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唐陶瓷文化对陕西现代陶艺的影响

2016-01-28 06:53:13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大众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陶艺陕西陶瓷

李 黎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秦汉唐陶瓷文化对陕西现代陶艺的影响

李 黎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秦、汉、唐时期的陶瓷在材质特征、成型方式、烧造技艺、造型及装饰审美特征等内容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在时代转变中对陕西现当代陶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现代创作者发挥或提升传统优势,结合现当代艺术理念,形成了具有人文内涵的陕西现代陶艺创作方法与创作群体。

复制艺术;写实;写意;现实;烧成技法

本文系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秦汉唐陶瓷文化对陕西现代陶艺的影响研究”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XK084

陕西历史悠久,曾经十四朝建都于此,形成的“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这些文明中,有条陶瓷的发展线索尤其引人注目。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彩陶绚丽多彩、造型奇特; 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宏大、震撼人心;而汉俑则朴拙奔放、气韵活泼;唐代陶瓷种类繁多,白瓷如雪、黑瓷如漆、唐三彩堂皇富丽;宋代耀州窑刀痕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尔后铁绣花、大蓝花、粗黑瓷等民间风格,尽显西北豪放大气的品性。

历史中各个时期的陶瓷辉煌已离我们远去,其中尤以秦、汉、唐时期的陶瓷物品不仅在被复制生产,还大量的影响到陕西地区现当代陶艺的创作发展。秦、汉、唐时期的陶瓷是先民们的文明贡献,是时代中精华文化的产物,这些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与艺术形式。

一、秦汉唐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

王学理先生把“秦代艺术”比喻成流星掠过茫茫夜空,使人领阅了它耀眼灿烂的光芒,使中国雕塑“不再依附于装饰工艺的小件,却成了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秦代风格,而且对后世中国雕塑影响深远。特别是强调写实的兵马俑陶器,展现出秦代塑造方面的概括能力,以真实的尺寸、绚丽的彩绘与硬朗的线条极力还原肃穆的武士形象,总体看来形象趋于统一,手足僵直,动态单一,可以说受春秋以前古典造型的影响。这种略带拘谨之气,直立挺身的微小动作,使肃静的形态隐藏于欲静于动中,有了动静转变与神态气韵的力量。

汉代陶塑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潮的影响。汉代思想家认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重在传达神韵之美,而这就是包括陶塑在内的汉代艺术,处处呈现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的根本原因之一。汉代陶俑更求神韵,追求意象,无论是皇家陶俑受严格宫廷礼仪的束缚,还是民间陶俑突破礼法羁绊,都显得简朴古拙、质朴厚重,充满着浓郁的浪漫情调。动势小时见精微,动态大处显气魄,在柔美宁静与大气奔放中表现生活意境与审美情趣,往往寓意深刻,以写意的手法传达深沉雄浑的意境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格调。

唐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无论是胎料还是釉料都显著提高,制作的器物更加细腻坚致,华丽中透着典雅。多种釉色日趋成熟,光彩润泽、变化无穷,绚丽的品种彩色斑斓、富丽华美;单色的器物清雅别致、晶莹润泽、如冰似玉。唐代人豪放大气,大量吸收他民族器物与其他品种的造型、装饰,以简练的线条塑造型体,使得器物大气圆和、圆融丰满、造型雄健。而这种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光华与锋芒,所以,在唐时期的瓷器艺术上,典雅与华美完全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秦汉唐时期的陶瓷艺术观念对陕西现代陶艺的影响

与著名陶瓷产区比较,陕西从事现当代陶艺的探索者数量较少,原材料也大量从外地进购而来,各种技术工匠也十分匮乏,几乎都依靠创作者自己独自完成,因而受产区常规产品的影响较少,更多的关注本土历史中的精华部分,用艺术的眼光解构历史中的艺术养分。

