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秋林 (铜仁学院 554300)
论明清时期铜仁的信仰文化
兰秋林(铜仁学院554300)
摘要:铜仁地处武陵山片区,为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随着明代贵州建省,铜仁的开发进度加快,大量汉族人口迁入。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群众在各方面加深交流合作,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信仰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铜仁的信仰文化有益于理解铜仁的历史发展,有助于保护铜仁的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铜仁的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
关键词:官祀民祭;佛道和合;宗教和谐;民族团结;文化遗产
以贵州全省而言,思播地区(即今大致铜仁、遵义两市辖区)开发较早,文化繁盛的历史起点较省内其他地区更为前置。而铜仁又比遵义更早撤宣慰司建府衙,各民族文化交融更进一步,形成了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铜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中有一颗光彩耀人的明珠:信仰文化。铜仁的信仰文化融化在境内的每一寸山河之中,而府城的祠观寺庙是集中呈现。解读明清时期铜仁府城的祠庙布局、神灵类型有助于重现该地区人民的信仰世界图景,有益于理解铜仁各类型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剖解铜仁历史上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传统机制。
铜仁设府之后,历代牧民之官一方面极为重视筑墙建城,另一方面毫不放松各类官方祭典的展布。明清时期,铜仁府城建了诸多官祀神灵的祠庙,如下:社稷坛、山川坛、先农坛、厉坛、城隍庙、龙神庙、文昌阁、武侯祠、关帝庙、张桓侯庙、文庙、石公祠、刘氏三烈祠等。这些神灵中大部分是封建朝廷要求地方官府进行祭奠,有些则是地方官府为了彰显本地道德传统而建庙供奉。
铜仁的官祀活动有以下特点:按章举行、分等举行、定期举行。所谓按章举行是指铜仁的地方官按照朝廷礼部的要求开展祭祀典礼,在祭器、祭乐、祭品、斋戒时长等方面都有细致规定。《光绪铜仁府志》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比如关于斋戒,祭典要求“斋戒之日,不用刑名、不宴会、不听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有疾有服者皆勿与”1。所谓分等举行是指铜仁官府把官祀神灵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在祭祀时分别配以不同等级的祭器、祭乐、祭品和斋戒时长。所谓定期举行是指铜仁官府每年分别在固定时日对相应神灵进行祭祀,诸如“岁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社稷神,“岁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风云雷雨山川神,“岁以仲春吉亥”致祭农神。铜仁官府举行官祀祭典时,花费较多,规模较大,仪式感强,是该地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务。
铜仁官府如此重视官祀,缘于官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基于这些内涵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对于地方社会稳定影响深远,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增强国家认同感、培育地域共同体意识、神道设教安民心。每一次祭典都会通过仪式阐演一遍文化理念,在民众之间产生深远影响,使民众在信仰认同的基础上完成文化认同。而铜仁官祀神灵大部分都是奉旨而行,非独祭,也就是说信仰认同与国家机器相互交织,继而信仰认同转进为国家认同。铜仁官祀除了奉旨祭典之外还有石公祠、刘氏三烈祠等。石公祠尊奉的是明代统兵都督石邦宪,因对铜仁的地方社会安定做出了卓越贡献而数百年香火不断。刘氏三烈祠供奉的是在战乱中刚烈不屈而殒身的刘仁之女辰秀和妾房郭氏、张氏。铜仁官府之所以建庙祭拜这类杰出历史人物,一方面是这些人物在立功、立言、立德上有成就,值得纪念,另一方面是这些人物受到当地各界群众的敬重,得到了共同认可,成为能够凝聚地域认同的符号。明清时期的铜仁迁入大量外地人口,属于移民社会,官府希望经由信仰认同转进为地域共同体认同。最后,铜仁府城设立大量官祀是为了通过神道设教安民心、化民风。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受各类天灾人祸的影响大,农民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心怀恐惧。另外,个体在道德觉悟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的人缺乏道德自觉。古代铜仁的社会精英缺乏科学的思想教育手段,便热衷于借用宗教信仰来实现教化人心的目的。
明清时期,铜仁各族人民信仰的神灵虽然繁多,但是并非杂乱无章,大体包括以下类别:道教神灵、佛教神灵、民族神灵、地方神灵、行业神灵。明清时期铜仁府城尊奉道教神灵的宫观主要有城隍庙、既济祠、文昌阁、崇仙宫、玉皇阁、泰山行祠、五显庙、万寿宫;尊奉佛教神灵的寺庙主要有铜佛寺、公安祠、木桶观音阁、西城观音阁、回龙庵、东山寺、兼隐庵、准提阁;尊奉民族神灵的祠庙主要有孟公庙、土主庙、飞山庙、回龙寺;尊奉地方神灵的宫祠主要有陕西客民建的王爷庙、湖广客民建的禹王宫、福建客民建天后宫、川主庙;尊奉行业神灵的祠庙主要有魁星阁、老郎庙、旗神庙。
铜仁府城道教宫观中特别进行说明的有两个:既济祠、崇仙宫。既济祠又名水星阁,在火星岩(即天乙峰)下。《万历铜仁府志》对既济祠的始建缘由介绍较为详细,其言“郡治东南有一峰壁立,曰天乙峰,石色每赤,郡则火灾,推官陈大昌建祠以祠六壬六癸之神,名曰‘既济’,以禳火灾”2。可见,既济祠的修建与其他宫观不一样,缘于特殊的神迹。而且,既济祠供奉的神灵也很具特色。六壬六癸神是专司避火的神灵,《黄庭遁甲缘身经》中记载“若欲辟火者,书六壬六癸符,并呼其神,又呼甲子神姓名字,云:与我同行,即不被烧熟”3。崇仙宫又名崇真观,在府城东山之上,供奉真武帝君。明清时期,铜仁盛行真武信仰,建有五座供奉真武帝君的宫观,分别在府南谢家桥、振武营、提溪司、府西文笔洞、府城东山,但是“惟在东山者游人接踵而至,最为名胜焉”4。
