。全市推广以“猪—沼—苗(果、蔬)”为主的种养平衡模式,引导规模猪场进山入林,将猪场建在隔离屏障较好、周边土地资源丰富的丘陵山区。支持猪场配套建设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凡有沼气池的养殖户按“每5~10头育肥猪配1亩地”的标准配套农业生产用地,猪粪尿经过沼气处理后进行农作物施肥,不造成环境污染。棠华乡双门村齐兴兵生猪生态养殖场,年生猪存栏600头左右,配套有茶园110亩、菜地20亩、精养鱼塘15亩。猪粪尿经雨污分离、固液分离后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处理,沼液、沼渣全部用于茶园、菜地和鱼塘,实现了“种养循环一体化、粪污利用资源化、种养收益多元化”,年种养综合效益20万元以上。目前,津市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489户,70%以上的养殖户做到了“种养平衡、种养双收”。

2推进科学饲养,规范养殖行为

生猪生态养殖,既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养殖行为问题。津市着力规范养殖行为,推进生态养殖。一是注重改善猪场环境。猪场环境是生猪赖以生存的基础。市畜牧水产局定期举办猪场养殖技术培训班,印发养殖技术资料,帮助养殖户科学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督促猪场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尿、清除灰尘蛛网,保持猪舍干净。增加通风控温设施,保持适宜温度湿度。加强消毒管理,做到“三消跟进”(即空栏消毒,空栏猪场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空栏时间较久要增加消毒次数;带猪消毒,母猪进产房后、产仔后按规定进行带猪消毒;外环境消毒,每周对栏舍外的周边环境进行消毒)。二是严格养殖制度约束。一方面,加强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津市畜牧水产局将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印发至规模猪场,指导规模猪场进行标准化养殖。全市大部分规模猪场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卫生防疫、养殖档案、疫情监测和报告、兽药使用管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标准化养殖生产监督管理。津市畜牧水产局规定,凡是不符合防疫管理规定的种畜场,一律不得发证和供种;凡是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兽药,一律不得非法制售和使用;凡是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按规定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就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津市下发的《津市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当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不得向水体或其他环境直接排放、倾倒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渣和废水;废渣、污水用于农田的,排放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三是突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联动。种养平衡猪场的饲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生猪2 000头以下,养殖相对分散,监管难度较大。津市在推进生猪适度规模养殖进程中,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依托龙头企业进行生态养殖行为监管。2012年,津市引进佳和农牧,推行“龙头企业+生态农场”发展模式,创新了生猪生态养殖发展新平台。佳和津市的灵泉种猪养殖基地,年出栏仔猪10万头,配套有800亩苗木、果树、蔬菜、牧草基地,基地采用“猪—沼—苗(果、蔬、鱼)”种养平衡生态养殖模式,干粪养蚯蚓,沼液灌苗木,既防止了猪场粪尿污染,又满足了作物肥料需要。佳和农牧依托灵泉种猪养殖基地,采取“龙头企业+生态农场”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这种合作模式,公司负责指导养殖户进行场地选址、栏舍设计、统一建设,同时负责向养殖户统一提供猪苗、饲料、疫苗、药品、回购、技术服务等;养殖户负责按公司要求组织进行标准化、生态化生猪养殖。目前,佳和农牧已在津市发展种养平衡型生态养殖户48户,常年存栏生猪6万头,养殖户均配套有沼气等粪污处理设施,拥有与生猪养殖规模相配套的林木或作物种植基地,基本做到种养平衡、粪污达标排放。

