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竹 (合肥工业大学 230000)
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与设计
王梦竹 (合肥工业大学 230000)
民国时期的书籍变革在我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是我国现代书籍的重要开端。本文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层次的递进,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民国时期的书籍。
书籍装帧;书籍设计;民国时期;转折点
从1912年到1949年这38年间的中国被称为民国,这是一个连接了旧与新的特殊时期。回顾1912年以前的中国,那是很长的一段充满着统治阶级纸醉金迷而芸芸众生食不果腹的矛盾时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样的背景下,总有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为了生存而奋力抗争。也有国门之外的西方国家虎视眈眈,为了各种利益而不断挑衅。在这样一个充满着起义与镇压,侵略与妥协的背景下,新兴科学技术与发明成果也随之传入了这日薄西山的民族。这些成果中就包括了西方的文化、艺术、审美,以及刚刚萌芽的现代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就是现代设计中的一种。
中国书籍的起源要追溯到简牍时代。写上文字的竹简与木牍以编连成册的方式连结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书籍,再到纸本时代的卷轴式书籍,这是古人对书籍的觉悟停留在最初阶段的产物。即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承载大量文字信息的载体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信息体。再到后来的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等装订方式,人们开始将纸张折叠并依次叠放,为了保护纸张不受损坏,在纸张的首页与末页外加上了一块用于保护作用的书壳。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注意到了对书籍的保护需求。在线装书出现时,书籍的流通已经非常普遍了,大量的书籍被传阅,书籍的识别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出现了用于标注信息的书衣,在书衣的左上方贴上一块长方形的浅色标签,用于书写书的信息。书衣就是当代书籍设计中封面的雏形。线装装订集装订牢固、便于翻阅、信息易识别等优点于一体,在中国的书籍装帧史上沿用了很长时间。从简册到卷轴,从经折装到旋风装,从包背装到线装,中国的书籍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得到发展。
如果说中国古代一千多年的书籍文化是处于书籍发展初级阶段的“装帧”时期,那么自20世纪初开始的民国时期的书籍就逐渐步入了“设计”的发展轨道。
中国的书籍设计在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受到外来的影响。
1.晚清时期的书籍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资产阶级的坚船利炮炸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大量外来文化、思想开始侵入。在书籍的发展方面,1879年,英国人在上海设立点石斋石印书局,采用奥地利人施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术刊印书籍,如《镜花缘》《红楼梦图咏》《九尾龟》等。继点石斋石印书局之后,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书局和鸿文书局等石印书籍出版机构也纷纷成立。这一时期的书籍装帧特点基本上保留了晚清延续下来的传统形式,采用线装装订,书衣设计也是以简单的单色书壳附上一块淡色方形纸标签用于题写书名。在内文的排版上,也采用了传统的从右至左的竖排版方式。
2.民国初年书籍的“东学西渐”
民国初年,统一政府带来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大量的商业广告开始出现,带动了印刷技术的不断精进。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界也正进行着一场“文学革命”,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大胆创新。由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影响,“东学西渐”之风在当时的中国流传开来,这一时期的书籍设计开始向效仿西方。书籍以平装装订,封面从传统的蓝底白签变为了印刷有各式图案的现代封面。这些图案主要包括了一些传统的手绘纹样、受西方现代艺术风格影响的各式图案、以及与当时流行的月份广告牌类似的美女肖像。书籍封面的设计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鸳鸯蝴蝶派”是盛行于民国初年的一个文学流派,以世俗小说为主,是当时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平民文学形式。以小说《恨海孤舟记》为例,封面采用了现代设计版式,有文字与图案。文字部分有主有次错落有致,居于封面正中身着旗袍的时髦女郎成为该封面的主体图案,与文字部分配合,使得封面颇具现代设计感。
3.北洋政府时期的书籍:混乱中的黄金时代
1912年-1928年的北洋政权,是中国在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统一的中国政权。北洋政府几大军阀间的相互牵制,带来了16年虽有战乱,但却相对稳定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民主氛围为思想的自由带来保障,新文化运动便是在这一时期发生。
新文化运动在道德、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书籍设计方面也大大打破了之前的定势,开创出了多种新的设计形式,并出现很多优秀的书籍设计家。这一时期的纸张、印刷、版式、装帧都有了新的革新。书籍设计的开本从之前的参差不齐变为规则的32开本为主流,印刷则采用西方传入的胶版印刷方式,封面设计也更加具有形式美,开始更多的融入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成分,更加注重字体设计的变化,版式的设计也更为讲究。
4.南京政府时期的书籍设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的社会向前蓬勃发展。在教育方面,注重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科研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各行各业的能人都加入了书籍设计的行列,其中有诗人、作家、画家等,书籍设计出现了一片繁荣的局面。当时比较著名的书籍设计家有鲁迅、钱君匋、孙福熙、陶元庆等人。以鲁迅的《坟》为例,这是1927年出版的32开的毛边本。封面是由鲁迅的好友陶元庆设计,采用了一些与题名相关的较为抽象的几何形,让人联想到棺椁、墓碑、树木等等,与书名相呼应,又象征的恰到好处。再以鲁迅主编并亲自设计封面的杂志《文艺研究》为例,该书采用25开本,封面设计非常具有现代感。由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美术字体十分讲究,图案部分加入了现代透视原理和构成主义的风格要素。通过以上两本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书籍设计样式发展已经十分繁多,风格多变。
5.抗战期间的书籍设计
八年的抗日战争使得国内的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中国的文化也遭受到了空前浩劫。这一时期由于印刷、纸张条件的限制,书籍的出版也十分艰难,书籍的题材多是宣传抗战的内容。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书籍的纸张与印刷工艺都有所下降,在有些抗战区甚至出现了同一本书中用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纸张。书籍的封面也从之前富有装饰性演变为简洁、稳重的风格。这一时期为了应对战时需要,书籍设计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在八年抗日战争与四年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书籍装帧设计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强调艺术服务于政治,因此摒除了过多装饰性的形式美,这一时代的书籍也具有其独特的时代风格。
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期,这一时期虽然跨度不长,但是政府更迭、社会动荡,原有的屏障体系被打破,其他国家的新事物大量涌入,在各种文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民国书籍设计也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巨大变化,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这一时期书籍所提供的视觉文化符号不仅给人们认识和理解文本带来帮助,同时也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