1.兵马俑的阵列效果形成复制艺术

在陶瓷史上,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与体量都独一无二,现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两万多平米,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这些陶俑制作方式基本一致,都是模塑大型拼接后再微调局部,因此兵种不同动态不同,而同一兵种动态基本一致,仅在脸型、发型、表情、神韵上体现差异,这种大量重复式、矩阵式的排列开始了中国帝王墓葬的规制格局。尔后的帝王陵墓陪葬俑基本都延用此方式,只是在体量与规模上小很多。在陶瓷制作上这种制作方式与布局方式影响了后世,可以被称为排列复制的方法。在当代艺术中波普艺术提倡“复制”概念,也就是基本元素在画面或空间中重复排立,取消个体之间的形态、色彩的美感差别,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给画面或形体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这一理念虽不同于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初衷,但以现代的艺术观审视的时候,他们却有着异曲同工的趣味。陕西陶艺家刘谦的作品《矩阵》,以随手捏塑的方式捏制千余古代小俑人物,再施以熏烧打磨,最后堆砌摆放。这样的作品消解了单个的精品意识,而以简单劳作反复制作的行动来淡化情感的干扰,更加深刻地提出有关艺术、社会和环境关系的问题。

2.写实与写意并用

秦始皇兵马俑一直被定位成中国写实雕塑的代表,汉唐陶俑又被认为是写意雕塑的典范。但秦始皇兵马俑并非是西式雕塑的解剖式写实,而是一种严谨地概括式的写实,这种写实建立于提炼事物并加以主观想象的基础上,重视夸张与意象发挥并举地保持客观,因此可以看到硬朗、肃穆的五官下,各个陶俑都具有气魄雄浑的鲜活神韵。汉唐陶俑的写意是一种浪漫的概括,抓住现实生活瞬息之间的情趣,以夸张地现实化、明快洗练的手法,实现总结并超越客观形象而突出主观情理,展现大气奔放与柔美宁静的形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和情调。无论是重“写实”还是重“写意”,都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直接反应内在精神,表现作者对客观生活的艺术提炼。

统观中国陶瓷塑造与器面绘画都在追求形神兼备、意趣无穷的效果,这种艺术追求也影响着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发展,特别是陕西地区的陶艺家大多研究与实践此方向。陈琦制陶几十年,从最开始的泥条盘筑大罐到最近的《天街小雨》系列,虽然材质与题材根据阶段有所变化,但始终不渝地吸收唐代器物的丰满姿态与富贵风韵,力求在洗练的线条中推陈出新。蔡沙的“面孔系列”显然从秦代兵俑头像发展而来,试图解析现代人面孔下面的内心状态,进入人与人之间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李黎的《侠系列》《七贤与你》《骑手中的旗手》系列等,常常以泥片成型的方法塑造古代人物,用泥片卷曲出“吴带”在“风”中飘飞的衣皱,又用尖刀轻快地刻画五官,尽显神态自若的瞬间。细细观来,在他手中古典人物被戏拟式的展现出来,融合了沉重的残酷与轻松的调侃。这些艺术家巧妙地融汇了“写实”与“写意”的精华。

3.秦汉唐陶瓷注重反映社会生活

现今所看到的秦汉唐时期陶瓷绝大多数来至于墓葬发掘,这些陪葬品有墓主人生活用品也有当时流行的明器,有人物俑、动物俑、亭台楼阁、车马灶台和各类日用器皿,涵盖了时代诸多方面。单就人物俑来说,从发髻头帽到脚底鞋帮、从脸面粉黛到穿物配饰,无不写实的反映了当世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墓主的主观初衷是把阳间的生活带到阴间,然而却给今人直接呈现了他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客观的使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时代风貌与历史变化。而今实行火葬已没有陪葬之风,这种陪葬物也就消失殆尽,生活中的日用器物解决日用之道,装饰品与艺术品满足审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现当代艺术观更加注重艺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通过更多元的艺术语言、艺术材质、艺术手段来实现社会状态的展现。陕西现当代陶艺家即秉承了秦汉唐陶瓷反映现实的传统方式,又立足当下使用现当代陶艺观呈现作品。张英从《初芽系列》到《孪生系列》,以陶艺塑造手法、采用多种材质,表现当今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刘训立的《耀州石史话》到《 美的历程》,吸取传统元素植入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思考。

