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佩佩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710062)
论亲子真人秀节目的伦理边界——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郝佩佩(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0062)
摘要: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一经播出就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关注度节节攀升,并引发了受众的强势追捧。但是节目在对“眼球效益”的追求中,一些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被呈现了出来,使得既有的伦理价值受到冲击,引起了这档节目伦理价值的失衡,特别是对儿童的伤害,触及到了节目的伦理边界。而节目伦理边界的失衡,对参与节目的嘉宾,尤其是五个儿童对于伦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他们日后的成长都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亲子真人秀节目来说,建立一个良好的伦理价值秩序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亲子真人秀;儿童;伦理边界
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高收视率的亲子真人秀节目1,引起了受众、媒体对它的高度关注,但是过渡的关注和节目本身过于追求“眼球效益”凸显出了关于伦理边界的问题。当在节目中以“明星爸爸的孩子”的身份出现的时候,这些孩子就成为了媒体、观众和网友特别关注的对象。儿童的一言一行都将受到极高的关注,节目在一些环节中将儿童的一些细节过于放大,在受众和媒体面前暴露出来,并以成人的思维来探讨儿童们的言行,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在社交网络上不断扩大传播的范围,节目便在伦理价值的判断上产生了失衡的现象。对儿童们对于未知世界和未来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于伦理价值的判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
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强调的是“真实性”“互动性”和“表演性”的结合以及三者的平衡。在对收视效益的追逐不断地放大中,节目的“真实性”和“表演性”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有时,节目过度的表现和受众的极高关注会使得节目的伦理价值受到了挑战,触到伦理边界,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爸爸去哪儿》。作为湖南卫视精心推出的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节目组将节目内容转向了家庭,把家庭成员重新聚合到电视机前,这档节目一播出便迅速成为全民追捧的娱乐节目。从另一方面来说,节目的高收视率也让《爸爸去哪儿》的舆论环境出现了失控,伦理价值受到了挑战。
观众和网民们对于《爸爸去哪儿》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节目新颖的主题,情节的巧妙设计还有“星爸萌娃”为节目吸引了大量眼球,受众范围极其广泛,受众小到四五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有网友曾借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组摄像师之名在某论坛写下爆料《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黑幕的帖子,将王诗龄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帖子中称其在节目现场大摆公主架子,欺负其他小朋友,大家看到的温馨与励志的画面只是节目剪辑后的结果。该贴发出后便在网络上不可控制的蔓延,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王诗龄滚出娱乐圈”的呼喊。最后,由节目组和王岳伦澄清才将此误会解开,同时也追究了散播言论者的责任。很多观众和网友都喜欢片面地定结论,一些观众和网友轻易对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做出不合理的判断和评价,对小朋友的不真实的评价造成了伦理价值的扭曲。
节目的设计理念很重要,《爸爸去哪儿》有的环节设计的矛盾冲突过于强烈,最明显的就是在节目中的矛盾伦理、戏剧化伦理方面的表现。
故事的矛盾越深,其吸引力也就越高,电视节目也是,在《爸爸去哪儿》中,嘉宾们因身份、职业、年龄和认识的不同,可能会有一些方面的矛盾,特别是儿童,有时候矛盾是完整地展现出来了,但是却也忽略了比较重要的方面——矛盾的伦理价值。节目组在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辑的时候就把这些镜头捕捉到并呈现在了电视荧屏中。有些矛盾的表现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许多人的非议或者给节目中的嘉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护蛋”环节中,节目组为了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让爸爸们假扮坏人去偷袭,看孩子们能否保护好自己的鸡蛋。田雨橙因为林志颖摔碎了她的鸡蛋而嚎啕大哭,最后石头和田雨橙甚至失控的跑了出去。天天也因鸡蛋被田亮打碎而深深自责,为了保护田亮主动向爸爸说道:“对不起,你打我吧!”但是,不少网友和观众表示这个环节对儿童的影响不好。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励志在微博中表示:“谎言欺骗儿童,教他们打人,看的纠结,现实很残酷,但还是要教他们美好和善良。”矛盾的过于突出而没有考虑到它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直接就触碰到了伦理边界,将矛盾冲突放大化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节目的戏剧化效果往往表现好的话就会是节目的一大看点,这会增加节目的表现力,使节目的效果更加富有弹性。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时候,黄磊的女儿多多带着陆毅的女儿贝儿和曹格的女儿Grace出去买东西,贝儿因看到自己喜欢的鞋子固执地想买了下来,在多多多几次对她劝阻无果后多多拿出钱买给了贝儿,节目在播出后,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骂战,矛头直指贝儿,并指责其无教养,太自私,完全忽略掉了她的优点。大家都用大人的思维去想事情,却忘了小孩的思维很简单,想要就是想要,即使在生活中,像贝儿这样的孩子是很正常的。节目的戏剧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有些内容过于成人化,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满足了,但也将儿童们的很多“正常”行为无意识放大了。