3创新治污模式,推广猪粪养蚯

猪粪是生猪养殖的废弃物,也是重要的再生产资源。津市在利用猪粪还田作有机肥的同时,积极探索推广猪粪养殖蚯蚓,提高猪粪资源化利用效率。目前,已探索出厂养、水养、棚养、林养四种模式,初步形成了猪粪养蚯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型产业。一是厂养模式。该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和“秸秆—食用菌—废菌糠+猪粪—蚯蚓—有机肥”的循环路径,以食用菌带动蚯蚓养殖,以蚯蚓养殖拉动水产养殖和绿色农业发展。湖南仕林生物有限公司有占地15亩的现代化蚯蚓养殖车间,1 380个蚯蚓养殖床,年产蚯蚓160吨、消纳猪粪4 000吨、菌渣3 000吨。该模式还通过蚯蚓养殖带动发展黄鳝、泥鳅、甲鱼等下游水产专业户56个、绿色大棚蔬菜基地18个。二是水养模式。该模式以生猪粪便养红虫(俗称红蚯蚓)、用红虫喂养泥鳅等特种水产,实现“猪粪—红虫—水产”的循环利用。在水一方泥鳅养殖合作社利用佳和农牧的猪粪开发水养红虫基地50亩,年产红虫160吨、消纳猪粪5 000吨;同时利用充足的红虫资源,发挥其高蛋白饵料增产和减少病害的比较优势,发展泥鳅养殖,已建成泥鳅养殖基地520亩、苗种孵化基地1个,年产泥鳅300多吨,孵化泥鳅苗种2亿尾。三是棚养模式。该模式利用猪粪在大棚内进行蚯蚓养殖,再用蚯蚓发展水产养殖,形成“猪粪+蚯蚓+水产”的粪污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夏进秋生态养殖场是年出栏商品猪700头的规模猪场,配套有标准化鱼池31亩。该场引进“大平2号”蚯蚓进行大棚蚯蚓养殖,将充分发酵的猪粪做成高0.3 m、宽2 m、长53 m的蚯蚓床,上盖稻草,按时加肥,让蚯蚓自然生长,面积2亩的4个大棚年消纳猪粪400多吨、产蚯蚓6吨,既有效解决了猪场的粪污出路问题,又利用蚯蚓发展水产养殖,延伸了养殖产业链条,其利用蚯蚓养殖的特色水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四是林养模式。该模式按照“林下猪粪养蚯、蚯蚓改良土壤、增肥速生苗木”的原理进行猪粪资源化利用。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和树木的树冠枝叶,夏季可为蚓床遮阳控温,落叶能为蚓床遮光保湿,猪粪和腐枝烂叶作为蚯蚓优质食料;同时,蚯蚓粪便和没有充分消化的猪粪为树木提供大量氮、磷、钾元素和生物菌肥,促进树木生长。沈善喜在杨树林用猪粪饲养蚯蚓20亩,年消猪粪400多吨,其杨树年生长量是一般种植方式的近两倍,树木生长与蚯蚓养殖两者互补,形成高效循环产业链。

4津市的生猪生态养殖模式的启示

新常态下,正确处理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猪生态养殖的发展道路,既是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津市的生猪生态养殖模式,防止了规模养殖带来的粪便环境污染,促进了生猪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在推动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增产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借鉴津市生猪生态养殖的发展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4.1生态养殖是做大生猪产业的根本出路

在当前生猪养殖比较效益下降、散养户大量退出、规模户发展缓慢的新形势下,津市的生猪产业发展却逆势而上,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根本原因在于推进了生态养殖、稳定了生猪生产。目前,津市年出栏生猪54.60万头,人均出栏2头,外销率87.18%,生猪人均出栏量和外销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489户,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超过80个,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超过40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养殖场4个,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39.21万头,规模化率达71.8%。生猪养殖年产值11.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成为津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4.2生态养殖是摆脱环境制约的重要举措

传统养殖,又脏又臭,污水横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一度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津市推进生猪生态养殖,通过规划引导,猪场林中建,猪粪育林苗,种养结合,生态和谐。采取“沼气工程、猪粪养蚯、粪肥还田、有机肥加工”等方式推进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彻底改变了农村猪粪围村、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脏乱差现象,较好地摆脱了生态环境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制约。如佳和农牧津市公司创造的“龙头企业+生态农场”种养平衡养殖模式,特色鲜明,带动发展了生态农场式规模养殖户,不到4年时间,公司及其合作规模养殖户已年出栏生猪20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36.6%。

4.3生态养殖是提升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

生猪粪污如不利用,就是废弃物、污染物;利用得好,则是再生产的优质资源。津市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利用猪粪资源培植了一大批生态农业、蚯蚓养殖、有机肥加工等粪污资源利用型新兴产业,向后延伸了水产养殖、蚯蚓利用等相关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养殖生产综合效益。津市发展的15个蚯蚓养殖基地,前端连结26个养猪基地,后端延伸22个水产基地、98个大棚蔬菜基地,带动生猪养殖及其后续粪污资源化利用专业户870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F326.33(264JS)

B

1673-4645(2016)07-0043-03

2016-04-22

猜你喜欢
猪粪蚯蚓种养
不同贮存方式对猪粪水理化特性的影响
猪粪配施化肥对侵蚀林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害羞”的小蚯蚓
猪粪中添加腐殖酸添加剂可降低粪便中的臭气
画蚯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