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梅
摘 要:文章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简化为易于记诵的解题歌诀。该歌诀揭示了数学解题的三个阶段,即:知识准备、挖掘线索、总结归纳,并通过例题解释了“变形未知数” “分解条件走两步” “从简单入手” “画张草图”等常见的线索挖掘方式。
关键词:解题策略;高考;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00-01
“不会解题”是很多同学在数学学习进程中遇到的瓶颈。他们常常感叹:“基础知识我都会了,老师上课讲的我也能明白,可是就是不会做题!”我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借鉴并简化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依“忆江南”词牌,填了一首名为《怎样解题》的词。如下:
“相识否?变形未知数!分解条件走两步,简单入手画张图。莫忘采蘑菇。”
学生在熟记并理解之后,通过教师的经常性的思路分析,解题能力得以很大提高。遂整理成文,可供读者参考。
这首词揭示了数学解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题前,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即基础知识与常见技巧。头脑中要有清晰地知识体系,要了解对不同题型的基本解法,比如:“怎样证明直线过定点?怎样判断数列的单调性?求线面角有哪些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分析题意之后,有种“似曾相识的”的感觉。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从未知关系中找到已知结构。所以,读完题后,马上问自己:“我做过与之类似的问题吗?它属于什么题型?这种题型有哪些常见思路?”如果认识,那就动手吧!如果不认识,说明线索隐藏的很深,我们要把它们通过各种手段挖出来,转化成熟知的题型或知识!
例1、(09上海)当 ,不等式 成立,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分析:本题属于“已知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的问题。对这类问题,有两种常见的思路,一是分离参数,将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值,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如果利用第一种思路,则 ,只需求 的最小值,而 ,则很难继续求解。
再尝试第二种思路,我们发现,
不等式左右两侧都是
熟知的初等函数。于是,
作出 与 的图象,
要使不等式 成立,由图可知须k≤1。
第二阶段,解题时,充分挖掘题目中的线索。常见的解题策略有:(1)“变形未知数”。目标是解题的关键,只有确定了准确的解题方向,才能一步一步探索出正确的方法。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析法,它的思维结构是“要证……只需证……”,“为了求出……只需求出……”等。
(2)“分解条件走两步”。有些题目条件较多,线索比较复杂,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将每个小条件分解出来,看看它们各自能推出什么,这就是所谓“向前走两步”。在“走两步”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各个小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最终目标。
(3)“从简单入手”。指从特值特例入手发现题目的解法或者结论,比如对一般图形成立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特殊图形入手;对某个点动态变化成立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某个特殊的固定状态或极限状态入手。
例2、(05全国卷1)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为H, ,则实数m =
分析:由题意可知,对于变化的 ,总有一个固定的m值使得等式成立。于是,考虑以C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H与C重合,O为 的中点。此时, , ,所以,m的值应为1。这就成功的解答了此道填空题,并为后续的严格证明提供了方向。
(4)“画张草图”。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的一个基本思想,贯穿于函数、三角、向量、解析、立体等大量章节。图形的直观性,为我们清晰的思维提供了便利,。我们应该把画草图(不一定很精确)作为解题的一个基本习惯。再举一个例子,它体现了“研究方程解的个数和位置,而方程不能解时,要通过图像交点来解决”这一基本技巧。
例3、(07天津)设 均为正数,且 , , .则( )
A. B. C. D.
分析:此题中 的值是无法解出来的,故采取画函数图象观察交点位置的策略。
设 , ,
, ,则 即为
与 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四条函数曲线,结果自明。
第三阶段,解题后,适时总结归纳,这就是所谓“莫忘采蘑菇”(蘑菇有个特性,总是成群生长的)。我们要问自己:“这道题的解法有一般性嘛?还有没有其他解法?有没有与这道题叙述相似或解法相似的问题可以归类总结?”比如,例1中所提到的“恒成立问题的常见解法”,就是对多个题目类比总结之后形成的体系。当然这是一个逐渐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