明代初期,铜仁曾经建了一座铜佛寺,该寺对于铜仁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元代时有人从江中打捞三座铜像,其形似儒家孔子、道家老君、佛家释尊,于是建庙供奉之。因为有这三座铜像,铜仁得名铜人,设置铜人大小江军民长官司。明太祖改铜人大小江军民长官司名铜仁长官司,任李渊为长官。李渊把供奉三座铜像的庙更名铜佛寺。此后,历代铜仁长官都对铜佛寺重视有加,李仪、李温、李椿分别进行修葺。可见,铜佛寺与铜仁休戚与共数百年,是铜仁文化的基因密码,有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
民族神灵在铜仁各族群众的信仰世界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飞山公杨再思和天龙相公杨再从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飞山公信仰在铜仁影响巨大,府城建有飞山祠庙,数百年香火不断。天龙相公杨再从亦深受铜仁民众崇信,被供奉在回龙寺。杨再从本是平头长官司的长官,因修道有术,对当地卓有贡献,死后又屡次显现神迹,故而居神位,享香火。
综上可知,佛道两教在铜仁传播的历史悠久绵长,铜佛寺奉三教圣贤而无违和感,宗教之间实现了完美和谐;而各族人民透过对神灵的共同信仰,拉近了心理距离,形成了共同体意识,达到了民族团结的效果;外地移民逐渐认同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建设铜仁。明清时期,铜仁丰富的信仰文化成为民族关系的润滑剂,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明清时期,铜仁的祠庙呈现显著特点,即分布较为集中,府城东山、府城南岸聚集了诸多祠庙。坐落在东山的祠庙主要有崇仙宫、武侯祠、石公祠、飞山祠、文昌阁、魁星阁、兼隐庵、雷祖庙等,坐落在府城南岸的祠庙则主要有铜佛寺、川主祠、水月庵、水府庙、晏公庙、三元阁。这样的分布格局与铜仁的山川形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明清时期,东山是铜仁府城的制高点,风景秀丽,为文人雅士最爱之处,东山楼阁位列铜仁十景之一。东山上,楼阁依石壁而建,俯瞰江流,水清石奇,“层峦隐见挂残虹,纵望苍茫到碧空”5。大量祠庙建于东山之上,信仰文化犹如粘胶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联结在一起,为铜仁城增添了如许魅力。府城南岸为两江汇流之处,优良的水运码头排列如林,津渡往来如梭,行人辐辏,繁花似锦,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节点。宗教信仰的一大功能就是普度众生,救济生民,因此,佛道教的宫观寺庙不在山林之中觅清净修行道场,就在凡尘人间广开善门为芸芸众生排忧解难。铜仁的祠庙布局暗合宗教规律,一在东山,一在码头。如今,虽然大多数祠庙已经因历史久远而消逝,但是由祠庙承载的精神财富并未消失,仍萦绕在铜仁的历史记忆之中,炼成铜仁人民善良的品格。
铜仁祠庙还有另外两大特征:第一,同一神灵建多处祠庙;第二,大祠庙中布局小祠庙。明清时期,铜仁分别建了两座飞山公祠、两座五显庙、三座真武观、三座关帝庙、三座观音阁。从祠庙的多寡可略知各类型神灵在铜仁的影响力之大小,再从神灵本身所附带的信息可推论印证铜仁的历史状况。另外,从祠庙的建筑规模也能窥知其影响力的大小。铜仁府城多个规模宏大的祠庙中建有小祠庙,诸如东岳庙中设有炳灵公庙、碧霞元君庙、痘神庙,城隍庙中设有老郎庙,万寿宫中设有赞化宫、萧晏二公庙、轩辕殿、天符殿,禹王宫中设有伏波庙。从大祠庙内设的小祠庙情况可发现文化交融的历史痕迹。万寿宫所奉主神为许逊真君,属于道教净明派,发源于江西。而铜仁万寿宫中设有供奉吕洞宾祖师的赞化宫和供奉萧晏二水神的祠庙,信仰融合的痕迹自然显现,反映了移民社会的融合程度。另外,从五显庙数量较多和万寿宫规模较大可印证史书的重要记载:铜仁地区从江西移入了大量的民户。
通过对明清时期铜仁祠庙的初步研究,勾勒出铜仁各族群众的信仰图景,勾画了铜仁信仰文化与地方社会相互交融的图谱,印证了宗教发展的科学规律和部分铜仁历史的相关记载,探索了铜仁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注释:
1.余上华.《光绪铜仁府志》卷三,民国缩印本.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36.
2.万士英.《万历铜仁府志》卷六,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本.岳麓书社,2014:118.
3.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册.中华书局,2003:361.
4.徐如澍.《道光铜仁府志》卷四,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贵州府县志辑》第四十五册,巴蜀书社,2006:332.
5.万士英.《万历铜仁府志》卷六,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本.岳麓书社,2014:29.
兰秋林,本科,铜仁学院助教,铜仁学院重点支持学科“宗教学”研究骨干。
作者简介:
本文为:1.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贵州思播地区道教历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GZQN19;2.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贵州少数民族道教信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D2013254;3.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贵州道教历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rxyDH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