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时代穿越

2016-01-28 11:50:27陕西科技大学7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吉尔伍迪艾伦

侯 静(陕西科技大学710000)

吉 平(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编导教研室710000)

论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时代穿越

侯 静(陕西科技大学710000)

吉 平(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编导教研室710000)

伍迪•艾伦曾经说过,令他略感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在巴黎完整拍摄过一部电影,虽然这个念头早就在艾伦的心里盘旋,可他从来没有在这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城市拍摄过一部完整的电影。终于,2011年,执导《午夜巴黎》让他圆了这个梦,影片的主人公穿梭于当代社会和20年代的“黄金时代”的巴黎。本文通过对影片的主题与画面进行分析,对于影片的主题进行阐述与分析。

午夜巴黎;黄金时代;穿越

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自揭幕2011年戛纳电影节以来,在欧美电影界广收好评,不仅创下个人作品最高票房记录而且被北美评论界认为是自1985年上映的《开罗的紫玫瑰》以来最好的伍迪•艾伦电影。这部作品显然是伍迪•艾伦对作为20世纪文化之都的巴黎的一次朝圣式的想象之旅,重访他心目中的“黄金年代”。

一、画面的时代穿越

在美国,电影是赚钱的工业;但在法国,电影是一门艺术。这就是伍迪•艾伦的影片把故事背景放在巴黎的原因。他描绘的更像是一个想象中的巴黎,明信片上的巴黎,而不是现实的巴黎。影片视觉风格继续暖色调,前三分钟的取景更是美轮美奂,随便一个镜头都如同明信片上的巴黎一样美,给观众一种不真实的处在梦幻中的感觉。

星月夜背景下的塞纳河畔——从电影海报开始,伍迪艾伦就奠定了影片华丽的穿越基调。明信片似的风景三分多钟,我想,凡是做过巴黎梦的观众一定不会觉得有那么长:埃菲尔铁塔、塞纳河、红磨坊、圣母院、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卢浮宫、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巴黎地铁标识、沉浸在雨中的路边咖啡馆。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写给巴黎的一封情书,确实如此。影片全程在巴黎实地取景拍摄,巴黎美丽的街景,恬静的田园风光,优雅的博物馆,充满风情的集市,在片中均有或多或少的展现,另外通过人物的塑造,又探讨了巴黎的艺术,文学,与思想,影片的背景音乐更是对法国香颂明目张胆的示爱。老伍迪完全不掩饰对巴黎的热爱,他用金黄的画面风格,极尽奢华的场景来表现想象中的“黄金时代”。在影片中他不止一次的借主人公之口,说:“我一到巴黎就被迷住了”“我想定居在巴黎”。1与其说是巴黎美,不如说作为他者视角下的伍迪艾伦电影镜头描绘的巴黎更美。

二、主题的时代穿越

巴黎是世界上无数文艺男女的梦想之地,这不仅是本部电影男主吉尔的心爱之地,更是导演伍迪艾伦所表达出的。影片故事分为白天的现实情节,以及夜晚的穿越情节两条线索。和未婚妻及岳父母来巴黎办事旅游的美国男作家,倾心于巴黎的文艺气质,一心向往留在巴黎从事小说的创作而放弃为好莱坞写剧本的成功事业。他偶然在夜晚的一条小巷中搭上了一辆驶向20年代巴黎的老汽车,就这样,穿越开始了。他以作家的身份进入到了他所向往的巴黎“黄金时代”这个耀眼的文艺圈。

吉尔混迹于当时的文化艺术名流之中,他可以听到科尔•波特的现场演奏,可以与菲茨杰拉德夫妇坐上艾略特的汽车,可以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格特鲁德•斯坦因谈论文学,更可以和毕加索、达利探讨艺术,甚至还能与曼雷、布努埃尔等人讨论电影——吉尔与布努埃尔临别之前建议他拍一部电影,而这正是“日后”布努埃尔的名作之一《泯灭天使》。午夜里,他可以和这些文艺巨擘高谈阔论,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励。而“午夜巴黎”中出现的这些名人也大多是在巴黎的美国人,这可能也是“黄金时代”之于吉尔为什么会这么有吸引力吧,他见到了偶像式的作家、画家、诗人、导演,并且葛楚德•斯坦因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意见,他一直渴望这样的生活,如今,午夜的巴黎,钟声敲响,他也追寻到了自己的梦。然而,他发现,当他追寻黄金时代时,黄金时代的人却又在追寻着美好时代,人们总是对自己生活的年代不够满足。

