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玉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30074)
桐城张氏父子的散文创作与桐城派文学的渊源
李兆玉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30074)
桐城张英、张廷玉这对父子宰相,一为“龙眠五子”之一,一被时人称为“伏虎侍郎”,不但在政治方面举足轻重,而且文学作品也数量繁多,颇具影响。二人散文创作匠心独具,清真雅洁,与产生于桐城本土“天下多归向”的“一代正宗”的桐城派文学渊源颇深。
张氏父子;散文创作;桐城派;文化渊源
康雍乾时期,桐城文学呈现如花似锦的景象。随着不断壮大,成为“一代正宗”。作为桐城派发源、壮大的桐城本土,无疑是全国的文化重镇。就文学创作而言,名家辈出。在这其间,最引人注目的正是桐城清河张氏,“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昭代所未有”。然而,他们笔耕不辍,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其散文、诗歌创作,匠心独具,出入经史,质朴雅洁,反映现实。其散文创作,更是契合了时代,和标榜“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恪守义理、考据、辞章的桐城派散文有很深的文化渊源。
张英著作颇丰,他对“六经”颇为推崇,把其看做习文的根砥,他说“故圣制诸篇,穷理极高深,得《易》之奥……”、“夫《春秋》何为而作也,圣人以顺天道……进退之权一寄之於《春秋》。”这是对“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的再现。他对“六经”地位的高度评价、《春秋》“载道”的高度赞扬,正是来源于其对古文的倾慕,是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这种散文创作主张是和与唐宋古文运动一脉相承的桐城派作家的基本一致的。同时,张英还认为创作的题材源于生活和百姓实践,他说:“夫坤厚载物而百昌茂遂。积之者厚,则享之者宏。”强调生活的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这正是对桐城派“言有物”理论的具体阐释。所以从他的文学理论来看,将其理论置于桐城诸大家之林,只会增光溢彩。
其子张廷玉尽管在《澄怀园文存自序》中,谦称“夫以弇鄙无学之人……不能工大雅,扶轮愧前哲”,但他在文学方面其实也是很有造诣的,他一生不但主修了《三朝实录》《大清会典》《明史》等重要典章史籍。还著有《澄怀园文存》《澄怀园诗选》《澄怀园语》《澄怀主人自订年谱》等。虽然没有专门的理论性著作,但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其文学主张。由于其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他的文学主张和价值取向,对清代文学发展和走向,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日常创作中,“文以载道”也是他创作主张的一贯体现,于君,他说:“臣闻文章以载道,而道本于身,故必实能明道,而文始可贵;必实能身体,而道始能明。”于同侪者,在给《古文雅正》作序时,深刻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说“文虽佳,非有关于修身经世之大者,不录也。言虽切,而体裁不美备,则贤哲格言不能尽载也……。”并提出要作“性命之文”、“载道之文”。于天下士子,他说“本之汉魏大篇以立其干,参之唐宋近体以畅其支”。可见,张廷玉希望天下士子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能从汉魏、唐宋之文中,获取营养,受到启迪,这也是和标榜“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的桐城派相一致的。
张英才高识广,学问精深,勤谨政事之余,在诗文书画方面均有涉猎,成绩斐然。早年,曾以文学创作位列“龙眠五才子”之一,将他的古文列于桐城派大家作品之中毫不逊色。
张英酷爱自然山水,特别是晚年闲居乡里,正如他在《文端集原序》中所说“自幼至老多好言山林农圃耕凿之事,即与人赠答往来游历之所至,亦不能离乎此。……”这段话讲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倾慕,这种感情无一不在他的散文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
如《垂云亭记》,文字平实,寥寥数语,将看似平凡的“垂云亭”,描述的别具一格,就连其中的石头也被描述的很有特色,在张英看来,观山水美景,自然风光,是人生至乐。在《香雪草堂记》中,将梅花之姿态极力描绘,咏物寄情,发思古之幽情,意味深长,情志立显。《桃花流水扁舟记》《南轩记》《五亩园记》等文章虽体制短小,但清雅秀洁,深具秀色,充分表达了辞官归养的闲适愉悦之情。这些颇具特色的散文同桐城派始祖方苞高度一致的,即是“雅洁”。
赵士麟《笃素堂文集序》,对张英的文学作品做过精辟的论述:“吾读桐城大宗伯公文与诗,若有以启予者。……辉煌治县,岂浅鲜哉。”《四库全书总目摘要》如此评价张英及其文章:“英遭际昌辰,仰蒙圣祖仁皇帝擢侍讲幄,……无不典雅和平至于言情赋景之作,又多清微淡远,抒写性灵,台阁山林二体,古难兼善……”可见,张英在当时士人眼里,不但是官位显赫的朝廷大员,还是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直述古人,内容言之有物,情感真挚动人,构思精妙,语言清真雅洁,富有理趣。
张廷玉以大学士名世,但他对文学也颇为推崇,他认为,实现“束身检行”,不能以文辞形式之美超越于对“性命”的追求,这是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他敬佩蔡闻之先生“学博而品粹”,“其学博通今古,尤以程、朱理学名家”,所以他选的文章“悉合六经之旨”。因此 ,他给予《古文雅正》很高的评价,认为选文“其帙简,其义精,……岂直供文人学士之占毕而已哉”!他的这些思想和桐城派“言有物”和“言有序”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的一些纪事、记人、状景之文,说理透彻明快,语言生动精炼,不失“典雅”之美。如《三老五更议》,这篇文章感悟圣祖,认为时移世,情势不同,“礼”法也应变通适应,认为“当今之世,无人能当此礼”,文章读来令人深觉说理透彻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他写曾多次为时人的文章作序,从中我们可以揣摩廷玉的主张,以及对其创作特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他的《梅亭小草序》《大司寇历南湖诗集》《澄怀园诗选自序》等序文无一不纪叙扼要,流畅时晰,感情真挚,语言清秀雅洁。
李鸿章在《澄怀园文存序》中写道“桐城张文和公以硕学巨材历事,三朝为国宗臣而中更……”,提出“古今文章之变,万有不齐,要以经世实用为贵”,他认为张廷玉“生不以文名,而国家政典所关,非公固莫与。…”所以,李鸿章自己感到“读公之文,思公之遇,盖有邈然不可及之慕”。
张廷玉在文学创作上,主张崇经重史,文以载道,抒发性灵,颇具桐城古文之风;再加上他身份特殊、地位显赫,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当世学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清代中后期文学创作及古文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桐城张氏父子地位尊贵,学问精深,作为清代桐城名门望族的代表人物。他们著作良多,影响深远。作为紧握时代脉搏的文人,其创作思想,其创作主张,创作特色都与当时的“文坛正统”桐城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父子二人进行深入研究,给我们研究桐城派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1]张英.笃素堂诗集[M].清康熙刻本.
[2]张廷玉.澄怀园全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6.
李兆玉(1990.5.7-),女,汉,河南,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