节目的换房子环节将戏剧效果表现的也是极其明显的,在第二季中,杨威和儿子杨阳洋住到了“水云间”,条件特别艰苦,就是在湖边几平米的木板屋,里面特别闷。其他的家庭住的房子是舒适而安逸的。虽然此环节可以增强孩子吃苦的能力,却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住的和他人的不同,增加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三)媒体职业道德的缺位
媒体往往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等都加快了信息的传播。《爸爸去哪儿》播出后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有些媒体对这些小嘉宾和他们家庭的私生活时刻注意着,并及时传递给大家。儿童的隐私就这样暴露在了大众的视线中,爸爸们也会在各自的微博上发一些和自己孩子有关的微博,有些媒体就会利用这些微博和照片引出一些话题,歪曲了儿童们之间的一些正常的交流。纸媒编辑们在第一季播出时甚至会把标题写成“王诗龄张亮虐恋升级石头插足引发三角恋”这样骇人听闻的成人标题,硬生生将其炒成了热门话题。《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播完后没多久,吴镇宇说节目组针对儿子受伤一事并没有给出最终的解决办法令他很失望。网上便出现了吴镇宇的儿子费曼参加节目时受伤的内幕,加上众多网友毫无根据的猜测,先是将矛头指向黄磊和陆毅的孩子,二人出来澄清后,网友和媒体又将矛头指向曹格的两个孩子,并且闹得沸沸扬扬,两家的粉丝也水火不容。最后当事人和播出卫视的高层慢慢将其压了下去。媒体没有任何理由的大肆报道,不顾自身的伦理边界,虽然以此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可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就受到了挑战,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更加严重,不但影响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严重地制约着媒体的自身发展。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在播出后就受到了观众的一直喜爱,特别是节目中的小嘉宾,一直是观众、粉丝和媒体们时刻关注的重点。外界在关注这些儿童时可能被一时的猎奇心理给左右,忘记了他们本该遵守的伦理边界,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及其脆弱的,他们很多无意识的话语和行为都被粉丝和媒体成人化,放大化,一旦他们自己知道或听到别人对他们的议论,他们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外界超越伦理边界的言行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无意间的伤害,也是对他们身份回归极大的阻碍。《爸爸去哪儿》的护蛋环节,无疑是对儿童一次很深的伤害。演员王小山也说道:“一帮大人合伙欺骗儿童,当面撒谎,然后还说目的是教小朋友明辨是非。”这个环节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儿童们保护鸡蛋,教育他们有责任心,有担当。但是电视节目会播出来,儿童们会看到自己“被耍”的样子,容易对大人产生信任危机,使他们对一些事情的伦理边界产生一个既定的或者错误的认识。
部分粉丝毫无底线的追着自己喜欢的小嘉宾,对于孩子父母来说,粉丝之于儿童的成长无疑是“甜蜜的包袱”。粉丝们对于孩子的过渡关注无意间已经给他们灌输了很多“我是大明星”的偶像概念,这种冲破了伦理边界的表现对儿童们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伤害,偶像包袱则表现的最明显。
结语
亲子真人秀节目因为它的嘉宾的特殊性以及作为真人秀节目自身所具有的的特点,在纪实性的前提下,还必须要保证节目的内容和节目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所贴合的伦理价值。《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面对这类节目,到底应该如何做才会不触碰伦理边界,减少因触碰伦理边界所带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来自受众(观众、粉丝)、节目组、明星父母和媒体的自我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观众和粉丝要约束自己,不要将为证实的信息过于追究,也不要将任何孩子的行为放大化,更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评判孩子。节目组以后对于节目本身的设定需谨慎而全面,同时在各个环节中也要注意对伦理边界的维护和伦理的矫正。明星父母也要在节目播出后引导儿童回归原有的身份,让自己的孩子远离网络暴力,对娱乐和真实的伦理之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对比,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当今的中国,基本实现了“仓廪食”和“衣食足”,可是并没有完全做到“知礼节”和“知荣辱”。如果媒体为了追逐利润而放弃了伦理责任,那么必然会冲击动摇一部分受众的价值观,道德观,人们会把媒体的行为、理念引申到生活中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作为一个有道德的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应该习惯于经常进行伦理思考。
注释:
1.所谓真人秀节目,就是指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规定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展现完整的表演过程,展示自我个性,并被纪录或者制作播出的节目.
2.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
参考文献:
[1]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第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朱烨,林如鹏.《爸爸去哪儿》热播背后的启示与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2013(06).
[3]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史可扬.电视栏目和频道解析[M].第一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朱玲一.媒介全球化与当前中国媒介伦理[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3).
[6]许莹.真人秀节目与效益的辩证思考[J].东南传媒,2011(11).
[7]郭晓丽.台湾娱乐节目低俗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9(9).
[8]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M].第1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9]冷凇,张丽平.高收视节目背后的悲剧意识——兼谈伦理边界[J].学理审视,2012(2).
[10](美)帕特森,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M].第1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郝佩佩,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