三、秦汉唐时期的陶瓷技艺层面的的延续发展艺术

秦汉唐时间跨越千年,此时期中国大地上的陶器与瓷器产区大多已见端倪,不少窑口已臻辉煌,泥料、釉色与烧制要求也为后世陶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多用模塑成型法制作大体积作品

秦汉唐制作了不少大型陶器制品,如秦始皇陪葬的兵马,士兵均达1.8米,战马长2米;秦汉时期大砖有的长达1.5米以上,并且直径1米以上的大粮缸也不在少数,现在看起来也十分震撼。这些大型器物多采用模塑结合方式,使用压坯成型法与泥条成型法制作大型,最后精雕局部或贴塑部件完成细节。这些技艺影响到现代陕西陶艺家多采用这些成型方法创作,陈琦的《天街小雨》采用模塑结合成型再釉下彩的完成,一套作品便几十件,规模宏大。蔡沙作品《面》就单体一个头部便七、八十公分。刘训立的《美的历程》、张菊芳的《记忆·中国系列》等都是在模塑压坯成型法制作主体,再多种装饰技法结合的作品。

2.注重烧成技法与多元的釉胎效果

秦汉唐时期从直焰窑烧制到倒焰窑烧制,以及一次烧成法到多次烧成法的运用,使得坯体胎色效果与釉色效果更加丰富,此时期的这些烧制与以后时期相比并不十分严格与精细化要求,釉面往往不均匀,施釉也不及底,但那种拙扑的效果却显得大气自如。精品人物俑采用墨色对五官的描绘,流畅而大气,笔法老辣。三彩陶器追求流釉的交融感,已经具有追求偶然效果的目的。这些多元的烧制与绘制方式影响着现代陶艺创作者,他们吸取技法并创新技法,还原匠师由里到外探寻事物内在精神气质的本质。蔡沙的《面》采用熏烧后细细打磨,再加金属丝编织头发,形成多种工艺与材质合理运用的作品。刘谦用两次烧成的方法制作《贤士》系列,使得既产生了三彩釉的流动效果,又达到了唐三彩所不具有的高温瓷化结果。张菊芳吸收了现代盐烧技法,运用于变化了的汉唐人物身上,产生了新的视觉感受。李黎的《七贤与你》等都是采用两次重还原烧成,在作品胎体表面形成亚光釉层,使作品显得油润而饱满,另外《骑手中的旗手》还增加不锈钢旗帜,也形成了多种材料的质感对比。这些陕西陶艺家在烧制时,总体上把握预期效果,不断地探求不可控的变化,把传统技艺扩展开来向前推进。

结语

虽然在三秦大地上从事现当代陶艺的艺术家并不多,但这些创作者们在现当代艺术全面发展的形势下,吸收秦汉唐的雄浑气魄,即回望传统文脉又面向当代思潮,不断地挖掘中国传统陶瓷精神和民族追求,多采用以古喻今的方式,沁透对生存环境的深沉体验与对社会现实的针对性,以当代的视野激发创作活力,建立自身的创作形态与文化信心,开始了各自的风格语言,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形成了非陶瓷产区的艺术群体面貌。

李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副教授,硕士,陶瓷艺术。

猜你喜欢
陶艺陕西陶瓷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2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06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疯狂”的陶艺
小学生导刊(2018年1期)2018-03-15 08:02:40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当代陕西(2017年10期)2017-10-16 01:23:39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 17:23:31
陶瓷艺术欣赏
景德镇陶瓷(2014年1期)2014-04-29 11: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