“有些人对某一代人而言是平淡无奇甚至低级粗俗的东西,仅仅由于岁月的流逝,它们的状态就发生了质变,一下变得既神奇迷人,又有点做作可笑”2这样的观点在电影中以吉尔的小说中的开头语出现,在电影中,吉尔是一个相对于穿越后的“黄金时代”的巴黎的他者,这是他的看法,而电影外,我想,这也是导演伍迪艾伦的想法吧。

三、回归现实

影片就这样穿梭于现代与二十年代的巴黎,如果说在《午夜巴塞罗那》之中,一切在激情之后都恢复了旧有的秩序,好像这种秩序牢不可破,那么在《午夜巴黎》之中,即使主人公吉尔终于悟到自己重返黄金年代的渴望仅仅是来自对现实的逃避,而生活的真相则是“一系列的不满”,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归旧有的秩序——婚姻和美国,而是留在了巴黎。

在“午夜巴黎”,主人公吉尔误入自己心目中的“黄金时代”,20年代的巴黎,在那里与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安娜相恋,但他发现阿德里安娜并不喜欢自己的时代,她向往着的是1890年的巴黎;而当他们穿越到1890年的巴黎时,却又发现那里的人们又向往着文艺复兴时代。艾伦显然不够浪漫,他不会天真地、简单地肯定自己的“黄金时代”的美好和独一,而是将它相对化、虚化。这也像是导演伍迪艾伦几乎是在用一种通俗而幽默的语调在说:每个现在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也许每个人都是面向过去、后退着走到现在,并走进未来的。主人公吉尔从20年代“回到现实”后,虚幻的经历最终让他避开了一段庸俗的婚姻,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当我们在追寻所谓的黄金时代时,黄金时代的人在追寻美好年代,美好年代的人也许在追寻忽必烈时代。别人看似梦幻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优雅华丽,它也会有束缚,也会有郁结,他们也有逃不开的困境,也有逃离现实的冲动。3

怀旧,难道是文艺界亘古不变的通病?还是说,怀旧又有何止只是文艺界的通病?常人亦复如此。怀念过去的人是对现实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即使在后人看来他们的成功是如此的炫目。而现实中,我们无法选择,对于自己心目中的那最美好年代,我们只有向往的份。而面对这两种态度,我们完全可以不置可否。积极的回归理性即使是更多人的选择,消极的沉浸于过去却也不是什么过错——人们应该被允许活在自己的梦想中。

四、结语

穿越至此,主人公吉尔终于有了认识,而伍迪•艾伦的梦幻之旅也就这样结束。吉尔的姿态已然相当明晰:认可现实的种种问题,并从改变中寻找解决的可能。这是在金融海啸之后的某种逃避现实的冲动,也是对美国式的全球资本主义的拒绝姿态:意识到现实的种种问题,坦然面对,然后在不同于美国的文化与社会中寻找另类出路。现实不是电影,我们无法重回黄金年代。“黄金时代”毕竟是虚幻是假想,回归自我才是本真。

注释:

1.董铭.午夜巴黎:美国中场阶级的文艺梦[M].沪港经济,2011(12):106.

2.李媛媛.论伍迪•艾伦的电影艺术[J].当代电影,2012:128.

3.孙慰川,覃娥著.论伍迪•艾伦电影中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J].当代电影,2003(1):116.

侯静,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陕西科技大学,硕士,设计学(影视传媒艺术)。

猜你喜欢
吉尔伍迪艾伦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26
拿开以后
读者(2018年21期)2018-10-17 03:31:08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电影(2018年9期)2018-10-10 07:18:40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环球时报(2018-09-18)2018-09-18 06:15:31
风之彩
琴童(2018年1期)2018-03-26 11:57:16
吉尔伽美什,寻找永生的故事
儿童时代(2017年10期)2017-06-21 10:00:12
照相日
野餐篮丢失案
装作看得见
东西南北(2009年6期)2009-09-22 0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